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出炉的《黄鹤楼送别》-公开课教案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62878582 上传时间:2022-08-22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2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鲜出炉的《黄鹤楼送别》-公开课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新鲜出炉的《黄鹤楼送别》-公开课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新鲜出炉的《黄鹤楼送别》-公开课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新鲜出炉的《黄鹤楼送别》-公开课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新鲜出炉的《黄鹤楼送别》-公开课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鲜出炉的《黄鹤楼送别》-公开课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鲜出炉的《黄鹤楼送别》-公开课教案(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新鲜出炉的黄鹤楼送别-公开课教案新鲜出炉的黄鹤楼送别-公开课教案黄鹤楼送别(教案)【目标预设】1.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重点、难点】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设计理念】作者凭借语言表情达意;读者凭借语言倾听作者心声。阅读教学需凭借文本语言,

2、引领学生走进语言深处,以获得深刻的语言体验及情感体验。根据“文包诗”这类课文特点,教学中我力图通过创设情境,缩短学与文本的距离,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悟情,努力体现以读为本的教学思想。通过“整体感知时的略读,突破难点部分的品读,升华情感时的引读”使学生在读中受到熏陶,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感受中华古诗文的魅力。【设计思路】课前播放音乐欣赏。一、激趣、导入1、从刚才大家陶醉的神情中,我看出大家都非常喜欢这首歌。歌中有一句词:牵着你的手,分别在黄鹤楼。知道是谁牵谁的手在黄鹤楼分别的吗?相信读了这首诗大家就有了答案。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

3、见长江天际流。指名读2、谁来告诉我这首诗写的是送谁?在哪里送?谁送?3、话说在公元七百二十五年,年轻的李白手挎一把宝剑,带着一个酒壶,云游天下。路过湖北襄阳时认识了当时名满京城的大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整整大12岁,但年龄的差距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交往,二人一见如故,一起游山玩水,一起饮酒作诗,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这天,孟浩然要到扬州去了,这对于朝夕相处的好朋友来说,可真是难舍难分呀!话别的场面十分感人。而这感人的场面,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中可以一一领略。4、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5课,一起去看看那话别的场面。板书课题。齐读。5、诗句所表达的意思都能在课文中找到,请大家默读课文,把和诗文对应的

4、语句画下来。生画,指名答。(设计意图:营造一种送别的氛围,将学生带入送别的情景中,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回味中再现离别的情景,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二、讲读课文(一)美读第一自然段1、同学们找的真准。“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点击出示“烟花三月”),在这“烟花三月”,好朋友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走进这迷人的暮春三月。(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2、读了这段文字,你的脑海里浮现了怎样的画面?3、让我们走进这暮春三月去看一看。(课件出示图片)从同学们的赞叹声中我已感受到了“烟花三月”的美,你还有会用哪些四字词语来形容?指名答4、诗中是用那个词语表现这么美的景色呢?指名答

5、像这样的词语真是数不胜数,一个词就是一幅画,而这些词都融进了这“烟花三月”。这些词都融进了这“烟花三月”。让我们一起把这种美读出来。5、我们再一起读一下这两句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出这美好的画面。(二)悟读第二自然段1、面对这样的美景,两个即将分别的朋友怎能有心欣赏,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指生读第二自然段)2、哪个词最能概括他们此时的心情?指名答 板书:依依惜别 3、这段内容真的在写他们依依惜别吗?你从哪些内容知道的?藏 仰望、远眺 让生读,思,发表自己观点,读书两个一会儿正是告诉了我们,两位友人正在借欣赏景物来隐藏内心的离别之情呢。5、指导朗读: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流露出两

6、位诗人深深的情谊。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吧。6、这真是此时无声(生)胜有声,此时无泪(生)胜有泪呀。7、这忍不住的离愁别绪都融进了这两句诗齐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设计意图: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要引导他们在品味好词语,分析体悟句式、句意中去发现美、品味美、鉴赏美。这一教学步骤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词语,从字里行间体会李白对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先引导学生理解“烟花三月”,然后抓住关键词“藏”,引导学生先读到文字的里面,再读到文字的背后,为后面理解古诗埋下了伏笔。)(三)品读第三自然段1、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这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

7、万语涌上了心头,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指名读2、“终于”两字很深情,用在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指名答3、是啊,不忍别,终须别。志同道合的友人即将远行,今后再也不能月下吟诗、花间畅谈,怎不令人伤心难过! 谁再来试试。读出李白的敬仰与依依惜别。指名读4、从李白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结合学生的回答,讲六个“您”、“兄长”“老师”“夫子”“令人敬仰”“誉满天下”等词。 “誉满天下”是什么意思?一说到孟浩然,你会想到他的哪首诗?指名背像这样的诗是妇孺皆知,人人出口吟诵,难怪李白说他的诗篇(生)誉满天下。然而,他的人品更令人敬仰,李白曾写过这样的诗来赞美他。出示赠孟浩然。师生同读。孟浩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一生

8、清高志远,难怪李白说他的人品(生)令人敬仰。5、李白举起的酒杯中难道仅仅是酒吗?杯中还有他对孟浩然的祝福、友谊和敬仰。请把这种敬仰与不舍读出来吧(齐读)6、相见时难别亦难,李白的心情,孟浩然能不理解吗?但是他把这种眷恋深深地藏在心底,接过酒杯一饮而尽,反而好言宽慰李白。说道齐读7、王勃的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孟浩然引用王勃的诗句是想告诉李白什么呢?好,一起来安慰一下李白。齐读。好一个永世不绝!我们渐渐走进了诗人的心里,请同学们起立,左边的同学是李白,右边的同学是孟浩然,让我们再次感受这份浓浓的情意吧。读的时候可以加上你的动作。(配乐读)8、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这情,这谊,都融进了这两句

9、诗。齐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设计意图:人物对话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李白与孟浩然话中的情和意,都是通过学生抓住“依依惜别”的中心情感自读自悟得出的。在此同时,还渗透了对话描写的表达方法指导。)(四)情读第四自然段1、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读了这两句诗,你脑海里又浮现出怎样的画面?2、点击出示第四自然段。课文第四自然段就描述了李白目送孟浩然的场景。师配乐朗诵第四自然段。3、大家小声读读这段文字,边读边想,哪些地方让你体会到了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出示第四段,放音乐)指名答4、这离别之情,这牵挂之情,就在这长久的伫立之中,就在这凝视的目光之中。这样的

10、深情厚谊,李白只用了两句诗就把它描写得淋漓尽致。就是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把这种依依不舍的深情表现出来,该怎么读?让生再读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老朋友走后的这种孤独和寂寞之情,诗中也有表现呢,谁来告诉我?生说,再读。5、万千话语,万千情思,都凝成这首李白按捺不住内心的即兴之作生齐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6、滚滚长江东逝水,千年已是人去楼空。但黄鹤楼见证了这份友谊,如果你登上黄鹤楼,面对滔滔江水,你会想起两个人你一定会想起一首诗你一定会再深情地吟诵到生齐读诗(设计意图:“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文章的情境呢?叶老曾说:“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通过文字,达到

11、这个目的。”语感同想象是紧密联系的,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形象思维,启发学生想象,必然会在学生的心中产生“内心视像”。它能使课文内容像电影一样,在学生头脑中一一闪过,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引起感情共鸣。因此,在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想象李白与孟浩然在一起时的情景,学生能深切地感受浓浓的依依惜别的情谊。)三、拓展延伸1、同学们,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写了一篇不朽的失眠,也是“文包诗”,和本文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2、短短的四十分钟结束了,我们就要和在座的各位老师说再见了,真是有些舍不得,就让我们一起来深情地吟吟这首诗,作为临别赠言吧!生齐背。(设计意图:拓展阅读其他“文包诗”,对比本课,对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阅读积累,将课上内容延伸至课下、生活中。)板书设计:25、黄鹤楼送别仰望 远眺 藏依依惜别伫立 凝视【教材简析】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叙述了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好友孟浩然饯行的事,文中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成了诗歌的拓展和阐释,诗歌成了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一篇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课文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