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镇海区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62873014 上传时间:2024-03-15 格式:DOC 页数:45 大小:1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波市镇海区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宁波市镇海区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宁波市镇海区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宁波市镇海区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宁波市镇海区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宁波市镇海区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波市镇海区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doc(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宁波市镇海区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 前 言“十四五”到2035年,我区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进入新发展阶段。应急管理工作应紧紧围绕区委区府战略意图,强化担当、真抓实干、只争朝夕,形成更高质量更加均衡的公共安全保障能力。为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继续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应急管理监管执法,有效“杜绝重大、遏制较大、减少总量”;提升洪涝干旱、森林火灾、地质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加快江河控制性工程建设,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全面推进堤防建设;进一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保障镇海区“十四五”时

2、期坚定不移稳增长,确保经济平稳健康运行,特制订镇海区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本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等法律法规和文件精神,结合镇海区实际,提出2021年至2025年镇海区应急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规划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是各有关部门依法履行应急管理监管职责、制订实施年度工作计划和各项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据,是今后五年镇海区应急管理工作的行动纲领。本规划编制基准年为2020年,规划期为2021年至2025年。一、形势分析镇海区地处宁波东北部,是宁波主城区北部中心和重要的临港产业基地。全区地形狭长,地势西北、东南两端高,中间平,甬

3、江由西南流向东北入海,横贯境内中部。全区地形分西北平原低丘、中部丘陵平原和东南丘陵岛屿三大类型。甬江以北为西北平原低丘,属宁波北部水网平原,地表高程23米(黄海高程系)。平原西北缘为低山丘陵,属四明山余脉,高程均在100400米之间。镇海全区陆地面积246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1公里,下辖2个镇(澥浦镇、九龙湖镇)、5个街道(招宝山街道、蛟川街道、骆驼街道、庄市街道、贵驷街道)。全区共有家庭户20.8万户,集体户1.8万户,常住人口51.0万。镇海区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7.3,年降水量1697毫米,梅雨量276.3毫米,年均相对湿度:77%,无霜期261天,降雪日数6.6天,雷暴

4、日33天,雾日34天,蒸发量1148.9毫米,日照时数1694小时。自然灾害主要是台风,台风影响天数共计:118天,静风频率:15%。全区森林覆盖率为23.21%,林地保有量为84284亩,狭义林地(山林)51268亩,主要分布于九龙湖和澥浦两镇,其中九龙湖镇47901亩,澥浦镇3367亩。 镇海区为工业强区,主要以第二产业为主。至2020年末,全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030.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6亿元,增长2.4%;第二产业增加值657.6亿元,增长1.8%;第三产业增加值365.9亿元,增长5.4%。三次产业之比由2019年的0.7:65.8:33.5调整为2020

5、年的0.6:63.9:35.5。镇海区企业约为4617家,其中规上企业422家,小加工作坊3371家,危险化学品生产、运输、经营(带储存)企业186家其中危化品生产企业80家(石化区42家);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企业36家;加油站30家;经营(带储存)企业40家(石化区6家、港区化工区17家)。绿色石化、装备制造、纺织服装是三大传统优势产业。截至目前,全区现有工业园区、工业集聚点共16个;小微企业园11个,入驻企业990家;全区共有二级标准化达标企业12家,三级标准化达标企业有503家,四级标准化达标企业有357家。全区现有公路总里程338.95公里,区内主要公路有329国道(镇海段)、长邱线、

6、庄俞公路、汶骆公路、骆霞线、镇骆公路、河横公路、海天公路、宁镇线、望海公路、慈海公路。穿区而过的高速公路有宁波绕城高速、甬舟高速公路。(一)取得的成效“十三五”期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区各党政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镇海区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防治形势不断好转,各项管理机制日趋完善,基础短板逐步改善,治理能力与水平有效提升,基本实现了“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1.应急管理体系不断完善。我区按照国家和省、市的决策部署,稳妥做好机构改革职能划转和人员调整,顺利完成区级和镇(街道)应急管理机构组建,高标准完成了机构改革任务。建立完善安全生产委员会、森林防灭火指挥部、防汛抗旱指挥部等议事协调

7、机构和工作机制,成立相关领导小组。初步构建了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2.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向好。安全生产治理体系进一步健全。构建了“1+X”安委会组织体系,“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有效落实。建立“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生产”责任运行规范,进一步厘清各安委会成员单位的责任,安全监管责任体系逐渐完善。全面开展安全生产综合治理。开展安全生产“双随机、一公开”和联合执法,健全并落实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事故调查处理、事故调查“回头看”等制度,安全生产执法刚性明显提升,“十三五”期间,全区共监督检查3937家生产经营单位,发现事故隐患

8、7378项,整改7378项,事故隐患整改率100%;事前处罚602家,罚款757.4万元,有效提升了安全监管执法水平。持续推进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全区7个镇(街道)已完成城市风险评估工作,危化生产储存、烟花爆竹批发、两客一危、民用爆炸物品储存等重点单位已全部完成风险辨识评估,282家涉爆粉尘、油漆喷涂、金属冶炼、涉氨制冷等三场所三企业单位已完成风险辨识评估,覆盖率达83%,且各类数据均已录入“宁波市风险管控平台”,基本实现安全风险动态化管理。3.应急救援能力有效增强。全面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探索实施政府购买应急救援服务机制,以市场化的方式充实壮大区级应急救援队伍。指导重点企业开展应急演练

9、,切实提升企业自救能力,加快推进全区总体应急预案和安全生产类、自然灾害类专项预案,协调推动其他区级专项预案编制工作,指导各镇(街道)修订综合应急预案和专项预案,加强预案管理。加强各类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演练,依托信息化建设推进突发事件应急指挥和处置协调联动,健全信息发布、应急响应、灾后调查评估等制度。4.防灾减灾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精准高效防范应对各类自然灾害,初步建立了以应急指挥、抢险救援、灾害救助、恢复重建为主要内容的自然灾害救助体系。防汛抗台机制和工作流程不断理顺。持续推进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和综合减灾示范村(社区)创建,村(社区)减灾备灾能力不断增强,已建成

10、规范化避灾安置场所52个,创建国家级综合减灾示范村(社区) 15个、省级综合减灾示范村(社区)10个。5.社会化服务力度进一步加强。为提升安全监管水平和效能,弥补应急管理工作中的短板、漏洞,推动实现政府安全治理能力现代化,区应急管理局、区商务局、区市场监管局等在安全检查、安全生产标准化、事故调查分析、重大隐患整治等执法监管活动,以及进行安全宣传、信息化管理、事故数据分析、公共安全应急防范、应急救援风险评估等领域向社会力量购买技术、咨询等服务。深化“保险+服务+科技”模式,推进一般工贸行业安责险投保扩面和高危行业企业安责险“应保尽保”,截止到2020年底,全区共参保356家,其中一般工贸企业30

11、3家,高危企业53家。6.社会公众应急意识不断提升。完善安全宣教培训体系建设,全民安全文化培育进一步强化。深入开展国际地震日、防汛宣传日、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消防日等主题宣教活动,依托数字化平台开发各类互动式、体验式宣传活动,线上线下结合,引导全民参与到应急管理宣传活动。运用新方法、新载体,在网站和新媒体围绕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应急救援开展科普宣传,加强公益宣传和警示教育,向社会大众进行紧急避险、自救互救等应急技能的科普宣传,真正使安全发展理念广泛传播、深入人心。目前,全区已建成应急(安全)宣传教育体验馆6个,其中类馆1个,类馆5个;共培训从业人员25万人次。事故指标整体保持在“十三五”规

12、划控制目标内,规划指标基本完成,全区应急管理形势基本平稳。(二)面临的挑战 “十四五”时期,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进一步加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频率增加、强度增大的趋势;随着我区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升级,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大量涌现,新的安全风险不断出现,区域安全风险更加多样和复杂;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储运和油气管线风险不容忽视;传统工业企业和中小企业占比较大,工业快速发展阶段积累的安全隐患逐渐显现;安全生产仍处于爬坡过坎期,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各类灾害事故风险交织叠加,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1.应急管理工作形势更加复杂。我区地处东部沿海地区,位于宁波东北部,是宁波主城区北部中

13、心和重要的临港产业基地,台风、暴雨、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等自然灾害易发频发,多灾种集聚和灾害链特征明显,灾害承载体脆弱性大幅增加;安全生产领域生产经营主体数量较大,危险化学品、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等高危行业安全基础薄弱、潜在安全风险大,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安全风险不断涌现,各类风险的跨界性、关联性、穿透性、放大性显著增强,极易引发系统性风险,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形势严峻复杂。2.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任务更加艰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仍面临诸多挑战,综合协调、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区域联动、军地融合等机制还不够健全,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与实战需求仍有一定差距,各层级各部门各地区信息化平台数据共享不畅,数据壁垒

14、、信息孤岛仍不同程度存在,体制机制仍不够完善。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抓实到位的主动性上还有差距,在谋划、推动、牵引应急管理工作的思考深度、广度上仍有不足,部分行业职责边界不够清晰、监管责任落实落地不够等问题依然存在,风险防控体制机制不健全问题仍然突出。3.应急管理补短板的要求更加迫切。对照现代化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我区应急管理工作仍存在短板,迫切需要坚持运用系统的观念和方法,聚焦重点、抓住要害,针对性地补短板、强弱项。在本质安全水平上,传统工业企业和中小企业占比较大,工业快速发展阶段积累的安全隐患逐渐显现,安全投入不足、安全标准执行不到位;在重大风险精准防控上,安全风险监测预警、辨识评估

15、、闭环管控上还有差距,遏制重特大事故的手段、举措还不够有效;在技术支撑上,科技手段在应急管理领域应用还不够深入,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尚未形成,信息资源缺乏有效整合,过程管控方式不够先进,安全监管数字化赋能不够,数字化应用场景迭代深化等有待加强;在基层基础上,基层监管力量偏弱、专业水平不高、人员配备不足,多灾种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还要加强,专家队伍、应急物资、应急运输等保障能力还不高。(三)发展的机遇“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新冠疫情下国内外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变化,将为我区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带来新机遇。1.党中央国务院和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以习近

16、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将应急管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重要组成部分,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重要战略发展机遇。党的十九大提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党的十九届五次会议提出了“十四五”时期应急管理的主要目标和要求: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高,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2.新发展格局全面构建对加快推进应急管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利契机。新发展格局的加快构建,将推动我区城乡一体化高质量的协同发展,既有利于加快补齐应急管理领域的基础短板,全面提升安全发展水平,又对应急管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亟待以安全为底线更高水平推进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的防范防治、应急救援和减灾救灾工作,为新发展格局和更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同时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