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62874268 上传时间:2022-09-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努力解决农牧民“看病难”问题青海省卫生厅(二六年一月)各位领导、同志们: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总体安排部署,我省自2003年8月开展试点以来,经过3年时间,到2005年11月,在全省39个县(市)全部推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全省355万农牧民,提前3年实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由试点转向全面覆盖。根据会议安排,现就我省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工作情况作一汇报,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一、结合实际,努力解决农牧民“看病难”问题。我省农牧民人口总量小,但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全省39个县中,有15个国定贫困县,10个省定贫困县,占全省总县数

2、的64%,贫困人口145万,占农牧民的41%,农牧民“看病难”突出表现为无钱看病。从这个实际情况出发,在抓好试点、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省委、省政府决定加快工作进度,用三年时间在全省农村牧区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省分4批进行试点和扩大推行。为做好工作,省委、省政府成立了省农村卫生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和协调全省农牧区卫生工作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3年中省政府5次召开常务会议专题研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召开5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会议,专题安排部署工作,并承担中央补助资金2230万元,使尚未纳入中央财政补助范围的县各级财政补助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国务院决定2006年起增加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

3、参合农民的补助标准后,省政府决定地方新增补助资金2006年一步到位增加到20元,新增加的10元地方财政补助资金全部由省级财政承担,全部进入大病统筹基金。省政府印发了青海省农村牧区新型合作医疗管理办法(试行),省有关部门制定了30多个规范性文件,推动了工作的顺利进行。截止2005年12月中旬,全省农牧民参合人数达到266万人,占应参合人口的84.5%,其中特困人口参合率达到100%。累计为121.48万参合农牧民补偿门诊和住院医药费用6100万元。试点县农牧民应就诊而未就诊率平均由2002年的58.8%下降至现在的41%,下降了17.8个百分点。第一批试点县农牧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比例平均由20

4、02年的56%下降到目前的43%,下降了13个百分点。二、主动协调,形成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合力。省农村卫生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召开23次会议,专题研究农村卫生和新型合作医疗工作。每年组织财政、民政、卫生、审计等部门组成联合督导检查组到基层检查督导工作2-3次,并邀请财政部驻青海专员办参加监督检查,形成了领导层的协调机制。我厅定期与各部门主动联系沟通,建立了多部门的互动合作机制。财政部门制定基金管理制度,落实补助资金,为基层解决工作经费220万元。编制部门在全省事业编制零增长的情况下,解决了州、县合管办的人员编制140名,并在农村税费改革后调整乡镇财政所职能,由乡镇财政所承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5、工作。民政部门核定特困医疗救助对象,资助23.96万名救助对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我们把特困人口医疗救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紧密结合,由县、乡合管办承担医疗救助费用补偿工作,对特困人口医疗救助费用补偿实行“一站式”服务,使特困人口的合作医疗、特困救助费用补偿在合管办一个地方一次办清。审计部门将新农合基金纳入审计计划,每年进行专项审计。发展改革部门积极安排农村卫生基础建设项目,药监部门加强农村药品市场监管,扶贫部门在扶贫整村推进中建设村卫生室,宣传、农牧等部门积极开展新农合政策宣传,形成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合力。三、农民参与,畅通农牧民群众表达意愿的渠道。一是在县、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6、管理委员会、监督委员会中农牧民代表达到四分之一以上,让农牧民直接参与管理。二是各县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牧民监督员制度,省卫生厅直接聘请39名农民监督员,发放监督证,发放一定的误工补贴,赋予他们调查情况、检查监督合管办和定点医疗机构的权利。我厅每年召开2次监督员会议,直接听取农牧民意见、建议,并请农民监督员参加省政府召开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会议,畅通了与农牧民群众的直接联系渠道。三是充分尊重农牧民意愿。每一项新的政策、制度出台前都充分听取农牧民和基层干部的意见,采纳他们合理的要求,使制定的政策体现农牧民的要求,符合群众意愿,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得到群众拥护。近期调查,农牧民群众对新型

7、农村合作医疗的满意率平均达93.4%。98%的农牧民持续参合。实践证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农牧民的健康保障制度,只有充分体现农牧民的意愿,符合农牧民的利益,农牧民直接参与,才能有效推进。四、完善政策,不断提高农牧民群众受益程度。试点以来,省政府办公厅先后转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牧区新型合作医疗管理的意见和关于调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关政策的意见,及时调整和完善了有关政策、措施。一是在农牧民参合金收缴上实行了滚动筹资的办法,在农民自愿情况下,补偿费用时提前预缴下一年度参合金,并允许经济实力较好的村集体代缴农牧民参合金。二是取消了在县内的逐级转诊,让参合农牧民自主选择县内的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对边

8、远地区,选择就近的外县、外省的医疗机构作为定点医院,方便农牧民就近就医。三是取消了参合农牧民在县、乡医疗机构医疗费用补偿的起付线。四是对外出务工人员,允许他们在务工地区就医,返回家乡后按同级别医疗机构补偿标准予以补偿。五是放宽基本用药范围,增加用药品种。六是将八种常见慢性病门诊费用纳入大病补偿范围,给予一定额度的补偿。七是扩大了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将符合条件的二级以上营利性医疗机构也纳入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八是对符合计划生育规定的新出生人口,当年当月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生大病费用后按规定予以补偿。九是对孕产妇住院分娩实行限价报销制度。十是将特困残疾人、五保户、特困人口的费用补偿比例提高了3-5

9、个百分点,同时提高了封顶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以来,农牧民群众受益面保持在52%左右。五、因地制宜,探索符合实际的运行模式。我省地域辽阔,地区之间自然环境、人口分布、交通状况、卫生服务条件等有较大差异。我们因地制宜,针对各区域的不同情况进行了探索。在筹资方式上,牧业区采取乡筹县管,农业区采取村筹乡收县管,半农半牧区采取乡、村共筹县管,同时结合各类地区生产生活特点把握适当的筹资时机;在费用补偿方式上,牧业区实行定期定点报帐,农业区实行医疗机构垫付补偿,而半农半牧区两种方式结合补偿方式;在补偿模式上,对一般群体实行家庭帐户+大病统筹+慢病(大病)治疗+大额补助,对特困群体实行家庭帐户+大病统筹+

10、慢病(大病)治疗+特困救助+大额补助,住院费用实行分级补偿,大病(慢性病)门诊费用和特困救助实行分段补偿,初步形成了适合农业区、半农半牧区、牧业区三种不同生产生活方式的运行模式。六、发挥特色,为农牧民提供方便低廉的服务。我省将符合条件的中(藏)医院全部纳入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对乡村医生和乡镇卫生院自采、自种、自用的中草药和藏药,纳入了补偿范围。扩大中(藏)药用药范围,并将符合规定的藏药制剂也纳入用药目录。对运用中(藏)医服务和使用符合规定范围的中(藏)药的,大病补偿比例提高了5个百分点。全省各级医疗卫生机构除提供医疗服务外,对参合农牧民提供了免收挂号费,减免10%的诊查、B超、心电图、透视拍片、检验、麻醉和手术费用的“一免七减”优惠服务,受到了农牧民群众的好评。虽然我省实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全面覆盖,但这仅仅是完成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的第一步,工作中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今后,我们在巩固成效、健全制度、完善机制、持续发展上下功夫,认真学习借鉴兄弟省市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健全管理制度,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效能,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农牧民群众健康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谢谢大家。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