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彻底转变宏观调控模式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62892907 上传时间:2022-09-1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2.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须彻底转变宏观调控模式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必须彻底转变宏观调控模式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必须彻底转变宏观调控模式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必须彻底转变宏观调控模式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必须彻底转变宏观调控模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须彻底转变宏观调控模式(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周天勇:必须彻底转变宏观调控模式中国国民经济运行面临的问题是:投资过旺,依赖出口,消费长期增长乏力和 不足;依然按照我们过去的宏观调控模式操作,摆脱不了过热、过冷的剧烈波动, 以及可能出现的滞胀。我们需要寻求一种新的宏观调控思路和模式。进入 2011 年以来,中国物价水平高位运行,而全球经济则由于美国和欧洲 的财政赤字和债务问题,年中又步入了低迷。这样的局面给中国的宏观调控带来 两难:平抑通货膨胀,需要控制货币量,包括控制信贷规模,进而抑制投资增长 速度;而全球经济再次趋于低迷,使未来出口增长速度前景不明。从中国近十几 年的增长模式看,主要是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抑制通胀而压低投资增长, 出

2、口低迷可能造成出口增长速度下滑,结果可能是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和下滑。虽 然速度下滑,但2009 年投放的大量货币,以及外汇储备占款形成的货币,如果 不能被供给所吸收,加上地方政府财政抬高地价的冲动和农产品蛛网式波动等因 素形成的价格上涨压力,都可能造成增长速度下滑、失业率攀升、通胀高位的滞 胀局面。一、多年宏观调控模式剖析及其面临的困境宏观调控主要有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手段较为简单:当通货膨胀 时,提高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央行卖出债券,加上信贷收缩规模窗口指导;当 通货收缩时,则反向操作。中国宏观调控运用货币政策的技巧日益成熟。但是, 货币政策调控的一个前提是,对象是一个自由的市场经济,

3、其经济结构和制度是 既定的。但是,中国的经济结构和体制却是特殊的:1国内推动增长的主导因 素是投资,产业结构以工业为重心,地方发展战略侧重大企业、大资本和大项目, 而微型和小型企业发展的体制环境很差;2货币渠道以国有垄断的大型银行为 主,社区小银行十分缺乏。单纯货币政策对中国这样的一个经济体调控的结果是:1当实施紧缩的货 币政策时,银行保国压民,保工业压服务,保大压小,由于社会资金全面紧张, 小企业在社会上的融资利率急剧攀升,甚至大银行与大企业勾结起来给小企业放 高利贷,使小企业大量倒闭,供给萎缩,就业岗位减少。2而当实施宽松的货 币政策时,资金主要流向大工业、大项目、大国企,经济迅速过热,物

4、价水平被 拉高,投资与消费的结构更加失衡。货币运行决定于实体经济运行,货币运行对实体经济运行有反作用。仅仅迷 信于货币政策的单一反作用来调控国民经济,而不解决国民经济实体结构和体制 问题,则国民经济会处于一控就趋冷一放开就急剧过热的恶性循环之中。财政政策在中国只用过两次,而且只是在遇到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和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经济低迷时,用过扩张性财政政策,主要方式是增加赤字和发 行国债,包括财政对家电下乡的补贴,也可以看成是扩大和刺激消费的财政政策。 从这两次扩张性宏观调控的对比来看,第一次财政扩张没有造成后来严重的通货 膨胀;而第二次却是消费价格上涨严重。当然,我们不能将这次

5、通货膨胀严重的 原因全部归结于2008 年的宏观调控政策。形成这次高位通货膨胀的因素是叠加 的:当时国际经济和出口下滑势头很严峻,为了保增长,扩张性政策的力度较大 较猛;财政和货币双宽松政策同时发力;在中央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的同时,各级地方政府又通过融资平台扩张地方债务,抬高地价,大干快上,使 经济过热火上浇油;由于出口外汇积累和顺差较大,外汇占款因素形成的国内货 币贬值压力也比1998 年以后的几年大得多。简言之,大投资和大外汇储备,是 这次通货膨胀最主要的两个成因。然而,在中国,当通货膨胀严重时,从来没有看到过财政使用收缩方式进行 宏观调控。即使对付这次如此严重的物价上涨,也是

6、货币政策单打独斗,财政政 策根本不配合和不出力。也就是说,财政在让其多收钱、多搞赤字、多支出、多 发国债时,对宏观调控很积极;而当让它减少收入、少搞赤字、少发国债、缩减 支出时,其对此根本不感兴趣和无动于衷。这可能是背后政府的总体利益或者是 部门利益使然。当然,除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之外,我们还采取了行政干预的宏观调控政 策:包括对食品等一些消费品进行行政限价,对商品房进行限购限价;政府主导 增加廉租房建设,增加房屋的供给;控制一些涉及居民生活的电、水、气资源性 产品的价格调整。这些都是用计划经济的办法来调控和管理市场经济。其结果, 或者政府行政管理成本很高,或者执行相关政策时被变通拆解,或者

7、其中腐败盛 行,或者工程质量堪忧,或者资源性产品价格长期得不到理顺、后遗症严重、最 后不得不放弃改革。在宏观调控中,用行政办法最简单易行,但是,也是负面作 用和不良后果最为严重的方式。从未来的国内外经济形势看,存在着这样几个可能的趋势:一是美国和欧洲 债务问题如果继续发酵,减少赤字和债务,收缩财政支出,其失业问题不见好转 甚至恶化,再次引发金融动荡,中国的出口就会受到影响。其结果是:增长的出 口拉力减弱和丧失;出口领域和其相关产业的就业岗位大大减少;一些企业倒闭 形成银行呆坏账,增加金融体系的风险。二是出口下滑后,国内投资调控怎么办? 不压缩,可能通货膨胀仍然高位运行,房价依然会高企;压缩投资

8、,与出口下滑 作用同时发力,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市场需求低迷,企业生产闲置甚至倒闭,就 业发生困难。现在看来,国民经济运行中最关键的问题是居民消费部分增长乏力和比例不 足。多少年来,都是投资和出口为主导在拉动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在经济增长 格局中,如果消费增长的速度与之相适应,特别是在国内通货膨胀严重和全球经 济低迷时,消费增长能调高而相应进行替代,国民经济就不会受到大的影响。然 而,目前的投资、消费和出口的格局,令研究宏观调控的学者很失望。在这样一个宏观经济运行格局下,再用上述的宏观调控办法,只能是头痛医 头,脚痛医脚,陷入“控冷放热”恶性循环的怪圈,不可能实现一个长期的经 济快速、平衡、健康

9、运行的局面。二、新的宏观调控思路和组合模式20世纪 80 年代初,中国开始逐步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学习市场经济 运行中的现代宏观调控方式也就是20 余年的时间,到现在,我们对经济形势的 预测、不同政策的调控力度、政策之间的组合、应对外部经济波动和其他经济体 政策变动冲击、适时进行宏观政策微调等等,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只是刚 刚入门,还谈不上科学调控;而传统的计划经济和行政命令调控方式,由于习惯 和得心应手,常常不可避免地被夹杂在宏观调控之中。而简单的货币政策和财政 政策,都假定经济结构和体制符合完全市场竞争的模式,是既定的。这实际上与 中国目前的发展模式和市场经济的现实情况不相符合。面

10、对特定的经济运行情况及其问题,采取什么样的政策组合,实际上是一个 宏观调控大的眼光和全局性的谋划。中国国民经济运行面临的问题是:投资过旺, 依赖出口,消费长期增长乏力和不足;依然按照我们过去的宏观调控模式操作, 摆脱不了过热、过冷的剧烈波动,以及可能出现的滞胀。我们需要寻求一种新的 宏观调控思路和模式。因此,中国新的宏观调控的一个逻辑过程是:1宏观调控综合性的目标是 什么?无疑是物价平稳,经济健康快速增长,真实的失业率较低,国际收支平衡。 2达到这一目标关键要解决什么问题?无疑是需要从根本上改变投资强、出口 依赖和消费弱的国民经济运行格局。3什么样的宏观调控政策才能解决这些问 题,以实现宏观经

11、济运行的上述目标?无疑需要寻找能更好地解决问题的新的宏 观调控模式和政策组合。如果再深入分析,我们发现,传统的宏观调控模式应对的是传统的发展模式: 收入分配国多民少、国家主导、投资推动、出口依赖。于是,经济过热时,货币 政策主要是压缩投资;经济过冷时,货币政策扩张信贷,财政政策增加赤字和大 发国债,减税刺激出口。我们需要想一想的是,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科学 发展,需不需要科学调控?我认为是需要的,即以宏观的科学调控,来实现经济 的科学发展。因此,不仅经济发展模式需要转变,经济调控模式也有一个转变的 问题。不转变调控模式,要转变发展模式,可能很难落实。宏观调控的新思路是:以人为本,宏观调控目

12、标以增加就业提高居民收 入扩大消费需求为重点。宏观经济管理从以需求管理为主,转向以供给为主、 需求为次的管理,宏观调控政策以促进小企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为着力点。统筹协 调,正确组合货币、财政和其他经济政策;宏观调控与促进发展模式相结合;宏 观调控与促进相关改革相结合;扩大国内消费,摆脱出口依赖,消化和平衡全球 经济萧条可能带来的影响。我认为,这就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应对国内外复杂经济 形势的科学宏观调控观和科学调控模式。那么,在这一宏观调控模式下的政策组合是什么呢?一是调整国民经济收入 分配结构,增加居民收入,增强消费能力,具体是将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控制在 15以内,以求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相适应

13、。二是实施促进供给和增加就业的财政政策,在企业规模上,给企业、特别是 给能大量增加就业的小企业减税,建议增值税降低到 10,营业税降低到 3, 社保“五险一金”交费率从目前工资总额的 50左右降低到 35;坚决清理一切 政府行政和事业机构对其的收费和罚款,以增加全社会生产和服务的供给水平, 平衡需求,同时改善“就业收入消费”侧的国民经济运行格局。三是货币政策调控一定要与银行体制改革互动,打破银行业高度垄断局面, 大力发展社区小银行,从体制上形成能将货币流动到小企业的正常渠道,使能增 加供给、就业、收入、消费的小企业获得正常规模和正常利率的信贷资金支持。 目前,一些部门以过去农业部和民政部提倡搞

14、的合作基金会和股金会形成的呆坏 账为由,反对发展社区小银行。合作基金会和股金会实际上是当时县乡两级政府 的钱袋子,与产权明晰、规范运作的社区小银行根本上就是两回事。如果不从改 变目前资金垄断流向国有企业和大企业的体制着眼,想从垄断渠道中分羹给小企 业的思路和做法,我认为事实会证明是一种乌托邦,将会误国误民。四是宏观调控与增加土地供应与改革土地制度结合起来,鼓励投机炒作抬高 物价的社会资金投入到未利用的土地改造,增加土地要素供给;放开房地产的土 地供应限制;改革行政一家卖地、千家竞争的局面,所有的土地都平等地进入市 场;延长土地使用年限,确立近似产权;彻底改革目前的地方政府财政体制,以 土地和房产交易增值税和房产税替代出让金等其他房地产收入渠道。这样,宏观 调控和改革的结果将是:地价和房价下降和平稳,贫富差距缩小,土地和房屋投 机性需求得到抑制。而在房地产供应和制度上任何修修补补的调整,其结果都是 中国居民的居住民生永无宁日。五是宏观调控与财政体制改革相结合,特别是在需求过热、物价上涨特别严 重的时期,每年压缩行政公务支出比例2到3个百分点,其中最重要的是压缩 “三 公消费”规模和比重,以抑制行政公务消费需求,减轻通货膨胀压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