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婚俗展.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62872329 上传时间:2023-10-02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7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当代婚俗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国当代婚俗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国当代婚俗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国当代婚俗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国当代婚俗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当代婚俗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当代婚俗展.doc(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当代婚俗展前言婚姻以及通过婚姻组成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涉及邻里、社区和其他多种社会关系,被中国人视作人伦之首,倍受重视。婚礼是男女双方确立婚姻关系时举行的仪式,新婚夫妻通过这种形式取得社会的赞同、认可和保障。所以婚礼的程序实际上反映的是社会的各种文化观念。中国古代意义的婚俗,包括了从谈婚、订婚到结婚整个过程的礼仪程式。他们更注重求偶的过程,婚礼筹办过程中的每一环节,每一行动,以及每一物品用具,都与特定时代的社会风尚、经济发展、文化沿革密切相关,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社会经济、文化体制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在近100年间发生了极为重大的变化,现代人与古代人在婚姻礼仪认识上已经有所差异。近现代注重求偶

2、的结果,把议婚、订婚到结婚视作过渡性礼仪,而把婚宴发展成为近现代人的正婚大典。可民俗所蕴含的传统力量却不可能随着那些外在的形式一同急剧变化,一些传统礼仪和习俗仍然被保留了下来。我们用这个展览来展示中国当代婚俗,也为您挖掘了当代婚俗中的古代婚俗元素,透过婚礼的点点滴滴,向您展示中国古老的文化传承与变迁。第一部分 嫁 中国古代社会是男权宗法社会,结婚时男女使用不同的字眼。女子结婚称为“嫁”,写做左“女”右“家”,蕴含着女儿离开家的意思。口语也就称为“出嫁”。在古代中国,女人结婚后就不再属于原先的家族,要在本姓前冠上丈夫的姓氏,此后人生的荣辱、死后的祭祀都与娘家不再相干。因此,父母常常极力要求婚礼的

3、豪华,认为这是自己可以为女儿做的最后一件事,可以强化女儿的地位。而婚礼前的一系列准备活动,也显得尤其复杂。当代中国妇女的地位已经今非昔比,可是“嫁”这个习惯性称呼仍旧保留在人们的日常用语中。1 做媒媒人在中国还有好几种称呼:红娘、月老等。古代男女不能随便见面,婚姻要由媒人来撮合。即使双方互相了解,愿意结亲,也要由媒人出面。没有媒人的婚姻是不合礼法的,不被社会承认。古人通常是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里提亲,一家有女百家求,在同等身份条件下,女方到男方家提亲是不合适的。至今,中国女性主动追求男性的情形仍比较少,她们更愿意暗示男性来追求自己,在当代恋爱中依旧有传统观念痕迹。当代中国已实现了婚恋自由,可依然

4、存在着“媒人”的角色,有许多热心人和专业婚介公司介绍青年男女相识、相恋。因为在传统观念中,做媒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善举。2 相亲陌生男女在媒人安排下第一次见面称为“相亲”。古代婚姻讲究“父母之命”,青年男女的婚恋要由父母来决定,所以相亲的常常是双方父母,如男方母亲见女方,或女方父母见男方。开通的家长也会让男女双方以偶遇等非正式方式见面。当代中国青年男女拥有了婚恋的决定权,相亲就由自己亲自完成了。当代中国还出现了一些特殊的相亲方式。一些电视台为青年男女安排择偶节目一同做游戏、回答问题的节目,不但以节目的娱乐性赢得了许多观众的喜爱,也以其有针对性的服务确实促成了许多情侣、夫妻的相识、相恋。3.定情经过

5、一段时间的交往后,男女双方确立恋爱关系,称作“定情”。中国人非常重视“定情”。定情时常会互相赠送扇子、手帕、小饰品之类便于随身携带的小物件,让恋人随时记起自己。古代文人喜欢以红豆定情,所以红豆又名“相思子”。当代流行的定情方式有:互赠戒指,拍合影彩贴等,而以植树作为爱情的信物也是当代一种浪漫的定情方式。中国有许多类似安徽黄山天都峰铁索的扶手上挂满了锁的场景,这也是一种特殊的定情方式:同心锁。恋人们把两把锁两两相扣、锁在铁索上,把钥匙扔进万丈悬崖,用两把相连并永远打不开的锁象征两人永不分离。4 会亲恋人们开始谈婚论嫁时,双方父母要在定亲前后举行一次正式会面。这意味着两个家庭对儿女恋爱关系的认可和

6、确定,同时也是双方家庭相互了解、熟识和考察的机会,这个仪式称为“会亲”。当代中国城市家庭中多为独生子女,儿女的结合,在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两个家庭的聚合,“会亲”的意义就格外显得重要。会亲的另一个实际作用,是双方家庭共同商定儿女的结婚日期、婚礼操办的分工与经费分摊等具体事宜。达成协议之后,双方就要共同为协办儿女婚事而奔忙了。5 婚前检查当代青年男女在结婚前通常会去医院进行婚前身体检查,看结婚双方是否有不适合结婚的疾病,优生优育广为人们重视。而中国古代也有一种特殊的“婚前检查”:中国纪年法从古代沿袭下来,以12种动物对应每一年而轮替,称作“属相”。算命先生通常会以这12种动物的个性及相互间的合群程

7、度、男女双方出生的年、月、日、时来推算,看两人的命相是否和谐,会不会互相妨碍。一旦算命先生认为命相不合,即使双方感情深厚,双方家长也不允许二人结婚。这个习俗在今天的少数地区还有残留,一些婚恋悲剧由此产生。因为生日在婚恋中的重要地位,古时候女子的生日不能随便告知别人,这种习俗也沿袭至今,所以在今天男女交往中依然不便询问女方的出生年月。6.结婚证书通过婚前检查后,恋人们就可以去国家有关部门办理结婚证书,而成为合法夫妻。新中国建国后颁布的第一道法律就是1950年颁布的婚姻法。它彻底废除了传统婚姻中的封建成份,确立了婚恋自由、一夫一妻制等婚姻的根本原则,调整了过去封建等级色彩浓厚的婚姻家庭关系。 古代

8、也有类似结婚证书的“三书”,这就是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的 “聘书”;男方赠送的礼物清单“礼书”以及结婚当日新郎用来迎接新娘的“迎亲书”。它们是古代婚姻的合法证据。虽然有结婚证书的男女已经是法律认可的夫妻,可在当代人们心目中,举办婚礼才是真正的“结婚”。7. 结婚照当代青年男女结婚时要做的第一件事情,通常是去拍美丽的婚纱照。婚纱照由婚礼合影发展而来。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穿婚纱拍照就开始流行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中国传统的旗袍与来自西方的婚纱消失了,人们穿生活装拍结婚照。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专业影楼为新婚夫妻拍摄穿各式婚纱照已经成为了一种产业。新婚夫妻不仅在卧室里悬挂巨幅婚纱照,还经常向别

9、人展示婚纱影集。在人们看来,结婚证是严肃的法律文件,要妥善收藏;婚纱照却是充满感情的结婚纪念,可以经常展示。 8.喜帖确定婚期后,新人开始向亲朋好友发送婚礼的红色邀请函,即“喜帖”。当代“喜帖”越来越讲究,有的会在“喜帖”上印制新婚夫妇的婚纱照,并散发着香味。在讲究礼节的中国社会,给长辈的“喜帖”一定要新人亲自去送,有些喜帖甚至要新人的父母亲自送去以示尊敬。而平辈、朋友们的喜帖可以以邮寄等方式发送。9.红包收到喜帖的人在参加婚礼时一般要给新人送上贺礼。贺礼通常放在红色的纸包里,被称为“红包”。当代中国城市中,结婚送红包的习俗依然沿袭下来,且形式也多样化。参加朋友婚礼时,红包有时候是人民币现金的

10、礼金,有时是象征祝福新婚夫妇百年好合的精制礼品,有时也会是家庭实用品等等。在婚礼频繁的春秋两季,有时人们一个月能接到4、5张喜帖,即使是收入不菲的白领阶层,也对此应接不暇。10.聘礼在举行婚礼前,按照传统习惯,男方父母要给女方父母赠送一些礼物,这叫“聘礼”。古代婚俗非常重视聘礼,婚礼程序繁多,男方托媒人向女方送些小礼物表示同意订婚,或是正式送聘礼,俗称“过大礼”。但是,有些父母凭男方许诺聘礼的多少来决定女儿的婚姻,使婚姻染上了交易的色彩,确立婚姻自由原则后,聘礼在婚姻中的地位逐渐下降了。当代注重传统婚俗礼仪的家庭,男方家庭通常也会赠送女方贵重礼物,这些礼物事实上隐含了“聘礼”的意味,如果女方改

11、变主意,是要归还这些“礼物”的。11.嫁妆男方送聘礼后,女方父母也要送“嫁妆”。这是父母送给女儿的礼物,是女家身份与财富的象征,也显示着娘家对女儿的重视程度。嫁妆在古代中国有“婚前财产”意味,是婚后女人唯一合法的私人财产,被称作“私房钱”。一般嫁妆至少要包括四铺四盖、四季衣服、四只箱子,4个“4”谐音“事事如意”。此外还要有一些象征好兆头的东西,如两双用红绳捆在一起的筷子,谐音快生儿子。最晚在结婚前一天,嫁妆要隆重地送到男方家中,一路上吹锣打鼓放鞭炮以示庆贺。随着居住方式、社会风气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送嫁妆的习俗开始萎缩。12.压箱底在嫁妆装箱前,娘家母亲至少要在其中一个箱子的角上放一些钱或金银

12、珠宝。这个习俗称作“压箱底”,以此祝福女儿此后四季富贵,一生平安。嫁妆抬到男家后,通常,男方母亲会打开嫁妆箱子察看“压箱底”钱的多少,然后在这四个角放上等额或翻倍的钱款。从此,无论是丈夫还是其他任何亲友长辈都无权擅自动用这笔属于新娘的钱,否则会受到社会舆论的严厉责备。古代中国妇女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不到万不得已,“压箱底”钱再多也不会动用,她们通常把压箱底的钱当作最后、最重要的救急款项。压箱底的习俗至今仍在一些地方保留着。13.全福太太结婚是喜事,所有说的话、做的事、参与的人物都要符合喜庆的气氛。寡妇、无子的人通常会主动回避婚礼,而上有公婆丈夫,下有儿女、孙儿孙女的女人,被视作人丁兴旺最有福气

13、。娘家父母希望她们把自己的福气传递给新婚夫妇,习惯上会请1个或4个这样的女人做“全福太太”,负责在准备嫁妆时缝被子、叠衣服、装箱子,在婚礼当天为新娘梳妆、穿嫁衣、陪她们举行仪式、入洞房。“全福太太”的“福”是指具备所有重要亲属,由此体现出中国人对人伦关系、天伦之乐的看重。14.凤冠霞帔:经典的新娘礼服过去,装好嫁妆后就由全福太太为新娘穿上结婚礼服,这是其他人不能插手的仪式。打扮好的新娘从头到脚一派红色,象征着喜庆和吉祥。中国新娘传统的结婚礼服是“凤冠霞帔”、绣花鞋,凤冠上饰有银制或其他质地的凤凰;霞帔是红色、刺绣繁复的披肩,既保护上衣,又有装饰作用。绣花鞋也是红色,上绣鸳鸯、梅花、莲花等吉祥图

14、案。“霞帔”多半是女子在待嫁岁月中亲手缝制、刺绣的。传统上,人们以“穿凤冠霞帔”来指代女子结婚。今天,美丽的凤冠霞帔对许多新娘还很有吸引力,当代有不少新娘选择复古式婚礼,穿一穿凤冠霞帔。15.旗袍与婚纱:当代新娘礼服二十世纪20年代开始,新娘开始在婚礼时穿旗袍,而这之前,新娘都穿传统民族的系扣红色服装。在中国传统习俗中,红色是喜庆的颜色,“龙”代指男人,“凤”代指女人,所以,绣有凤凰图案的红旗袍通常就是新娘礼服。二十世纪50年代的中国百废待兴,以朴素为美,新娘在仅穿干净的普通衣着结婚,结婚礼服开始退出婚礼;二十世纪60年代全社会婚礼上“崇拜”解放军,新人以穿军装结婚为时髦;二十世纪80年代,新

15、娘常以红色套裙为结婚礼服,婚礼后也可在日常穿着。婚纱进入中国是在二十世纪20年代,40年代风靡一时,此后长期沉寂,直到二十世纪90年代重新走入婚礼。当代婚礼中,新娘在举行结婚仪式时常以婚纱为礼服,可在酒宴中常换红旗袍向亲友敬酒,让婚礼中西合璧。爱美的新娘甚至会在一场婚礼中连换4、5套服装,所以,婚礼上新娘更换漂亮的礼服,吸引了在场客人的瞩目,使婚礼精彩纷呈。16 梳礼梳妆化妆是婚礼的一个重要环节,以前也由“全福太太”承担。新娘化妆之前还有两道程序。第一道是“开脸”,即全福太太用棉线绞去新娘脸的汗毛,第二道是把新娘的发饰从原先的辫子改梳成发髻,这叫“上头”。开脸和上头都是以前人们判定陌生的年轻女

16、子是否婚嫁的标志。当代新娘的梳妆大多已由专业美容、美发师来完成了,但在有些地区,新娘出嫁前夜还有一道“梳礼”。新娘散开头发,女性长辈或全福太太用梳子一面从上到下为她梳头,一面说着祝词。梳礼共梳四次。第一梳象征“从一而终”,梳第二次寓意“白头偕老”,梳第三次祝福子孙满堂,梳第四次是祝福大富大贵、天长地久。17 结发从唐朝中期开始,如果新郎新娘都是第一次结婚,新娘梳妆时就要行一道特殊程序:结发。结发,是传统婚礼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仪式:新娘开脸时剪下一绺头发,与新郎事先剪下的头发一起绾成发结,当作信物供奉到祖先牌位前。在有些地方,则由新郎事先剪下一缕头发送到女方,梳妆时由全福太太把这缕头发结进新娘的发髻中。作为身体的一部分,中国古人认为头发是身体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