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复习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62875533 上传时间:2023-12-04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7.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犯罪心理学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犯罪心理学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犯罪心理学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犯罪心理学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犯罪心理学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犯罪心理学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犯罪心理学复习(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犯罪心理学 有关犯罪原因的主要理论流派 一 犯罪的生物学派理论1. 犯罪生物学派理论的产生 龙勃罗梭认为犯罪时一种原始野蛮阶段的返祖现象,犯罪心理活动是由犯罪 人的生理特征决定的。1876 年,龙勃罗梭的名著犯罪人论将犯罪人分为 三大类共七种:(1)“遗传的犯罪性” 此类犯罪人先天已具有犯罪本性,因而命中注定要犯 罪;此类型又复分为 天生隔代遗传犯罪人,癫痫病犯罪人,精神病犯罪人等 三种。(2)“进化的犯罪性” 此类犯罪性是任何无法抵御其周围不良影响的人都可 能导致的;此类犯罪人属于法律意义上的犯罪人,故又称之为偶发性犯罪人;包 括假犯罪人,有犯罪倾向者,习惯犯等三种。(3)是在“不可抗拒的力

2、量支配下实施的”激情犯,此类型犯罪人无体质异 常,精神美满,神经和情绪都灵敏,其犯罪非出自机体的本性,而是基于愤怒、 情爱或亲情等这些通常是无私的,甚至是崇高的情感。2. 犯罪生物学派论的发展“体型说”认为 德国的精神病学家克瑞齐梅尔和美国的谢尔顿是代表人 物。 前者将人体体型分为 瘦长型、矮胖型、斗士型等三种。 他认为犯罪人中, 一般是斗士型的多,矮胖型的少。“内分泌说”宣称,内分泌的失调,就会引起人的情绪、意志以致理智的变 化,进而产生犯罪心理。“染色体变异说”主张,人的染色体数量异常是导致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因。 “脑电波说”表明,犯罪行为的发生于脑电波的异常有关。脑电图分四种波 形:a波在

3、清醒、安静状态下出现,b波大脑皮层处于活动状态时出现,theta在 情绪紧张或困倦时出现,deita在睡眠,极度疲劳或麻醉状态时出现。此外,人们还广泛讨论了遗传、种族、生物化学,以及神经生理等因素与犯 罪的关系,将犯罪归结于人的生理因素是及其片面的,忽视和否认社会因素对犯 罪心理、犯罪行为的影响,显然是不够科学的。值得一提的是,该学派采用科学 实证的方法研究犯罪现象和犯罪人,创立了刑事人类学派理论,该学派无论是在 犯罪学、犯罪心理学、还是在刑法学上都是功不可没的。二 犯罪的社会学派理论1. 犯罪社会学派理论的产生犯罪三原论 和犯罪饱和定律2. 犯罪社会学派理论的发展“社会环境论”认为,犯罪不是

4、由犯罪人的生理因素决定的,而是由社会环 境影响的。“模仿论”是由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犯罪学家塔尔德提出的,他认为犯罪 行为的产生不是先天遗传的,而是在社会生活中受社会因素的影响而模仿出 来的。他于 1890 年提出了模仿的规律是:人们之间接触越密切,越容易互 相模仿,下层人物模仿上层人物,农民模仿贵族,小城镇和农村模仿城市。 当两种互相排斥的东西同事流行,其中一种将取代另一种。“不同接触论”也译为“差异结交论”“异化交往论”“不同联系论”等是由 美国著名的犯罪家萨瑟兰 在 1939 年出版的代表作犯罪学原理中提出来 的。他认为,人们学习犯罪行为就如同学习其他正常行为一样,是在社会生 活中学习的

5、,因为接触犯罪行为机会越多,学习犯罪行为的机会也就越多。 “文化冲突理论”指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的社会团体由于生活方 式、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的方面的差异,导致了文化规范的不同。“社会异常论”(又称压力论、紧张状态论、激发论等)认为,犯罪时行为 人由于不能通过合法手段获得社会地位和社会财富而产生的沮丧和气愤的 产物。“标签理论”则主张,行为人变为罪犯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给其贴上了越轨者 的标签。此外,副文化群论、社会生态学理论等都重视和强调社会客观环境对犯罪心 理和行为产生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 班杜拉将此学派进一步发展。他认为,犯罪行为特别是攻击 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习得的,犯罪心理

6、的产生主要是有三个方面的来源:(1)观察学习 (2)凭经验学习 (3)生物学因素犯罪的社会学派理论着眼于社会生活环境,强调犯罪行为的发生主要是受社会因素制约的,反对“天生犯罪人”和“遗传决定论”的观点,具有积极的意义,是有关犯罪研究的一大进步,有的理论在一定范围还具有一定的说服力。能解释部分犯罪原因。但这些理论由于过分强调社会因素的作用,忽视了主体生理和心理因素对犯罪行为的影响,加之资产阶级世界观的缺陷,使 得这些理论都有不同程度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三 犯罪的精神分析学派理论1. 犯罪精神分析学派理论的产生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格结构的三部分互相冲突、互相渗透、互相作用而构成一个整体。当这三部分彼

7、此和谐时,即为正常人;而当行为人的人格结构与需要层次不能达到彼此和谐,在“超我”又有缺陷时,其“本我”的盲目冲动就不会受到“超我”的约束,管制,因而就会产生违反社会道德的行为 或犯罪行为。2. 犯罪精神分析学派理论的发展德国犯罪学家艾其浩 认为,本我的盲目冲动和性本能是促使一个人犯罪的 原动力。“侵犯本能说”认为,人之所以产生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是由于人的侵犯 本能突出发展所致。“利欲本能说”宣称,人的生存欲望、需求是产生犯罪心理的原动力。“性本能说”认为,性冲动是产生犯罪心理的唯一原因,是一切犯罪的原动 力。“权欲说”指出,人具有保存自己、追求优越、崇尚权力的欲望,当这种欲 望长期得不到满足

8、时,就会形成自卑感,犯罪就是人为了克服自卑感而进行 的过度补偿的结果。与精神分析学派有关的“挫折攻击理论”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应的攻击行为则可以从三个方面表现出来:一是内罚性反应,二是外罚性反应,三是不罚性反应。综上所述,犯罪的精神分析学派理论将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的产生,归结为 人的本能冲动,并认为人的先天本能是推动犯罪心理产生的原动力,这显然 是不符合犯罪的实际情况的,该学派在研究方法上缺乏严格的科学性,并带 有主观主义色彩,研究对象是精神病人而不是犯罪人,这就决定了其结论是 荒谬的,它忽略了社会环境对犯罪心理和行为的决定作用,没有真正揭示出 犯罪心里产生的实质,我们认为个体犯罪原因的研究,

9、可以归纳出一下基本观点: 其一,个体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也是多样的。 这些影响因素可分为外在的诱因和主体内在的动因两大部分。其二,犯罪的各种诱因和动因并不是均衡地做用于每一个人的。一)二)三)四)五)马斯洛的人类的基本需要:TFR f=t=T ctH 土庄而女)= (Jyjj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人在满足了生理、安全、归属与爱以及尊重需要的基础上,最终可能达到自 我实现的需要,人的需要是由低层次到高层次逐级获得满足的,马斯洛还认 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时人类需要结构中最高层次的需要,但不是没一个成熟 的成年人都能自我实现,能自我实现的人是极少数。马斯

10、洛的观点显然具有积极的、合理的成分和辩证的因素,对深入认识需要 是有启发的。然而,它也有明显的机械主义倾向,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性和 高层次需要对低层次需要的调节作用,并把人的需要看成是个人先天潜能或 内在价值的显露,甚至把自我实现也看做事与生俱来的本性,而不认为是社 会要求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等。动机理论主要有以下四种:1)驱力说2)认知说3)需要层次论4)强化论我们发现各家对动机的研究存在着一些共同之处:都认为动机产生的条件包括两类:一是内在的需要,二是外在的诱因或刺激(目标、情境)犯罪动机的几个特点:(1)犯罪动机的主观性(2)犯罪动机具有相对性(3)犯罪动机具有动态性(4)犯罪动机具有低级

11、性(5)犯罪动机具有复杂性犯罪动机的作用:(1)激发作用(2)指向作用(3)维持和调节作用犯罪动机的分类:(1)根据犯罪动机形成的特点,可以将犯罪动机分为情境性犯罪动机和预谋性动机(2)按犯罪人对犯罪动机意识到的水平划分,可以分为意识到的犯罪动机和未被意识到的犯罪动机。(3)根据犯罪动机的作用力,可以将犯罪动机区分为主导型犯罪动机和从属性犯罪动机4)根据犯罪动机的内容,可以将犯罪动机分为贪利动机、报复动机性动机、恐惧动机、好奇动机等。犯罪动机的形成:(1)一定强度的需要促使形成犯罪动机(2)外部诱因引起犯罪动机(3)内在需要与外在诱因交互作用形成犯罪动机 个体行为的动机常常 不止一个,往往同时

12、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动机,在各种动机之间,会产 生一种心理冲突着就是动机斗争。犯罪动机冲突的模式,也与一般的心理冲突模式相同:(1)双趋式冲突(2)双避式冲突(3)趋避式冲突犯罪动机的转化:(1)表现在不同时间阶段的动机转化(2)表现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动机转化犯罪动机的良性转化是指在准备、实施犯罪的过程中,由于内、外 因素的影响,使犯罪人放弃犯罪动机,停止犯罪行为或者减轻犯罪动 机的反社会性,实施危害性较小的犯罪行为的情况。犯罪动机的恶性转化-是指在准备、实施犯罪的过程中,由于内外因 素的影响,使犯罪动机的反社会性增强和长生了更多形式。影响犯罪的主客观因素:1影响犯罪动机转化的主体因素(1)生理状况

13、的变化(2)个性的影响(3)犯罪经验的影响(4)犯罪工具、手段的变化(5)共同作案人的变化2. 影响犯罪动机转化的客观因素:(1)环境的变化(2)目标的变化(3)被害人态度的变化(4)突发的障碍因素不明显的犯罪动机: 犯罪者所出现的动机难以理解,这就是所谓犯罪动机不明显的问题。容易出现不明显犯罪动机的犯罪者主要有 2种:少年犯 其犯罪中常表现出下列特有的动机:(1)好奇动机(2)娱乐动机(3)自我显示动机(4)寻求刺激的动机(5)要求独立的动机精神病犯 其犯罪中常表现出下列特有的动机:(1)缺乏作案动机或犯罪动机(2)作案动机的其特性(3)动机所指向的目标的不确定性(4)动机缺乏利己性(5)动

14、机具有冲动性和无意识性巴普洛夫根据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特性的不同组合,把人和动物的高级神经 活动分为四种基本类型:(1)强、平衡、灵活型(活泼型)(2)强、平衡、不灵活型(安静型)(3)强、不平衡型(不可抑制型)(4)弱型气质与犯罪在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中,在犯罪活动中,气质不能起发动或制止的作用, 但是,当一个人在接受不良因素的作用下,走上犯罪道路之后,气质可能影 响他们选择的犯罪行为类型、犯罪手段和方式,另外,不同气质的犯罪人在 犯罪行为过程中也具有不同的特点,即使在同一种犯罪行为中。由此可见, 对待同一种不良刺激,不同气质的人反应方式也各不相同。因此研究气质与 犯罪的关系,重点在于研究不同气

15、质的犯罪者在不同类型的犯罪中具有哪些 不同行为特点。了解犯罪人的气质差异对于侦破、审讯及改造罪犯工作也具 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使他们在工作中针对犯罪者的气质特点,“有的放 矢”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不良情绪与犯罪(1)不良情绪的积累易导致犯罪行为(2)两种剧烈情绪状态下的犯罪:一是 当时立即产生犯罪冲动引起犯罪行为二是 不良情绪的长期郁积,在一定的线索作用下将长期积累的不良 情绪瞬间爆发出来情绪障碍与犯罪情绪障碍与犯罪的关系非常密切,许多情绪障碍都能引起严重危害社会的行 为,如情绪高涨、欣快症、易激惹、情感爆发、病理性激情、极度抑郁等。违法犯罪者常表现出如下的意志特征:1)行为目的选择的反社会性2)意志选择缺乏果断性3)缺乏自制力处于自我意识障碍状况下的人,常有两种极为显著的心理与行为特征:(1)对周围缺乏兴趣、没有精神、不负责任。(2)偏重物质享受的倾向。名词解释(7-12 章)1心理防卫-是一种自寻理由或采取某种行为使自己摆脱某种心理状态困 扰的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