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正骨的医学与科学原理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62901445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90.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柔性正骨的医学与科学原理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柔性正骨的医学与科学原理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柔性正骨的医学与科学原理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柔性正骨的医学与科学原理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柔性正骨的医学与科学原理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柔性正骨的医学与科学原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柔性正骨的医学与科学原理(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柔性正骨的医学与科学原理柔性正骨的医学原理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年5月出版的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第二版教 材中医正骨学对正骨是这样定义的:“正骨学是研究防治骨折和 关节脱位的一门科学。”这一定义仅涵盖了骨折和关节脱位的正骨整 复内容,完全缺失了对临床诸多疾病的骨移位病因的认识。而现今世 面上流传的各家手法,大多为古法或者国外舶来之法的继承,及其一 法一术、一病一心得的局部改良改造之作,改头换面标新立异者屡见 不鲜。柔性正骨以骨移位为出发点完全填补了中医正骨学之空白, 并具有独特、系统的理论,和与众不同的手法技术,并在临床上有着 明确的作用机理和独特疗效,和经得起临床长期考验。骨伤科生物力学中言:

2、“力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系物体间相 互作用的表现。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可发生两种形式的运动,一是物 体在空间的位置移动,一是物体形状的改变”。这里所描述的骨结构 移动,是目标骨结构相对于人体标准而言的“绝对移位”,和该骨结 构相对于其相邻的周围组织发生的“相对移位”。绝对移位与相对移 位可单独发生,也可同时发生。绝对移位:是指以人体整体结构空间作为坐标系,脊椎或任一骨 结构离开其原本的坐标位置而发生的位移。相对移位:是指目标骨结构与其相邻的骨结构发生包括线移位 (线性距离移位)或者角移位(角度旋转移位)在内的相对位置变化, 以此判断目标骨发生位移。这个过程中的坐标骨,同常是以相邻、位 置居下位的被

3、认为正常的骨结构为中心建立的。田纪钧先生的骨错缝与筋出槽治疗术中指出了骨错缝与半脱 位的量化标准。微小移位:1/4.5 毫米,疼痛程度轻微,无关节不稳。 半脱位:5/8 毫米,疼痛明显,一半检查无关节不稳。骨结构的立体移位病因理论:当人体骨结构由于受到内外力等各 种致病因素作用而发生相对和/或者绝对位移时,会对其相邻结构发生 直接或者间接的机械力的影响,并由此导致一系列病理变化发生,进 而引发某些相应症状和疾病。由骨结构的立体位移引起的疾病,我们称之为骨移位相关疾病。 骨结构立体移位病因理论是中医柔性正骨所依据的主要病因理论之一, 通过手法正骨技术使立体移位的骨结构复归本位并恢复正常的力学结

4、构,是我们追求的目标。骨移位分为三个层面:病灶的阳性反应点亦称扳机点,关节 错缝亦称错骨缝,骨结构的立体旋移。导致骨移位的力量来源:外力,比如跌打损伤、夕卜力撞击牵拉 力等。肌肉的异常收缩力,比如急性损伤的软组织会因损伤而剧烈 收缩,急速收缩的软组织又会牵拉骨结构使之发生移位;长期因工作 或运动而强力收缩的肌肉,会逐渐拉动骨结构最终发生移位,这又包 括长期持续的肌肉训练和长期体力劳动、习惯性动作、不良姿势下的 运动等。这里要注意的是,通常骨移位的方向与肌肉收缩的方向相同, 通常是肌肉附着止点处的骨结构向肌肉起点附着处的骨结构(近端) 移动。自身的重力,这又通常与异常的体重、疲劳、不良姿势有关。

5、 比如半躺坐会导致骨盆仰角过大、腰曲僵直或者反张。医源性力。 不当的牵引、不当的推拿、不当的运动处方等。骨移位对相关结构组织的影响:对软组织的影响、对神经组织的 影响、对血管的影响、对内脏功能影响、对脊髓的影响、对脑组织的 影响。骨移位对软组织的影响:骨结构的移位会造成各个肌肉和筋膜 出现序列紊乱和运动方向与速度的不协调,从而容易造成筋膜撕裂和 肌肉附着点处的急慢性劳损。损伤后的软组织发生肿胀、充血、疼 痛等无菌性变化。因骨移位导致相关软硬组织的结构空间发生变化, 引发相关体液、血液、淋巴循环系统受阻。对骨结构运动规律的探讨不能不进行软组织的深入研究,软组织 的精细化研究是正骨技术进步的必由阶

6、梯。在骨结构发生病理性移动 的过程中同时伴随着限制骨结构活动的相关韧带、肌肉、筋膜的损伤。骨结构的位置变化必然影响到肌肉筋膜的状态。通常的正骨比较 粗放,比较片面强调骨正筋柔而不大主动理会肌筋膜的状态,不会体 味其变化,但是随着正骨技术的深入,肌筋膜的重要性及其细微状态 就会逐渐在手下显示出来,此时肌筋膜的任何异常都不会有机会逃脱, 所以这是正骨层次水平的问题。骨移位对神经结构及功能的影响:牵拉卡压神经线,导致神经 线内血管受压而血流阻滞、神经纤维受压而信号传递不畅,由此引发 相应神经结构与功能的异常改变。骨移位后直接或者间接卡压给神 经供血的动静脉血管而导致相应神经供血不足,引发相关症状。骨

7、移位对血管的影响:移位的骨结构本身或因骨移位而引起周围 软组织发生结构及功能的改变而推挤、牵拉、粘连血管,导致血管腔 狭窄或者阻塞而出现相关的血液循环障碍,供血受阻。骨结构移位对内脏的影响:通过神经功能异常发生影响。通 过牵拉肌筋膜对内脏位置和筋膜包裹状态发生影响。骨移位对脊髓的影响:因脊柱曲度及长度发生变化而引起脊髓 的长度与粗细的变化。脊柱椎间盘突膨出或椎间等软组织肥厚而顶 推卡压脊髓。骨移位对脑组织结构的影响:颅骨移位变形使得脑组织的空间 力学结构变化而推挤脑组织。脊柱曲度的异常变化引起脊髓、硬脊 膜受牵拉、刺激脑组织与脑膜,引起脑结构位置与功能状态发生变化。 碟骨的异常移动牵拉、卡压颅

8、脑神经及血管,进而影响脑功能的状 态。枕骨大孔与寰椎的相对应位置紊乱导致脊髓与延髓移行部位的 力学状态异常并影响脑脊液的正常循环。颈椎序列及曲度异常卡压 椎动脉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进而影响脑功能的正常发挥。泛神经病因理论:从头面症状看神经病因,我们从临床上观察到, 诸多头面五官的症状大多与相应功能异常有关。例如眼睛痒、流泪、 鼻塞、打喷嚏、流鼻涕、鼻粘膜肿胀、牙龈肿痛、牙敏感酸痛、磨牙、 口舌生疮、口腔溃疡、面瘫、面肌痉挛、流涎、眼皮跳、眼睑下垂、 脂溢性皮炎、痤疮、耳鸣、头痛晕、咽喉痛、麦粒肿等等,这些症状 多数情况下都与神经受到物理刺激有关。这个物理刺激与枕寰枢、颅 面骨等的病理性移位有

9、着密切的关系,被影响的神经以相关脑神经为主。肢体与内脏的问题亦是如出一辙。不同程度的神经干扰与刺激,导致不同程度的亚健康变现或临床 症状体征。也导致不同部位发生不同症状。神经系统疾病的骨移位病因:临床上常见的周围神经系统功能 障碍大多与骨结构异常力学状态有关。骨结构是神经系统的支护,是 神经系统通道的刚性保护结构。但是除此以外,脊柱系统更有着多重 的重任,其保护功能、承重功能与运动活动功能之间日渐严重的矛盾 导致其结构难堪重负,以致神经系统频受刺激干扰。 神经系统是全身机能运作的总指挥与信息传递通道,神经系统 的问题外涉肢体感觉与运动,内牵脏腑器官与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植 物神经系统)。故发生问

10、题,将会涉及四肢百骸,或者反过来说四肢 百骸的问题,可能大多不同程度地与相应神经功能障碍有关。 临床上诸多不明原因疾病,我们以手法触诊则发现有相关神经 节段所在脊柱位置出现显著序列紊乱,而当以手法纠正后,则相关症 状常常有着即可改善或者消失。柔性正骨的科学原理软组织的粘滞与流动现象理论: 正骨的本质就是调筋,处于异常位置状态骨结构被整复的实质, 是解除骨移动的各项限制因素的过程。相关软组织及其结构链的异常 粘滞得到释放程度,决定了骨移动复位的彻底性和稳定性。所以正骨 的本质就是理筋,这是柔性正骨重要的核心理念之一。 软组织在被牵拉的过程中,存在着弹性伸缩和粘滞释放两个过 程。手法操作时,持续将

11、软组织推移并保持一定的拉伸时间的作用和 过程,就是被拉伸的软组织在起初的弹性牵拉后,而发生粘滞释放。 所以保持一定的拉伸时间、等待是使软组织异常释放完全的重要步骤, 也是手法推移骨结构移动的巧妙所在。肌牵张反射理论:神经支配着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能产生反射效应, 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这就是骨骼肌的牵张反射。肌肉等软组织内存在极小的本体感受器(肌梭),肌梭是一种感 受机械牵拉刺激或者肌肉长度变的特殊感应装置。肌梭有两种,分为 主要和次要。主要肌梭对肌肉长度改变的速度(动态反应)和实际拉 长量敏感,而次要肌梭只对肌肉实际长度变化(静态反应)敏感。当肌 肉受到外力牵拉时,肌梭内的感

12、应装置会支配神经引起兴奋导致肌肉 收缩。柔性正骨手法以缓慢的速度作用到肌筋膜,可以使对动态速度敏 感的主要肌梭处于忽略状态而不受影响。尽可能避免对主要肌梭的刺 激,肌肉便不会因受反射收缩而限制肌筋膜的被动移动。如果柔性手法在推动软组织松解过程中,避免使软组织纤维被过 度拉长,则次要肌梭受刺激而反射的过程将不会发生。所以,随着骨 结构的被移动,需要间歇性一段一段地进行手法的推动操作,并在推 骨使之移动的时候,先将外表的皮肉软组织拉相相反的方向然后再推 骨,这样可以提供一个相对没有软组织异常牵拉力的骨结构移动空间, 自然也就不引起牵拉反射的发生。肌牵张反射理论告诉我们,正骨手法在推动骨结构移动的过程中, 如果骨结构是向着回复原位的方向移动,则此过程中处于异常牵拉的 软组织会逐渐恢复其被强行拉长的状态而使其长度减少,而因粘滞而 缩短的肌肉则会释放粘滞而逐渐恢复原有长度,故两方面都不会引起 肌张反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