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装同步2010静安区一模.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62907936 上传时间:2024-01-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散装同步2010静安区一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散装同步2010静安区一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散装同步2010静安区一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散装同步2010静安区一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散装同步2010静安区一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散装同步2010静安区一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散装同步2010静安区一模.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9年静安区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教学质量检测2010.1语文试卷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7分)散文文类的开放与跨越进入20世纪90年代,台湾散文不仅在创作内容上有新的突破,而且在书写模式方面也有新的跨越,正呈现出开放的文学观念和崭新的审美视角,为21世纪汉语散文的发展作了有益的尝试和可贵的探索。首先,在题材的选择上,台湾散文家不再像以往那样单从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下笔,而是逐步走向专业化、系统化。90年代的台湾散文令人瞩目的新类型有旅游散文、专业散文等。其次,迈入后工业社会之后的90年代,台湾各种影像模拟媒体和多媒体传播体系加速发展,一方面威胁着传统文学的生存,另一方面却

2、也为文学注入新的血液,拓展了更多重的书写空间,电脑网路散文的出现便是一个例子。旅游散文当然是由来已久,不过,大量以旅行见闻为题材的作品涌现于报端、出版物,却是80年代后期的事。(甲)1979年,台湾才开放出境观光,在此之前能够外出“看世界”的人,只局限于少数留学生、外交人员和异国婚姻者。从70年代中期开始,三毛有关异域的散文作品撒哈拉的故事、雨季不再来、哭泣的骆驼、万水千山走遍等,让许多渴望了解异国文化的台湾读者大饱眼福。(乙)1979年开放出境旅游, 1987年开放大陆探亲, 使台湾居民外出旅行之风大盛。据统计,90年代,台湾每年有500万人次出外旅游,平均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位到过外国。在旅行

3、宛如“全民运动”的90年代,旅行经验的普遍使得旅游文学的创作者日增,报刊媒体也开辟大量有关旅游的版面,如 中时晚报 时代副刊的“风景明信片”专栏,明道文艺的“游记行脚”专栏,幼狮文艺的“双人记”专栏,联合文学的“旅游文学”专栏等。同时,旅游散文较过去的游记也有“质的沉潜”。(丙)传统游记结构固定为描写游览时的天气、名胜、掌故及少许旅游者的心情,而旅游散文则摆脱走马观花式的旅程叙述,充满着旅游者更深刻的文化体会。(丁)专业散文如、海洋散文等的出现,不仅开拓了新的题材和类型,使散文的天地较以往更为辽阔,也使未来散文的发展充满更多的可能性。和过去一些提到运动的作品不同,运动散文完全以运动为主题,而且

4、作者也是个中行家,精确地评判,专业的分析,加上原本流畅的文笔,使运动散文逐渐风行。萧萧在编选八十二年散文选中,第七卷就以“运动散文”为名,收入四篇文章。此外,全书以运动为题材的散文集也开始出现,如刘大任于1995年出版的 强悍而美丽,张启疆1996年出版的运动大乌龙等。吕正惠等人的音乐散文创作,也日渐受到读者欢迎。海洋散文的代表作家是廖鸿基和雅美族的夏曼蓝波安。廖鸿基高中毕业后,当过五年渔民,现为台湾寻鲸小组负责人,著有散文集讨海人和鲸生鲸世。前一本书,作者用人类独特的海洋经验,去展示海洋的“壮阔和危险、晃荡和幻灭”;后一本书,则在对八种鲸豚作了详细的跟踪调查的基础上,作者用亲切动人的笔调为它

5、们立传。同样以海洋为主题,夏曼蓝波安所写的 冷海情深 展现的却是另外一种迥然不同的生活画面。蓝波安在都市谋生受挫后,回到兰屿,像他的雅美族祖先一样,学会潜水射鱼以养家糊口,并且“顽强而尊严地立足于人类原始生产者的坚石上”。因此,何寄澎认为:“这里我们看到两种不同的台湾人情调:同样跨越海洋文学和自然写作的质素,由媒体赞助甚至包装,鲸生鲸世或许流演成为通俗消费赏鲸文化的时尚读物;谈飞鱼、浪人鱼参的冷海情深却是养儿女保妻子的生存斗争,那美好的仗也许廖鸿基已经打过了,而蓝波安却正迎向前去。”当网络成为当代不可或缺的传播新形式后,有别于平面媒体,以其声光效应、迅速、匿名等特质,“制造思路跳接、语意断裂,

6、却又可能机巧横生的新书写”。于是,综合了文字、图形、动画、声音的网路文学诞生了。创刊于1996年11月的“涩柿子的世界”,是台湾著名的实验文学网上杂志,它集合了多种体裁的创作,有长篇章回实验虚拟历史小说、短篇小说、小品、散文、新诗、前卫乐评、画作和虚拟文字游戏等。所有文章按风格分别归类在那个地方、 这个城市、第三城、Village四个栏目中。网主曹志涟在谈到网络文艺的新方向时认为:“多媒体的语言意味着表达形式的错综质感,意味着错感、通感,意味着语境的多变和复杂,意味着拼贴的美学,时空压缩,象征错置,时空消失,象征在此时此刻开始新象征一种涩的文。”“涩柿子的世界”的缘起即来自他的新文化逆反情绪,

7、针对时下文学界媚俗现象,他提出了反媚俗、反主流、反盲目崇拜欧洲文化、 反学院派、 反为取悦不知名的“大众”而一定要写得“让谁都懂”的“通俗”主张。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他不惜一“涩”。他认为假设人都有追求好东西和新感觉的潜能, 身为信息时代的文字工具者, 是有责任提供一些人们现在都不懂,将来都会懂的,或者现在不习惯,将来却会喜欢的新文化内容。对于前卫的网络文学,台湾文坛褒贬不一。欣赏者认为它提供了突破艺术规位限制的阅读经验,开创了新的阅读型态;批评者则指责道,网络的发达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它创造出一种无法成为文体的破碎语言, 这种破碎语言的出现,重创了中国几千年发展出来的语言文化,从某方面来

8、说,这也是退化。但不管正反双方意见如何不统一,大家却都一致认为网络将对文学产生巨大影响。(节选自二十世纪中国散文导言有删改)1第段中,“新的突破”的具体内涵是指:;“新的跨越”的具体内涵是指:(2分)2.“下如作家杨泽所说:它不单是作者在外旅行的所得所闻,也是一种努力追求和异地、异文化对话的文体。”一句应还原到第段的处,理由是(3分)3在第段方框中填入合适的文字。(2分)4第段分别介绍了廖鸿基和蓝波安及其作品,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他们作品的异同点。(4分)相同点:;不同点:。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A旅游散文较过去的游记也有“质的沉潜”,是指文章取消了对旅游行程的描写,只刻画旅游者的文化

9、体会。B出现在九十年代中期的运动散文,完全以运动为主题,而且作者也是个中行家,如刘大任、张启疆、吕正惠等人。C“涩柿子的世界”是一份网上文学杂志,其作品体裁多样,语言前卫,所有文章按风格分列于四个栏目中。D曹志涟认为,对于网络文学,人们现在都不懂,将来都会懂;现在不习惯,将来都会喜欢。6结合第段内容,谈谈你对“网络将对文学产生巨大影响”的看法。(不超过100字)(4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0分)今生今世的证据刘亮程我走的时候,我还不懂得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我们随便把一堵院墙推倒,砍掉那些树,拆毁圈棚和炉灶,我们想它没用处了。我们搬去的地方会有许多新东西。一切都会再有的,随着日

10、子一天天好转。 我走的时候还不知道向那些熟悉的东西去告别,不知道回过头说一句:草,你要一年年地长下去啊。土墙,你站稳了,千万不能倒啊。房子,你能撑到哪年就强撑到哪一年,万一你塌了,可千万把破墙圈留下,把朝南的门洞和窗口留下,把墙角的烟道和锅头留下,把破瓦片留下,最好留下一小块泥皮,即使墙皮全脱落光,也在不经意的、风雨冲刷不到的那个墙角上,留下巴掌大的一小块吧,留下泥皮上的烟垢和灰,留下划痕、朽在墙中的木和铁钉,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 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 有一天会再没有人能够相信过去。我也会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那是我曾有过的生活吗。我真看见过地深处的大风

11、?更黑,更猛,朝着相反的方向,刮动万物的骨骸和根须。我真听见过一只大鸟在夜晚的叫声?整个村子静静的,只有那只鸟在叫。我真的沿那条黑寂的村巷仓皇奔逃?背后是紧追不舍的瘸腿男人,他的那条好腿一下一下地捣着地。我真的有过一棵自己的大榆树?真的有一根拴牛的榆木桩,它的横杈直端端指着我们家院门,找到它我便找到了回家的路。还有,我真沐浴过那样恒久明亮的月光?它一夜一夜地已经照透墙、树木和道路,把银白的月辉渗浸到事物的背面。在那时候,那些东西不转身便正面背面都领受到月光,我不回头就看见了以往。 现在,谁还能说出一棵草、一根木头的全部真实。谁会看见一场一场的风吹旧墙、刮破院门,穿过一个人慢慢松开的骨缝,把所有

12、所有的风声留在他的一生中。 这一切,难道不是一场一场的梦。如果没有那些旧房子和路,没有扬起又落下的尘土,没有与我一同长大仍旧活在村里的人、牲畜,没有还在吹刮着的那一场一场的风,谁会证实以往的生活-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 我回到曾经是我的现在已成别人的村庄。只几十年功夫,它变成另一个样子。尽管我早知道它会变成这样-许多年前他们往这些墙上抹泥巴、刷白灰时,我便知道这些白灰和泥皮迟早会脱落得一干二净。他们打那些土墙时我便清楚这些墙最终会回到土里-他们挖墙边的土,一截一截往上打墙,还喊着打夯的号子,让远远近近的人都知道这个地方在打墙盖房子了。墙打好后每堵墙边都留下一个坑,墙打得越高坑

13、便越大越深。他们也不填它,顶多在坑里栽几棵树,那些坑便一直在墙边等着,一年又一年,那时我就知道一个土坑漫长等待的是什么。 但我却不知道这一切面目全非、行将消失时,一只早年间日日以清脆嘹亮的鸣叫唤醒人们的大红公鸡、一条老死窝中的黑狗、每个午后都照在(已经消失的)门框上的那一缕夕阳是否也与一粒土一样归于沉寂。还有,在它们中间悄无声息度过童年、少年、青年时光的我,他的快乐、孤独、无人感知的惊恐与激动对于今天的生活,它们是否变得毫无意义。 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7.文章段开头一再强调“不懂得”“不知道”,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8第段连用六个反问句和六个“真的

14、”,其目的是(2分)9.没有细节就没有真实感人的力量,请从这一角度赏析第段画线句。(2分)10.第段写“但我却不知道这一切面目全非、行将消失时”,又写了“公鸡”和“老狗”,有什么用意?(3分)1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6分)A“今生今世的证据”中的“证据”,是指“我”原来家园中的事物,在它们身上,留下了“我”当年生活的印记,留下了“我”生命的印记。B.文章第段描绘了村庄的残破景象,预示着村庄最终的消亡,语言清丽自然,给人很强的感染力。C第段开头“有一天会再没有人能够相信过去。我也会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那是我曾有过的生活吗?”这两句话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前三段总结,又领起了

15、下文。D第段中“我回到曾经是我的现在已成别人的村庄”,“我的”成了“别人的”,暗含了对变化的无奈和对故园不再的感伤。E文末作者伤感地说自己踏上了“虚无之途”,这是指所有的证据都消失了,“我”感到非常的空虚,由此意识到人生的无常,所以人生之路是虚无之途,人最终是无法回家的。F本文在表现思想之情上独辟蹊径,人一个人的迁徙写起,没有过多的抒情,而是把感情深藏在具体的故乡场景描写之中,行文含蓄,又饱含深情。12.有人认为本文是一篇有关故乡的散文,但其内涵已超出了我们对传统乡愁的理解。请说出这种内涵究竟是什么?(5分)(三)默写(任选6空)(6分)答题超过6空,按前6空顺序评分13.(1)蒹葭萋萋,。(诗经蒹葭)(2),丘峦崩摧。(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3)?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4),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5)不应有恨,?(苏轼水调歌头)(6)沾衣欲湿杏花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