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地球的运动[1].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62909427 上传时间:2024-02-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节地球的运动[1].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一、学习目标标 准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学习目标1 认识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关注两者之间的关系。2 结合相关示意图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以及它们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分析黄赤交角形成的原因以及对地表产生的影响。3运用地球运动的原理解释时差、季节的形成原因,在生活中会运用时区、区时和日界线。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地球的公转黄道平面赤道平面-的变化黄赤交角:2326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 动-的变化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划分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响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地理意义方向、周期、速度 的产生地理意义方向、周期、速

2、度晨昏线的作用二、知识梳理 昼夜交替现象:周期-小时(一个太阳日)地方时的产生:经度每隔 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水平物体偏向:北半球 偏、南半球 偏 三、学法点拨重、难点归纳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和特征、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地理意义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掌握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判读和绘制二分二至时的太阳光照图,是本节学习的主要知识,重点是自转、公转地理意义,难点是地球公转地理意义。地球自转的赤道平面和公转轨道平面之间形成了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从而产生了地球上的五个热量带。不同热量带中的不同的地理现象,是地理环境形成差异的原因。对这些现象要进行成因分析,

3、以便更清楚地认识地理现象的产生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变化以及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有着极大的影响。1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的关系地球自转的赤道平面与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黄道平面)的夹角,成为黄赤交角,黄赤交角的现代值为2326。黄赤交角的意义: 决定了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范围,既南北回归线为太阳直射点的最南和最北的界线,进而形成了地球上的五个热量带。2晨昏线(圈)(1)晨昏线的作用与判定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界限为昏线,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界限为晨线。(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和极圈的关系,判断二分二至时的太阳光照图: 图1-3-13 地球自转运动的地理意义:(1) 产生昼夜交替现象昼夜交替

4、的周期:1个太阳日(24小时) (2) 产生地方时差异 地方时: 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同一条经线上的各地,地方时相同。时区:国际上规定经度每隔15划分一个时区,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时区的计算:所求时区=(某地的经度+7.5)15 所得的整数商即为该地所在的时区 或 某地经度15 所得的商四舍五入后,为该地所在的时区区时: 各时区都以本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从零时区向东,每增加一个时区,时间增加一小时;向西每增加一个时区,时间减少一小时。东十二区比西十二区在时间上少24小时;除东西十二区外,任意相邻的两个时区,区时相差一

5、小时,任意两个时区之间,相差几个时区,区时就相差几个小时。在时刻上,较东的时区,区时较早;较西的时区,区时较晚。即:时刻上是东早西晚。区时的计算:所求区时=已知地点的区时+(-)两地相隔时区数第一步: 分别确定两地的时区,得出两地间的时区差;若两地在同侧时区,时区数相减;若两地在异侧时区,时区数相加。第二步:若求已知区时东侧地点的区时,则将时区差相加;若求已知时区西侧的区时,则将时区数相减。即:时间上东加西减。北京时间: 我国通用的标准时是120E经线的地方时,即东八区的区时。日界线:国际上规定180经线为国际日期变更线。 日界线两侧的时区区时(时间)相同、日期不同 从西向东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

6、;从东向西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图1-3-2(3)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偏转 偏向的规律是:北半球向右(运动方向的右)偏;南半球向左(运动方向的左)偏。纬度越高,偏向越明显,赤道上无偏向。4地球公转运动的地理意义:(1)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最高,从直射点太阳向南北两方降低,同一条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的变化北回归线以北的纬度带,每年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每年冬至日达最小值。在南回归线以南的纬度带正好相反,即离太阳直射点最近的季节,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离太阳直射点越远的季节,正午太阳高度越小。(2)昼夜长短的变化日期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

7、置昼夜长短情况北半球南半球极圈附近春分日赤道昼夜等长昼夜等长昼夜等长夏至日北回归线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的一天;纬度越高昼越长一年中夜最长、昼最短的一天;纬度越高昼越短北极圈上及其以北的地区为极昼;南极圈上及其以南的地区为极夜秋分日赤道昼夜等长昼夜等长昼夜等长冬至日南回归线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的一天;纬度越高昼越短昼长夜短,是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的一天;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圈上及其以北的范围为极夜;南极圈上及其以南的范围为极昼(3)四季的更替 全球除赤道外,同一纬度的地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 天文含义的四季: 夏季是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高

8、度最高的季节;冬季是一年中白昼最短、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的季节;春秋二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5日照图的判读 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逆时针旋转,从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赤道与地轴的关系:垂直晨昏线: 与太阳入射光线垂直日期的判断:二分时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其它日期斜交夏至日时,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北(昼)极圈内及其以内有极昼(夜)现象,冬至日相反时间的判断:日出日落时刻:赤道上:通过赤道与晨线相交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日出时刻),与昏线相交经线的地方时为18点(日落时刻)其它纬度:晨(昏)线与相交经线的地方时为日出(落)时刻,同一纬度日出日落时刻相同时间计算:经度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

9、小时,较东边的时刻早于较西边的时刻昼夜长短判断: 赤道上永远昼夜等长;夏(冬)半年纬度越高昼越长(短);平分昼(夜)半球的经线为12(0)点太阳直射点所在经度的地方时 太阳直射点地理坐标的判断: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正午12点所在的经度晨昏线与赤道(纬线)的关系:二分时直交,其它日期斜交二分时图1-3-3图1-3-4典型例题分析读图指导根据晨昏线与北极圈相切,且北极圈内为极昼,判定为夏至日。根据晨昏线与赤道上昼夜等长的现象判定正午12点所在的经线,推知不同经线的地方时,并得出各地的昼夜长短;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的关系,判断日出日落时刻。1读图1-3-5 “某日太阳光照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1-3-5

10、(1)在图中北极点处画出地球自转方向。(2)该图所示的节气为 ,此日大约为每年的 (月、日)。(3)这天C点的昼长为 小时,E点的夜长为 小时(4)此时D点的地方时是 点钟,E点的日出时间为 时(地方时)。答案:(1)略 (2)夏至日 6月22日 (3)12 20 (4)6 10 2读图1-3-6中的甲图“地球公转示意图”和乙图“极地投影图”,回答问题: 甲 乙 图1-3-6(1)甲图中的A、B、C、D四点中最接近公转轨道近日点的是 ,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 ,我国正值一年中的 季。(2)当地球由A向B公转的过程中,北半球各地 (选择填空)。 A白昼渐长,黑夜渐短 B极夜范围逐渐扩大 C正午太阳

11、高度逐渐变大 D气压带、风带逐渐北移(3)乙图是公转位置中 点的极地投影图。有关此日地理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选择填空) 。 A太阳入射光线与地轴垂直 B晨昏线与极圈相切C晨昏线与地轴重合 D北回归线上昼夜等长(4)当地球公转速度最慢时,下列城市中白昼最长的是 ( )A.广州 B.上海 C.北京 D.哈尔滨答案: (1)D 快 冬 (2)A D (3)B B (4)D【解析】(1)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和地球的倾斜方向,可判定A点处于夏至点(6月22日左右),D点处于冬至点,地球运行到公转轨道的近日点附近,此时地球的公转速度较快,此时正值我国的冬季。(2)当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由A向B运动时,即

12、由春分点向夏至点运动,北半球开始由昼夜等长逐渐变化为昼渐长夜渐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极昼的范围也越来越大;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向北回归线方向移动,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大。正确答案为A、D。(3)从地球逆时针的自转方向、极圈与晨昏线相切且极圈内为极昼现象,判定为B点(北半球夏至日)的太阳光照图。(4)当地球公转速度最慢时,位于远日点,大约为每年的7月初,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纬度越高的地点白昼越长。正确答案为B。四、课堂学习目标检测 一、选择题1关于地球自转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从北极上空看地球顺时针自转 B自转3600是一个太阳日C一个恒星日是24小时 D太阳日比恒星日长出3562能证明地球自转的地理现象有 ( ) A太阳的东升西落 B昼夜长短变化 C南半球河流右岸冲刷严重 D季节交替3. 当地球位于公转轨道上的远日点时 ( )A.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 B.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C.北半球正值夏季 D.北回归线以北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4. 导致太阳照射点在地球表面变化的是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