云南省景洪市第四中学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案《寡人之于国也》.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62916838 上传时间:2023-11-1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1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景洪市第四中学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案《寡人之于国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云南省景洪市第四中学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案《寡人之于国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云南省景洪市第四中学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案《寡人之于国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云南省景洪市第四中学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案《寡人之于国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云南省景洪市第四中学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案《寡人之于国也》.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云南省景洪市第四中学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案《寡人之于国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景洪市第四中学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案《寡人之于国也》.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课题:寡人之于国也科目: 语文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个经典篇章。它讲述的是孟子围绕梁惠王提出的“民不加多”的困惑,以形象的比喻分析其“民不加多”的原因,并结合自己的“仁政”“民本”思想提出解决“民加不多”的具体措施。这场对话,集中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也充分反映了孟子高超的言语艺术。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孟子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等文章,对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对孟子善用比喻和排比,说理形象生动并具有排山倒海的气势等也有一定的了解。教学此文,一方面要引导学

2、生继续学习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透彻、清晰、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其中“王道之成”与“王道之始”之间的关系,学生的理解容易浅尝辄止,老师要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唯有如此,学生对孟子思想的理解才能做到“透彻、清晰、深刻”。二、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字词和特殊文言句式。2. 研读文本,勾画出谈及“民不加多”的语句,理清文脉,理解孟子的“王道”主张。3.合作探究,涵泳体味,分析人物的观点和情感,赏析孟子逻辑严谨、气势酣畅的论辩艺术,认识孟子思想的现代意义。4.引导学生透彻、清晰、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初步培养学生“经世济民”的政治胸襟。5.继续学习孟子

3、高超的论辩艺术。三、学生特征分析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1立足文本,读出“三味”。“读书读人读生活,品词品文品人生”,读而品之,品读出语言味、文学味、人文味,这是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精义所在。而读和品的对象与基础都是文本,语文教学的互动文化“人本对话”,若淡化或脱离了文本就难免误读和浮躁。2突出主体性,保证主导性。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应该更多的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以第一段为切入口质疑解疑活化文本、激活思维,示范性和可操作性兼具,正是“授之以渔”,实现了由教读到自读的过渡。七段中其余六段放手交给学生,让他们分组

4、诵读感悟,再展示探究成果,教师规正其探究方向,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的生成和深化。3鉴赏品味,孟子其文的尺幅兴波,精神的烛照千古,保证了鉴赏活动与读法指导的相得相融,人文经典与时代脉搏的宏音共振,再加上从导入到结语都注重文学性与逻辑性并重,学生可以充分感受语言美、结构美、情韵美、思想美,熟习文言读法,提高语文素养,有兴趣也有底气来面对以后的自主学习。五、教学重点及难点1.掌握文言字词和特殊文言句式。2.引导学生透彻、清晰、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初步培养学生“经世济民”的政治胸襟。3.继续学习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 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他,是

5、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他有民本思想,“民贵君轻”,主张行“王道”,施仁政;他慧眼如炬,善于攻心,比喻排比,论辩跌宕生姿。他,就是孟子。他的思想穿越时空,至今散发着智慧的芬芳。初中时我们曾学过孟子的文章,他的文章善用比喻和排比,说理形象生动而且很有气势,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或“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增益其所不能”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孟子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此文是不是也具有孟子文章的一贯特点呢?它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议论的呢?(二)、作者介绍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人。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学派继承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被尊

6、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主张效法先王,推行仁政,宣扬性善,反对功利,反对战争,这些在当时列国纷争的形势下,被认为是脱离实际的空论。但他思想中的民主精神,民本思想等都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进步意义。(三)课文朗读:1学生齐读课文,读准字音。 2 听录音朗读,注意节奏。3 学生自读。4 检查预习王好(ho)战 弃甲曳(y)兵而走 谷不可胜(shng)食也 数罟(cg)不入洿(w)池 养生丧(sng)死无憾 鸡豚(tn)狗彘(zh)之畜(x) 然而不王(wng)者 涂有饿莩(pio) (四)文章梳理梁惠

7、王说:“我对于国,(算是)费尽心啦。黄河以北的地方遇到饥荒,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的地方,把黄河以东地方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的地方。黄河以东的地方遇到饥荒,也这样。比较过邻国的政事,没有像我这样尽心的。邻国的百姓不减少,我的百姓不增加,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请允许我用战争打个比方。咚咚地敲响战鼓,枪尖刀锋已经接触,抛下盔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凭借跑五十步来笑跑一百步,怎么样?” 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 “如果兵役徭役不妨碍农业

8、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渔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一定的季节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与鱼鳖之类的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畜养鸡狗猪,不要错过繁殖的季节,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以上的人

9、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现在的魏国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第二课时(一) 回顾课文,再读原文注意读音、字词及停顿。(二) 文言常识解析通假字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失其时 无勿或毋,不要。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斑,花白。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途,道路。4:直不百步耳 直通“只

10、”只是、不过。古今异义1.寡人之于国也。古义: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词。 今义:指形单影只之人2.河内凶。河:古义:黄河。 今义:泛指河流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今义:1.指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2.不吉祥的。3.邻国之民不加少。加:古义:副词,更。 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增加 4.弃甲曳兵而走。/ 是亦走也。走:古义:逃跑。 今义:行走5.或百步而后止。或:古义:有的人。 今义:表选择的连词,或许、也许6.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 谷:古义:粮食的统称。 今义:谷子7.斧斤以时入山林。 斤:古义:斧头。 今义:重量单位。8.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古义:供养活着的人。

11、 今义:保养身体。9.非我也,兵也。 兵:古义:兵器。 今义:军队中最基层人员10.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岁:古义:年成。 今义:年11.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可以:古义:可以以之。 今义:1.一个连词2.行一词多义1. 数 数罟不入洿池 ( 密、细密 )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几、若干)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命运)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屡次)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数目、数量)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计算) 2.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与“曲”相对,不弯曲)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 仅、只)系向牛头充炭直 (价值)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径直、直接) 3.发 百发百中

12、 (成语发射) 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 (征发、派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指打开粮仓救济百姓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开放)主人忘归客不发 (出发)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发出、抒发) 4.兵 非我也,兵也 (兵器)穷兵黩武 (成语战争)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军队)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士兵) 5.胜 驴不胜怒,蹄之 (承受)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尽) 6.时 不违农时 (季节)无失其时 (时机,机会) 7.王 王无罪岁 (大王) 然而不王者 (称王)8.食 谷不可胜食 (吃)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吃) (食物)9.于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介词,比)寡人之于国也 (介词,对)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介词,在) 10.之 寡人之于国也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填然鼓之 (助词,衬音)王道之始也 (助词,的) 五亩之宅 (助词,的)申之以孝悌之义 (代词,代百姓)(助词,的) 11.以 请以战喻 (用) 以时入山林 (按照)申之以孝悌之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会计职称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