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树文讲:太极拳的历史来源.docx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62887348 上传时间:2023-12-26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5.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白树文讲:太极拳的历史来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白树文讲:太极拳的历史来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白树文讲:太极拳的历史来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白树文讲:太极拳的历史来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白树文讲:太极拳的历史来源.docx(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白树文:太极拳的历史来源。一、河洛文化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世界第五大长河。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汉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一,被称为“母亲河”。洛河,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显赫的地位。首先,是“河图洛书”,它与古文字紧密连系在一起,把洪荒蒙昧的社会,推向了文明的阶梯。河洛汇流,是一种自然现象。洛河水清,黄河水浊,两河交汇,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清浊分明、相互交融变化的旋涡。相传这里是河出图、洛出书和伏羲悟太极、画八卦的地方。易传系辞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汉族人文始祖伏羲看到河洛交汇现象,依据“河图”、“洛书”信息,触发灵感,从而创造出了易经,产生了太极文化。所以

2、,自古人称“天下太极出河洛”。自古以来,河洛汇流处无时无刻不流淌着太极文化之血,联系着河洛文化之脉,缔结着中原文化之根,蕴含着中华文化之魂。她是汉族的文化丹田!据史载:黄帝、帝尧、夏禹、商汤等帝王登基时,都在此沉璧祭天。温县,正处于河洛汇流处,是河洛文化的核心区。温县是人类活动最早的聚居地之一,境内遗存仰韶文化遗址和龙山文化遗址数十处。夏代,温地称温国;商十四代王祖乙迁都温地邢而中兴;周初大司寇苏忿生封苏国,以温为苏封十二邑之首。盐铁论记载显示:战国至秦汉之际,温县已是“富冠海内”的“天下名都”。温县地灵人杰。它地理位置优越,南有邙山、黄河为天然屏障,北依太行天堑,是连接晋、冀、鲁、豫的交通要

3、道。焦作黄河公路大桥与连霍高速公路相连,焦温高速南北贯通,其他公路四通八达,国家重点工程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穿境而过,距离郑州、洛阳、焦作三市分别在40-60公里之间,南滨黄河,北临沁水,东连武陟县,西接孟州市,西北与沁阳市接壤,属黄、沁河冲积平原。温县是夏禹指定继承人覃伯益的家乡,是春秋时期孔子门下十哲之一卜子夏故里,从这里走出了司马懿、郭熙等许多历史名人。温县物华天宝。它的总面积为462平方公里,辖10个乡镇,262个行政村,总人口44.6万。温县处于北纬34523502,东经1125111313,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土地肥沃,适合各种农作物生长。年平均温度14.

4、3C,年降水量达552.4毫米,无霜期为241天。温县南部为黄河滩区,北部为低缓的丘陵平原。温县农业发达,盛产小麦、玉米,是四大怀药(怀山药、怀地黄、怀菊花、怀牛膝)的原产地。二、武术之乡河南省温县陈家沟,位于温县城东六公里的清风岭中段。村南隔黄河相望有虎牢关、伏羲台、河洛汇流处等。距陈家沟西北不远处有道教圣地阳落山“二仙庙”,西南一百公里处有少林寺,道教文化、佛教文化与儒教文化都在这里汇集,形成了推动中华文明发展厚重的中原文化。明朝初年,陈家沟陈氏始祖陈卜从山西移民到此,便带有家传武术。这里沟壑交错、兵匪出没,经常骚扰百姓,为了保卫桑梓,村里成立了武学社,陈家沟人习武成风。这里特殊的人文地理

5、环境和厚重的汉族传统文化对陈王廷创编陈氏太极拳产生了深远影响。陈王廷(字奏庭,16001680),陈家沟陈氏第九代人,出生于明万历二十八年,明武庠生,清文庠生。其祖陈思贵,任陕西狄道县典史;其父陈抚民,曾任征士郎,均好拳习武。陈王廷自幼勤奋好学,昼练武,夜习文,不但深得家学真传,出类拔萃,而且熟读诸子百家,学识渊博,文武兼备,精于拳械,功夫深厚,有超人的轻功绝技。年轻时走镖山东一带,扫荡群匪,匪寇闻“名”丧胆。晚年,陈王廷隐居乡里,以黄庭经为伴,潜心研究易学,收集整理民间武术。他理根太极,秉承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和阴阳生克之理,在家传拳术的基础上,将众家武术之长融汇合成,加上自己平生习武

6、所悟,融中医经络学与道家导引吐纳术为一体,创编了一种刚柔相济、阴阳互化、变幻莫测、威力无比的武术拳种“太极拳”。陈王廷所传授下来的有五路拳、五路捶、108式长拳,双人推手和刀、枪、剑、棍、锏、双人粘枪等器械。其中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更具有前所未有的独特风格。步入赵堡镇,就犹如步入了太极文化的圣地。这里有令人敬仰的太极拳历代宗师纪念馆,有响誉国内外的中国太极拳博物馆。1982年,因为太极拳的影响,国务院确定温县为“甲级对外开放县”;1992年11月,国家体委命名温县为第一批全国“武术之乡”;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太极拳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6月2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7、命名温县为“中国太极拳发源地”,并在温县建立“中国太极拳文化研究基地”;2007年7月31日,中国武术协会命名温县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2008年8月20日,中国政府启动太极拳申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工作;2010年4月,温县被世界华人华侨社团、中华文化促进会、国际休闲经济促进会联合授予“中国十大文化休闲旅游县”荣誉称号;2011年9月,温县与河南登封、河北沧州一起,被评为“最受全球网民关注的中国武术之乡”,且名列榜首。三、流派纷呈发源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的太极拳,是东方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武苑的古老奇葩,明末清初,由陈王廷潜心研究创编。之后,太极拳先在陈家沟陈氏家族经历了百余年传

8、承,到了陈氏十四世陈长兴(字云亭,17711853)和陈有本(字道生,17801858)时,二人由博归约,分别创编出太极拳大架一路、二路和太极拳小架一路、二路。陈长兴从理论上对太极拳进行总结,著有太极拳十大要论、太极拳用武要言、太极拳战斗篇等。清代中后期至民国,太极拳开始对外繁衍传播。陈长兴首传外姓弟子河北永年人杨露禅(名福魁,17991872),杨露禅学成回乡后到北京传拳,逐渐衍变创编出杨式太极拳;陈氏第十五世陈清平(一作青萍,17951868)传拳于温县赵堡镇人和兆元(18101890)、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名河清,18251893)、温县陈新庄人李景炎(又名李对,18251898)、温县南

9、张羌村人李作智(字镜心,18441914)和温县北冷村人王赐信(18151890),后五人分别创编出和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太极拳忽雷架、太极拳腾挪架、太极拳忽灵架;清末,满族人全佑(字公甫,18341902)师从杨家学杨式太极拳后,传子吴鉴泉(从汉姓,18701942),创编出吴式太极拳;河北武清(今天津武清区)人李瑞东(名树勋,18511917)师从王兰亭(名永泰,约18291893)学杨式太极拳后,创编出李式太极拳。民国初期,河北完县(今顺平县)人孙禄堂(名福全,18601933),师从郝为真(名和,18491920)学武式太极拳后,创编出孙式太极拳;20世纪50年代,陈家沟陈氏十七世陈发科(字福生,18871957),在祖传拳械套路的基础上,创编出陈式太极拳新架一路、二路。 三百多年后,太极拳已由陈氏一家的独得之秘,衍变成了广播海内外的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诸多太极拳流派。太极拳发源地温县流传的有陈式太极拳、和式太极拳、太极拳忽雷架、太极拳腾挪架、太极拳忽灵架,河北省永年县流传的有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北京市流传的有吴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天津市武清区流传有李式太极拳。太极始于无极,分两仪。由两仪分三才,由三才显四象,演变八卦。依据“易经”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导引、吐纳综合地创造一套有阴阳性质、符合人体结构、大自然运转规律的一种拳术,古人称为“太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