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广西专版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31讲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件

上传人:1518****093 文档编号:562910102 上传时间:2024-06-30 格式:PPTX 页数:44 大小:749.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广西专版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31讲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广西专版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31讲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广西专版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31讲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广西专版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31讲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广西专版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31讲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广西专版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31讲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广西专版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31讲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件(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十 四 单 元历历 史史第31讲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内 容 索 引第一环节必备知识落实第二环节关键能力形成第三环节核心素养提升时空观念时空观念图示构建图示构建课标要求1.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2.了解中国科举制与西方近代文官制度渊源关系,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以及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备考指导1.梳理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方式、考核与监察制度的演变历程并分析其演变的阶段性特点2.梳理西方文官制度的演变历程并分析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第一环节必备知识落实第一环节必备知识落实知识点一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一、秦汉

2、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官员选拔(1)世官制:西周至春秋的世官制是官位世袭的制度,贵族世代垄断高官。(2)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争霸图强,纷纷鼓励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3)察举制形成:汉武帝时期。含义:察举指先考察而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影响: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4)积功劳为官和征辟等也是两汉官员选拔制度的重要补充。(5)九品中正制背景:东汉末年政治和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开始:220年,魏王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内容: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将州、郡士人分

3、为九等,写出评语。获得资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作用: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后来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2.官员管理(1)上计制:秦汉时期考核官员的主要办法。(2)刺史制度:秦汉建立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刺史品级不高,但权力很大。问题释疑九品中正制的弊端一是对选拔对象确定等级的权力掌握在中正官手中,不能做到公开透明,甚至是掩人耳目;二是被选拔上来的“上品”之人,基本都是王侯或者是当权之人的子弟。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官员的选拔科举制(1)背景: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2)特点:分科

4、考试选拔人才。(3)内容:分为制举和常举。制举是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常举每年举行,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考试合格只是取得为官的资格,还需吏部选拔后方可正式任官。2.官员的考核(1)隋唐官员考核归属尚书省吏部。唐朝考核官员,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分为九等,依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降。(2)宋朝也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考核官员。3.官员的监察(1)隋唐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2)宋朝承唐制设御史台,地方划分路作为监察区。宋朝监察制度的重要变化是台谏合一。三、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官员的选拔科举制(1)元朝:1314年恢复了科举制,但时断时续。(2)明清形式:明清科举考试分为

5、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内容:考试从四书五经中命题。程序: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会试于乡试次年春天举行,殿试在会试后举行,考中者分别称“举人”“贡士”“进士”。2.官员的考核(1)明朝:考核有考满和考察。考核结果是决定官员正常升迁或降、调的依据。考察重在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2)清朝:考课制度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3.官员的监察(1)元朝:中央设御史台,地方设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2)明朝:都察院监察御史不仅负责纠察内外百官,还代皇帝巡按各省。六科给事中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3)清朝:将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了派御史巡按各省的

6、做法,但都察院监察百官的职能没有改变。知识点二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1.科举制度的变化(1)背景: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2)表现1898年,清政府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戊戌变法失败后,所有考试悉照旧制。1901年,清政府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2.选官制度改革(1)新政开始后,清政府规定凡学堂考试合格毕业者,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出身,对成绩优秀者进行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2)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

7、堂选官制度正式建立。(3)1904年后,清政府又确立了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规定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三等,分别赐予进士、举人出身,再分配相应官职。(4)1905年后,学堂选官和留学毕业生选官一直是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依据: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2)内容在官员选拔方面,以考试制度为主;国家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3)意义: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2.北洋政府时期(1)北洋政府时期,选拔官员主要采用考试和甄别两种方式。(2

8、)1913年,北洋政府颁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1929年,国民政府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2)公务员的选任由考试院负责,“所有公务员均须依法律,经考试院考选、铨叙,方得任用”。(3)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的第一部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1.干部制度(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沿用民主革命时期的干部制度。后来,我国又建立了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2)改革开放后,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3)中共十八大以来,干部队伍建设更加规范化、制

9、度化。2.公务员制度(1)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随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2)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公务员考录工作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知识点三西方的文官制度一、西方文官制度出现的背景1.中古时期(1)西欧社会管理主要依靠教士和封建领主。后来,随着国王权力的扩大,需要处理的事务越来越多,国王往往挑选自己的亲信处理事务,并赐予他们官职。(2)官员只为国王和权贵服务,类似于仆从。2.近代早期(1)1718世纪,欧美国家逐渐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但官员的选拔仍存在许多问题,少数人或集团掌握着官员的任免权。(2)内阁制和政党政治形成

10、后,出现了所谓的“政党分肥制”。这种瓜分国家权力的做法不但造成腐败泛滥,还严重影响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降低了行政效率。3.工业革命后(1)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大为提高,国家管理职能急剧扩展。(2)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的愿望日益强烈。二、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1.西方国家的文官一般特指在政府行政部门任职的事务官,他们既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也担负着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2.英国文官制度的确立过程3.其他国家文官制度的确立(1)1883年,美国建立了文官制度。(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德国和日本等国的文官制度最终建立起来。三、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和影响1

11、.特点(1)凡是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的公民,都可以参加文官考试,成绩优异者得到录用。(2)文官要在资产阶级各政党之间严格保持中立,不得公开参与政治活动。2.影响(1)积极影响规范了西方国家政府行政部门事务官的选用和管理,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2)局限性:文官制度容易滋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文官人数急剧膨胀,大大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文官的层次也越来越多,工作项目层层报批,推诿扯皮,出现争权夺利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工作效率。第二环节关键能力形成第二环节关键能力形成材料解读材料解读能力依托点1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

12、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吕思勉中国制度史材料二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研读分析研读分析(1)材料一中作者通过概括“前此选举”的弊端

13、,指出了科举制的进步性。(2)材料二中的省略号起到了对材料进行分层的作用,据此分析科举制的创新之处。探究运用探究运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2)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科举制的“创新之处”。“创新之处”: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提供了“机会均等”的机制;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3)综合以上材料,说明科举制对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历史借鉴价值:人才流动机制

14、;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归纳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及影响(1)演变趋势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人才选拔逐渐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封建社会后期,选官制度逐渐模式化,明清的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2)影响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局面。有利于国家选拔出真正适合统治需要的人才。提高了官员的素质,有利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新题验证新题验证太平广记记载:“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由此可知,进士科()A.注重品德考察B.获得社会尊崇C.突出门第出身D.

15、发展日趋完善B根据题干材料“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可知选B项。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解读材料解读能力依托点2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材料一英国在18551870年文官制度改革期间最大胆的举措是借鉴和采用了中国科举制度的原则,对文官录用制度做出了革命性的变革。采用中国科举制公开考试、自由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还强调了新的考试制度必须和英国国情融合、贯通。摘编自严泉论中国科举制度对近代西方文官考试制度形成的影响材料二1829年,杰克逊入主白宫,开始实行“分赃制”。其特点是:甲党上台后,立即斥退大批政府官员,而让在竞选中有功的本党党徒填补这些空位。乙党上台后,亦如法炮制。

16、这些官员们在任职期间,贪赃枉法,徇私舞弊,无所不为。为了纠正这些弊端,美国于1883年颁布了文官制度条例,即“彭德尔顿法”。主要内容:通过公开考试择优录用文官,文官考核和工资以实绩为依据,公布待补文官职位缺额;经考试录用的文官实行常任制,由法律保障其职位,不得任意撤换;文官不得提供政治捐款。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研读分析研读分析(1)材料一反映了英国文官制度改革主要结合英国国情并借鉴了中国的科举制。(2)材料二反映了美国文官制度的建立背景及官员选用的前后区别。探究运用探究运用(1)根据材料一,说明英国是怎样学习中国的考试制度的。学习:借鉴中国的科举制,创建文官考试制度,根据本国国情吸收其有益的东西,如:公开考试、自由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彭德尔顿法”与“分赃制”在官员选用上的主要区别。区别:“彭德尔顿法”公开考试,择优录取;按能力和政绩大小予以升降奖惩;相对的职业保障;政治中立,不与执政党共进退。“分赃制”任人唯亲,对象主要是本党成员。归纳概括推动近代英国文官制度确立的因素(1)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近代以来,关于中国选官制度的书籍大量传入欧洲,法国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