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学考试内容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62911772 上传时间:2022-09-1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心理学考试内容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幼儿心理学考试内容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幼儿心理学考试内容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幼儿心理学考试内容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幼儿心理学考试内容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幼儿心理学考试内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心理学考试内容(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幼儿心理学考试内容一 绪论【识记】1.基础心理学:又叫普通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学基本原理和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的心理学。是所有心理学分支的最基础和最一般的学科,是心理学专业学生入门的第一门专业课程。2.幼儿心理学:是研究36、7岁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幼儿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细小分支。【理解】1.学习心理学的意义:认识教育对象,形成科学儿童观;探索婴幼儿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充实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体系,促进心理科学的发展。2.心理现象的本质: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应;具有主观能动性;心理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应用】1. 主要的心理学研究方法:(1)实证研究法(采用规范的方法

2、收集实际材料、数据、事实,再从这些材料、数据、事实中归纳出普遍性的结论),实证研究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谈话法、问卷法、测验法、作品分析法)、实验法(2)理论研究法(对儿童心理发展趋势、发展阶段、发展模式、发展因素等的概括和总结)2. 幼儿心理学的学习方法:抓住幼儿心理学的学科特点,掌握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概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观察、实验和理论学习结合起来。二 幼儿认知的发展【识记】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反映现实世界最基础、最简单的心理过程。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记忆:记忆是人脑保持信息和提取信息的心理

3、过程。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直观动作思维:是依赖于感知觉和动作的一种概括水平低的思维形式。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指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形象、表象以及对表象的联想所进行的思维。逻辑思维:指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进行的思维。【理解】感觉的特性及其应用:感觉的适应现象(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感觉的相互作用(人在唱歌时唱到低音部时常常会弯下双膝挤出低音);感觉的代行现象(聋哑人的视觉等特点敏感);感觉的对比(天上的星星在明月下看起来比在黑夜里看起来少);实践锻炼可以促进感受性的提高(调琴师可以辨别琴键发出的声音是否正确)。1. 知觉的特性及其应用:选

4、择性(万绿丛中一点红);整体性(走进一个教室首先是对整个教室有一个整体的印象);理解性(一个有经验的医生在X光片上能够看到一般人无法察觉的病变);恒常性(人们并没有由于视网膜上成像大小的变化而对从远处走近的人看成多个不同的人)2. 错觉:是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歪曲的知觉现象。3. 常见的感觉有: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4. 肤觉:肤觉是一组复合的感觉,包括触觉、温觉、痛觉。(触觉是皮肤受到机械刺激而引起的感觉。温觉是皮肤对外界温度的感觉。痛觉是皮肤对伤害性刺激的感觉)婴儿吮吸手指不是一个偶然的、无组织的盲目动作,而是一个有组织、有指向的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儿用嘴试探物体

5、逐渐转变为用手触摸。前庭觉:人内耳里的半规管中的淋巴液的晃动引起身体平衡和运动的感觉。新生儿的前庭觉能使他形成最早的条件反射。儿童的前庭觉使得自己动作越来越平衡、准确和协调。嗅觉是鼻腔里的嗅细胞对散发在空气中的气体刺激引起的反应。味觉是口腔里的味蕾对溶解于水的物质刺激的反应。幼儿视觉发展:可见光对眼睛视网膜的刺激产生视觉。人所获得的信息中有70%75%是通过视觉得到的。新生儿的视觉并不发达。视敏度,即视觉敏锐度。指从一定距离处感知两个临近点的能力。我们通常所测的视力就是医学上的视敏度。颜色视觉,婴儿比较喜欢波长较长的暖色,如红色等。不能正确辨别色彩的现象叫色盲,不能辨别红绿蓝三原色者为全色盲。

6、35岁时视力提高最快的阶段。6岁幼儿视力接近成人水平。5. 幼儿听觉发展:听觉是特定范围内的声波刺激耳膜后产生的反应。儿童听觉发展关键期是13岁。听觉是特定范围内的声波刺激耳膜后产生的反映。6个月左右的婴儿到3岁左右期间的儿童容易患上中耳炎,中耳炎会严重影响儿童听力和注意力。环境中长期的高强度和高频率的噪音也是儿童听力的一大杀手,应当加以避免。6. 常见的知觉有:空间知觉(方位知觉、形状知觉、深度知觉)和时间知觉。7. 方位知觉:是对上下、左右和前后位置的感知。3岁辨别上下,4岁辨别前后,5岁能辨别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8. 形状知觉:是以视觉为主的,包括动觉、触觉在内的复合感知。辨认图形的顺序

7、,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梯形,菱形。9. 深度知觉:是对自身与物体间距离的感知。视觉悬崖10. 时间知觉:人们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顺序性和速度的反映。小班幼儿只能分清天亮天黑等概念,中班幼儿能对昨天、今天、明天分辨清楚,大班幼儿对于概念更广的时间辨别能力提高。11. 记忆分类:按内容分为形象记忆、情绪记忆、逻辑记忆;按大脑的加工方式与保持时间的长短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短时记忆一般在72个组块之间。按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分为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按识记的方式分为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12. 记忆的过程:识记,保持,回忆。13. 记忆保持过程中有遗忘规律,艾宾浩斯曲线说明遗

8、忘的过程先快后慢,经过6天以后基本就不再遗忘了。14. 回忆的两种水平:再认和再现。15. 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以无意识记为主导,机械识记与意义记忆均有发展,记忆的恢复现象,回忆的发展(杰出的再认能力,回忆水平的提高,长时记忆的发展)。16. 影响幼儿记忆的因素:年龄,知识经验,情绪状态,外加动机。17. 幼儿的记忆策略:视觉复述策略、特征定位策略、复述策略、组织性策略、提取策略。18. 思维的特征:概括性,间接性,对经验的重组19. 婴幼儿思维发展的趋势: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表象思维),抽象思维20. 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以表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开始萌芽,幼儿的表象思维具有象征性,经

9、验性,拟人性,表面性,刻板性。【应用】1. 幼儿观察能力的培养:观察力是一个人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感知能力。培养观察能力要做到以下几点:重视对幼儿进行感官训练;给幼儿提出明确的观察目的和任务;给幼儿以具体的观察指导;观察过程中,尽可能引导幼儿眼、耳、鼻、口、舌、手等感官都参与认识活动。2. 培养幼儿记忆能力:激发兴趣与主动性丰富生活经验培养有意记忆教授记忆策略3. 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幼儿创设直接感知和动手操作的机会教学活动中突出具体性、形象性创设问题情景,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发展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重视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三 幼儿情感【识记】情感:情感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愿望和观

10、点而产生的体验。1. 激情:激情是一种猛烈、迅速爆发而时间短暂的情感状态,如狂喜、愤怒、恐惧、绝望。2. 心境: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感状态。引起心境的原因有师生关系、学习成绩、环境条件的变化、工作的顺逆、身体的健康状况。3. 应激:应激是在突然出现紧张情况时产生的情感状态。4. 高级情感: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属于道德感。5. 道德感: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对别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道德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6. 理智感: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发生的情感体验,是人的求知欲、认识兴趣、解决问题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7. 美感:美感是人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客观事物

11、、艺术品以及人的道德行为的美学价值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理解】1. 情绪情感的关系:情绪和情感都是人的心理体验。情绪是情感的具体形式和直接体验,情感是情绪经验的概括。情绪受情感的制约和调节,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又通过情绪表现出来。二者区别:从发生过程来看,情绪发生较早;情绪带有情境性和暂时性的特点,它往往随着情境的改变而改变,而情感则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是人对事物稳定态度的反映;情绪有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比较内隐。2. 情绪和情感的作用:情绪和情感的动机作用。情绪直接驱动、促使着儿童去做出某种行为或抑制某种行为。情绪和情感对认知发展的作用。情绪是随着认知的发展而分化和发展

12、的,情绪对儿童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起着激发、促进作用或抑制、延缓作用。情绪和情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体现在人的面部表情、体势表情、言语表情。情绪和情感对儿童个性形成的作用。3. 情绪的发生:儿童在出生时就有原始的不分化的情绪反应。1岁半左右开始分化。有一派心理学家认为,新生儿有怕、怒、爱三种原始的情绪反应。我国心理学家孟昭兰认为人类婴儿从种族进化进程中通过遗传获得大约810中基本情绪,如愉快、兴趣、惊奇、厌恶、痛苦、愤怒、惧怕、悲伤等.4. 情绪的表现:哭,饥饿的啼哭;发怒的啼哭;疼痛性啼哭;恐惧和惊吓的啼哭;不称心的啼哭;吸引别人注意的啼哭。笑,婴儿的笑比哭发生的晚。恐惧,婴儿最初的恐惧由巨

13、大的响声或身体失重状态引起。恐惧虽然是消极情感,但其作用并不完全是消极的。焦虑,陌生人焦虑和分离焦虑是婴幼儿经常出现的焦虑类型。5. 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从情绪情感进行过程来看,幼儿情绪情感有三个特点,不稳定、比较外露、易冲动。从情绪和情感所指向的事物看,幼儿情绪和情感发展有两个特点,情感所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情感不断丰富;情感所指向事物的性质逐渐变化,情感日益深刻。从幼儿的情感发展水平来看,幼儿的高级情感开始形成。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趋势主要表现在:社会化、丰富和深刻化、自我调节化。【应用】1. 幼儿情绪的调控情绪调控是个体对情绪反应的监控、评估和改变。情绪调控的发展是幼儿情绪发展的核心,

14、也是个体情绪发展的高级阶段。幼儿情绪调控的发展趋势:情绪的冲动型逐渐减少;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情绪和情感从外显到内隐。幼儿情绪调控的手段有建构性策略、回避策略、破坏策略等。情绪掩蔽,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定、利益冲突,人们会采取某种策略,使外表的情绪表现与内心的情绪体验并不一致的现象叫情绪掩蔽。适当的情绪掩蔽是儿童对具体情境做出恰当的情绪反应的能力。情绪掩蔽受两种因素的驱动:规则驱动和情境驱动。2. 影响幼儿情绪调控的因素:父母的影响(父母对儿童情绪的反映;父母与儿童讨论情绪;具体情境的作用);同伴的影响;教师的影响。消除幼儿的消极情绪,更重要的是培养幼儿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帮助幼儿学会

15、认识和调节自己的情绪。(A认知策略,改变认知和学会合理认知,是情绪调控的重要方法;B行为策略,利用强化原则,增进良好行为发生的次数,减少不良行为发生的次数,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C情感策略,必须营造一个安全、宽容、接纳、温馨的心理环境,使幼儿能自由地、开放地表达自己的情感。)3. 幼儿情感的培养方法: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充分利用各种活动培养幼儿的情感;重视对幼儿进行爱心教育;重视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向孩子倾诉情感;引导孩子欣赏别人的情感;多让孩子换位思考;让孩子学会表达情感);正确疏导幼儿的不良情绪。四 幼儿的社会化【识记】语言应用能力:又称语用能力,是指儿童如何运用语言进行

16、人际交往的能力。1. 幼儿社会化:是指儿童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渐学习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幼儿的社会化主要涉及语言的发展、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亲社会行为等方面。2. 依恋:人与人建立起来的、双方互有的亲密感受以及相互给予温暖和支持的关系叫依恋。依恋是儿童对养育者最持久、最稳定的情感关系。英国精神病学家鲍尔毕是“依恋理论”的创始人。3. 同伴关系:同伴关系是儿童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同龄人间的人际关系。4. 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通常是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捐赠等。【理解】1. 婴儿从不会讲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