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工程管理.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62890841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0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能源工程管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能源工程管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能源工程管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能源工程管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能源工程管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能源工程管理.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东石油需求预测分析关键词:需求预测,消费弹性模型摘要: 石油是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能源,准确预测未来经济发展对石油的需求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广东省近年来石油消耗量的数据,利用消费弹性预测法的分析对广东省的未来石油的需求做出了较为精确的预测,以求为广东省石油发展规划提供数据支持以及为推进建设“节约型社会”提供有利的佐证。面对石油的短缺,制定快速反应机制并且采取科学的石油战略已成为广东乃至全国解决石油问题的燃眉之急。一、引言- - -石油的相关介绍石油不仅是一个国家必不可少的主要能源,同时也是重要的战略商品和化工原料。保证石油供求的稳定性和均衡性是保证经济健康协调发展的前提。作为世界上增

2、速最快的能源消费大国,中国从1993 年开始大量进口石油,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近年来,中国经济强势增长,有些产业甚至有过热发展之忧,尽管国家为倡导节能减排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但石油消费量仍保持了较快增长(图1) 。图1 中国1998 2006 年石油消费量(单位:万吨)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二、影响石油需求的因素影响石油需求的因素多且复杂, 除了经济增长、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调整等几种常见因素外, 还有石油价格、国家能源消费政策和国家政策等因素。经济增长自80年代中期以后,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高速的发展, 石油消费总体上逐年上升, 特别是1991年一1997年期间, 石

3、油消费年均增长率高达7.02%。未来中国经济高速的发展, 对石油的需求必然要求较大幅度增加。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调整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石油能耗指数(即单位GDP的石油消费量)必将逐年降低。石油能耗指数的降低意味着石油消费总量的减少。因此, 在石油需求预测过程中必须考虑到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这两大因素的影响。石油价格石油价格包括国际石油价格和国内石油价格。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扩展, 世界石油市场的逐渐的成熟和完善, 石油价格对各国石油需求的影响主要表现国际油价的影响。 自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后, 国际石油价格成为影响中国石油需求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方面是影响石油

4、进出口水平, 另一方面是影响国内石油价格。特别是,1996年国家对国内石油价格进行了实质性的改革, 结束了长期以来中国国内油价与国际油价相分离的局面。这样, 国际油价无疑会成为国内油价的晴雨表,影响着国内石油的需求。国家和地区能源消费政策国家或地区在不同时期根据能源的紧缺程度采用不同的消费政策, 抑制或促进石油需求的增长。国家政策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对国内石油的生产和供应实行宏观调控。中国也不例外, 在70年代晚期和80年代早中期期间, 国家为了外汇平衡的需要, 采用“ 以煤代油” 的政策, 压缩国内石油消费, 出口部分石油以换取外汇。但是, 考虑到石化工业目前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5、如果今后石油需求增长缓慢或供应不足, 就会导致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减缓。因此, 在未来国民经济稳定的发展过程中, 国家在政策上将会鼓励石油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种市场,扩大石油供应的渠道, 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石油的需求。能源结构的变化过去的一百多年里, 世界能源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蒸汽机的使用促使煤炭取代木材成为主要能源。内燃机的出现和应用促进石油取代煤炭成为主要能源。但是由于石油造成的污染以及石油资源的匮乏, 消费比例有所下降。而燃气联合循环发电技术和燃料电池的出现, 则促进了清洁天然气的消费比例增大。在总的能源消费量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 其他能源消费量增大, 必然导致石油消费量减

6、小。在发达国家, 出于环保的要求, 许多国家大力鼓励天然气的应用。如果油价继续高升, 势必会减缓石油消费增长的速度, 甚至会出现消费负增长的情况。特别是随着科技的进步, 将来天然气的成本逐步降低, 必然会加大其消费比例。特别是随着近两年油价的高升, 许多企业纷纷选择替代能源( 如煤炭或者天然气) ,这就造成了石油的需求大大的降低。三、石油需求预测模型的选择能源需求预测方法可以分为定性预测和定量预测。定性预测是一种直观预测,一般采用调查研究的方法进行。这种预测的目的不在于推测出具体数字,而在于判断预测对象的发展方向。定量预测着重从预测对象数量方面进行预测,从预测对象过去的历史资料分析入手,按照统

7、计规律建立数学模型,推导出预测对象的未来值,本文主要采用定量预测方法。对国内外文献以及网上和相关书籍介绍的预测方法进行归类研究和筛选。目前,应用较多的方法有回归分析法、灰色系统预测法和消费弹性系数法。回归分析法根据过去的历史数据,利用数理统计中的回归分析确定回归方程,进而实施预测。由于模型是基于历史数据进行的线性回归分析,对未来的预测效果会随时间的延长而减弱,因此虽然预测过程简单但预测精度较低。灰色系统理论研究的是贫信息下建模,提供了贫信息下解决系统问题的新途径。它把一切随机过程看做是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的与时间有关的灰色过程,将杂乱无章的原始数据整理成规律性强的序列后,再建立微分方程模型,从而预

8、测事物未来发展趋势的状况。灰色系统预测较好地克服了概率统计的弱点,且原始数据的随机波动性影响较弱,所需信息较少,不考虑分布规律和变化趋势,能有效地解决常规预测方法不易解决的问题,具有要求样本数据少、可检验等优点。但是由于灰色系统预测法的预测需要大量的数据以及复杂的运算,比较耗费时间,因此本人并没有采取这种方法对广东省的石油需求进行预测,而是采用更普遍的能源弹性系数分析法。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某一时间内,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与同期经济长速度的比值,是能源需求预测的重要参数。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法是一种预测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方法。在影响石油消费量的各因素中,经济增长无疑是最主要

9、的因素。该方法是通过分析总结历史的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增长的关系,推测未来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并通过预测经济发展速度,得到预测期内能源需求增长速度,从而求出能源需求量。实际计算时,国民经济年均增长率可选用国民收入或者国内生产总值等变量。四、对广东未来石油需求的具体预测石油弹性系数是指石油消费的增长速度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的比值。石油弹性系数内在的相关关系表明, 经济越发展, 石油消费量越多, 能耗经济效益越高, 弹性系数越低。利用石油消费弹性系数法预测石油需求量, 只要确定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弹性系数,再确定一个产值增长速度,变可计算出石油消费增长速度,然后,再用增长速度和基年石油消费量来计

10、算未来时期的石油消费量。20002008年广东石油消费弹性系数表年份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GDP增长率12.0812.1517.3519.0618.5616.9618.8314.84石油增长率-0.590.856.8114.020.1117.224.843.57消费弹性系数-0.050.070.390.740.011.020.260.24数据来源广东省2008年统计年鉴相关数据的换算图1广东石油消费弹性系数年度变化图根据上表所示的石油消费弹性系数的数据, 绘制出四川石油消费弹性系数年度变化图, 如上图所示。从图中可以大致看出,石油消费弹性系数的变化趋势

11、:从2003年开始,石油消费弹性系数大致在1 上下波动。按照时间序列模型的相关理论,首先,需要检验石油消费弹性系数这个时间序列是否为平稳过程, 通过考察样本自相关函数可以做到这一点, 即考察样本自相关函数某一数值k 是否足够接近于0 ,即式中, T = 8 , et 为第t 年石油消费弹性系数,e为弹性系数的算术平均值。根据上述公式可以计算出k , 并可列出石油消费弹性系数自相关函数表。k1234567系数a0.4820.5270.6630.3840.4570.5690.483图2石油弹性系数自相关函数图通过图 2可以看出,该序列是一个平稳过程,因此可以用线性回归的方法预测未来年份的石油消费弹

12、性系数。年份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系数a0.4850.4520.4330.4040.3790.3360.3030.2800.255根据石油需求预测公式En=E0*(1+et*M)可以计算未来年份的石油需求。其中, et 为第t 年的石油消费弹性系数; M 为产值年平均增长速度。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认为, 中国经济在21 世纪前20年将一直保持高速增长, 表示中国未来十年内依然可能保持10 %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因此本文M 假定为10 %。预测结果如下表年份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需求量474249575171538055845772594761136269五结论 本文采用了弹性模型构建了石油需求的预测模型, 根据近些年来的广东省的GDP以及石油消耗量的相关数据的计算与比较,通过运用弹性系数计算法得出了最终的预测结果。但是由于数据的样本容量比较小,处理数据的一些取舍的问题以及石油需求的影响因素繁多等种种原因,可能预测的效果并不是十分准确,后阶段还要结合其他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力取能得到更准确的数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