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产业结构及空间结构分析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62876379 上传时间:2024-01-2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徐州产业结构及空间结构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徐州产业结构及空间结构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徐州产业结构及空间结构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徐州产业结构及空间结构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徐州产业结构及空间结构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徐州产业结构及空间结构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徐州产业结构及空间结构分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徐州产业结构及空间结构分析区域产业结构 是指区域内具有不同发展功能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区域产业结构是全国经济空间布局在特定区域的组合的结果。在某特定区域内,之所以拥有 某种类型的产业结构,是由该特定区域的优势和全国经济空间布局的总体要求所决定的。区域产业结构的特征1、条件制约性区域经济条件影响,制约区域产业结构,表现为对产业的类型和演化的影响。如:东部沿海地区由于能源、原材料的限制,就决定了它的产业不能发展或 少发展那些高耗能和高耗材的产业部门;老少边穷地区的条件决定了它不能发展知识密集 型产业。当然有些条件不是一成不变的,条件的变化可以促使产业结构的变化。2、部门结构与空间结构的区域统

2、一性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的不同发展阶段产业结构是不同的,不同的产业结构也可以反映产业结构的阶段性,不同的产业空间结构可以反映产 业结构的空间特征,产业部门结构与产业空间结构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内容, 后者是前者的空间表现形式,它们在区域上得以统一。3、多样性区域条件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区域产业结构的多样性。由于各区域所处地理位置、资源状况及经济发展 阶段等不同,所以产业结构的类型和层次总是多样的。任何地区的产业结构层次都会随着生 产力的发展,不断地向高层次变化,从区域空间结构上看也是在不断的变化的,也是多种 多样的。4、开放性区域产业结构形成和演变,也受到区外环境的影响,与区外不断进

3、行着物质、技术、信息,人才和资金的交流。现代区域产业的发展绝不是封闭的,总 是在更大区域范围内,在劳动地域分工中担当不同的角色。区域产业结构的开放性要求我们 在分析,确定产业结构时,不能就区域论区域,要从大区、全国及至世界的全局着眼。徐州市产业结构分析调整投资方向改善产业结构近年来,徐州市国民经济实现了较快增长,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改善,要继续 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实现全面奔小康,建设新徐州的目标,加大投资力度,优化投资方向,大 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一、徐州市产业结构的现状及特点1、第一产业方面。第一产业由农、林、牧、渔业及服务业构成,从增加值结构成现状分析,

4、2006年, 徐州市第一产业增加值180.82亿元,其中:种植业增加值131.19亿元,牧业增加值30.22亿元,林业、渔业 增加值分别为5.67亿元和9.2 4亿元,从构成上可以看出,徐州市第一产业仍是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 林、渔业为补充的产业框架,且呈现出以下特点,农业(种植业)占绝大比重,且呈逐年下降趋势,林、渔、 牧业所占比重逐年上升。2、第二产业方面。徐州市第二产业是以工业为主体的框架,2006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占二产增加值的 比重为85.22 %,表明第二产业的增长主要靠工业经济来拉动的格局,其特点是工业经济所占二产增加值的比 重近年来一直在83 86%之间,建筑业随着固定资

5、产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所占比重总体上上升。从工业内 部构成看,徐州市工业经济结构的特点是:轻重结构以重为主,2005年轻、重比33.7: 66.3, 2006年为37.8 : 62.2,从行业结构看以传统行业为主,产品结构以初级产品和原料产品为主,企业结构总体上以小型企业 为主(大中型企业与小型企业比重,2005年7.7%和92.3%,2006年为5.74 %和94.26 %)。3、第三产业方面。徐州市第三产业的行业比较齐全,形成了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并举,以大流通为主, 交通优势突出,传统产业仍占主导地位,新兴产业不断崛起。4、徐州市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第一产业投入较少,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偏低,

6、高新技术行业占份额低,经 济特色不突出。二、徐州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1、农业结构调整要以效益为中心(1) 因地制宜,注重特色。调整农业结构要突出徐州市的地方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优势产业和优势 产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农民合作入股等中介组织为纽带,调动民间资金,依靠农业产业 化龙头企业的带动,将农业生产过程的多个环节连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实现种、养殖加工、产供销、 农工商一体化经营的经济运行方式。(2)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增加农民收入。要推进产业规模化,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项目投资要充分 论证,扬长避短,防止重复建设,形成具有规模大、质量高、效益好、带动力强的主导产业,把更多

7、的农 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加工、经销、运输、服务等领域,解决土地资源减少与劳动力资源相对过剩的矛盾, 达到减少农民数量之时就是富裕农民之日的目的。(3) 注重对农业科技的投入。近年来,第一产业的投资虽然逐年有所增加,但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不足, 2006年,规模以上第一产业投资仅占总投资的0.4%。调整农业结构,首先要大力兴建农科网络,要注重对县、 镇农业科技站(所)的投入,引进先进技术、优秀人才和优良品种,科普下乡,提高农民综合素质,要发挥 典型示范作用,加快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和农业高效示范园区建设,使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化为广大农民能 看得见、学得会、出效益的东西。(4)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

8、对农业的投入,严格保护耕地,新上项目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不能 图一时小利而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增加对农村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较快改善农村生产和 生活条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2、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提升徐州市工业整体水平发展经济,工业是重头戏,近几年,徐州市不断加大对工业的投入,2004年至2006年,已累计完成工 业投资913亿元,对工业的持续发展增强了后劲。在完成的投资中,制造业完成投资704亿元,煤、电行业 完成投资191亿元,在制造业704亿元的投资中,食品、原材料、机械制造、木材加工等传统行业占绝对大 头,而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三年间完成29.1亿元,占工业投资的3.2%,占

9、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的2.6%; 2006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为24.9%,而徐州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占规模以 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不到6%,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少。当前,如何促进产品结构由原料及初加工为主向 精、深加工、高附加值为主的转变,我们必须全面推进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的转变,尽多的引进高新技 术项目、先进制造业项目和对产业结构调整有重大带动、支撑作用的项目,投资结构优化调整要以重大项 目为着力点,用高新技术改造现有企业,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群,改变产品结构,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 增长,促进工业结构发生质的变化,全面提升全市工业整体水平,加快我徐州向新型工业化迈进

10、的步伐。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城市化进程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利于节能减排 任务的较好完成,有利于扩大就业,而扩大就业又是增加人民收入、改善民生的主要途经。2006年,徐州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增加值的比重为36.3%,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占规模以上投资的比重为38.9%,分别比 全省平均水平低0.9个和9.5个百分点。今年3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在国家宏 观调控形势下,要抓住机遇,从投资入手,调整徐州市经济三次产业结构,在巩固提高商贸、交通、邮电、 通信、金融保险等传统产业的同时,加大投资力度,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培育

11、现代物流、信息、旅游、房 地产、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大力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向产业化方 面发展,力争使徐州市达到国家区域性商贸服务中心,实现徐州市国民经济由二产拉动型向二、三产业齐 头并进的推动型发展。区域空间结构定义:由于各种经济活动的经济技术特点及由此而决定的区位特征存在差异,所以它们在地理空间 上所表现出的形态是不一样的。比如,工业、商业等表现为点状,交通、通讯等则表现为线 状,农业多表现为面状。这些具有不同特质或经济意义的点、线、面依据其内在的经济技术 联系和空间位置关系,相互连接在一起,就形成了有特定功能的区域空间结构。一般地,区 域空间结构由点、线、

12、网络和域面四个基本要素所组成。徐州都市圈空间结构优化整合研究1问题的提出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随着全国和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经济发展问题愈来愈成 为各级政府和学术界备受关注的课题。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表明,由于区域(国家)所处的 区位不同及其自然、经济、社会、历史条件的不同,它们的发展总是处于非均衡的发展状态 之中1。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一直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经济重心所在。经过20 多年的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如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 环渤海地区等,这些地区都是我国经济的精华之地。然而,由于许多人为的或历史遗留的问 题,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发

13、展差距的扩大日益突出,正困扰着东部沿海地带的经济发展。 即使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带,同样存在欠发达地区,跨省区的徐州都市圈就是典型的、代表性 的一个例证。为尽快缩小苏南苏北、鲁东鲁西、皖北皖南、豫东豫中之间的差距,在借鉴国 内外都市圈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对徐州都市圈进行空间结构优化整合,增强区域的辐射能力 和影响力将成为必然的趋势。2 研究区优化整合的优势条件及制约因素2.1 研究区优化整合的优势条件一是徐州都市圈位于东部沿海地带苏鲁豫皖四省交界的边缘地区,包括江苏省的徐州、 连云港、宿迁三市,山东省的枣庄和济宁二市,河南省的商丘市,安徽省的淮北和宿州二市, 截至2003年,研究区共涉及8个地级市,

14、其位于淮海经济区的核心位置,具有承东启西、 沟通南北的独特区位优势。二是交通较为便捷。此区是全国重要交通干线的途经区,陇海、 京沪两大铁路线途经此区,京沪、京福、连霍3 条重要干线高速公路在此贯通,京杭运河穿 境而过,鲁宁输油管道纵贯本区,形成了铁路、公路、水运、管道、航空“五通汇流”的立体 交通体系。三是本区文化传统背景具有近似性,人文积淀比较一致,为本区域合作奠定了一 定的基础,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2.2 研究区空间整合的制约因素虽然徐州都市圈具有区位、交通、资源、人文等整合发展的优势条件,但同时亦存在整 合的障碍因素。第一,经济基础薄弱,区域经济整体实力不强(见表1)。从表1 中可以看出

15、,不仅徐 州、连云港、宿迁这些苏北地区与苏南的差距较为明显,而且枣庄、济宁与山东的中东部地 区,淮北、宿州与安徽的沿江地区,商丘与河南的郑州、洛阳地区差距亦较为突出。第二,产业结构趋同较为严重,而且层次低。由于资源禀赋的相似性、行政区经济的影 响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区域分工会表现出复合型的特点,既有垂直分工,也有水平分工 2。从总体上看,徐州都市圈区域内的各城市在产业发展上存在结构趋同现象。以工业为 例,区域内各市工业发展主要集中在机械、煤炭、电力、建材等主要依托矿产资源的部门, 多是资源开采、建材加工为主的传统资源型工业,深加工能力较弱。而具有社会化、专业化、 信息化程度较高的、服务功能较

16、强、潜力大而且前景广阔的现代服务业,如信息科研、金融 保险、物流管理等较为落后3。第三,行政区经济的障碍。徐州都市圈跨越四省区,地方政府的短期利益行为以及决策 行为的地区本位思想的存在,出于自身利益而干预区域经济的情况较为突出。各级行政区都 力图在有限的资源竞争中获取对自身有利的更多利益,因此,造成市与市之间、市与县之间 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相互排斥大于相互合作,不合理的、无序的竞争是徐州都市圈面临的 一大障碍。表 1 部分城市与本省人均经济指标对比表(2004 年) ( 元 )项目江苏徐州连云港宿迁山东枣庄 济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8521200588916462169251381113767人均财政收入298112003961368902567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