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培仁_“看到”打败“听到”:论景观在.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62866372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邵培仁_“看到”打败“听到”:论景观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邵培仁_“看到”打败“听到”:论景观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邵培仁_“看到”打败“听到”:论景观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邵培仁_“看到”打败“听到”:论景观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邵培仁_“看到”打败“听到”:论景观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邵培仁_“看到”打败“听到”:论景观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邵培仁_“看到”打败“听到”:论景观在.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当“看到”打败“听到”:论景观在传媒时代的特殊地位【课题项目】此为2006年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重大项目媒介地理与媒介生态研究(06JDCB001ZD)的成果之一。邵培仁【作者简介】邵培仁,男,浙江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传播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传播学、媒介管理学和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 浙江 杭州 310028摘要 景观是不同时期地球形态的集合。在文化地理学中,景观既有自然的、物质的形式和形态,又是指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景观是一种由感性的可观性影像建构起来的。在作为以影像生产和影像消费为主的景观社会里,景观不仅具有意识形态功能,而且已经成为现今人

2、们主导性的生活模式。媒介每天都在提供可供大众消费的景观,以其丰富的影像世界构筑起景观社会,同时媒介也不得不受制于景观社会的商业逻辑的诱惑,走上了一条偏离自己本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歧路。关键词 媒介地理,地方,地方感,地方性,媒介空间,文化记忆When the See Beat Hear: the Special Status of Spectacle in the Media AgeSHAO Pei-renCommunication Studies Institute,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8, ChinaAbstract: Spectacl

3、e is a collection of different periods of the Earths shape. In Cultural Geography, spectacle is both natural and physical in its form and shape, it is also “a pattern of human activity attached to the natural spectacle. Guy Ernest Dobord said: spectacle is a kind of fatasy built up by an emotional o

4、bservability, its existance is sustained by the appearance, and is in a variety of images for external representation. This kind of image production and image consumer-oriented society, is called the society of spectacle. Dobord pointed out that there are two important features of the society of spe

5、ctacle: first, spectacle has become the goal of the current capitalist mode of production, that is to say spectacle has become modern peoples the dominant way of life. Second, spectacle has the ideological function. We are surrounded by images of the society of spectacle. It is the mass media that c

6、reate a rich and various media spectacle by continuing production and display of the spectacle. On one hand, the media provide the spectacle for mass consumption every day to build the society of spectacle with the world of abundant images. On the other hand, the media have to be subject to the temp

7、tation of the commercial logic to bring about negative subjects. Key words: media geography, location, sense of location, locality, media, cultural memory在人文和社会科学语境中,媒介景观超越了其媒介地理学意义,被赋予了深刻的批判性含义。由于大众传媒的兴起,大众文化在消费社会中占有绝对优势,媒介和文化的商品化不断制造各种可见的画面、影像和表征,充斥了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强势的电子媒介裹挟技术理性浸入大众传播领域,深刻改变了大众对文化和社会的想象

8、。当下,时间模式已经转向了空间模式,影像世界已经代替了本真世界,形式大于内容,“看到”优于“听到”,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都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媒介本身既从属于景观社会,是景观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反映和呈现景观,并不断地塑造和建构景观社会。同时,景观在与媒介的互动中也具有显示出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一、景观既是自然的又是社会的景观(landscape)是地理学的重要概念,源于德文Landschaft,指的是不同时期地球形态的集合。景观作为科学名词最早是19世纪初由德国著名地理学家洪堡德(A. Von Humboldt)引入地理学的。他提出将景观作为地理学的中心问题,探索由原始自然景观变为人类文化

9、景观的问题。景观一般可以理解为地表可见景象的综合。自然地理主要研究景观的自然要素:地形、土壤、植被覆盖、动物和气象气候等可观测的状况。在古英语中,“景观是指留下了人类文明足迹的地区。” 吴家骅著:景观形态学,叶南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第3页。在文化地理学中,景观(landscape)一词倾向于强调自然界可视性的一面,“这就是地球外部看得见的表面。就是那个实际存在,在我们心中引起视觉上的景观感觉。这是一种连续的实际存在,为整个世界构成单一的单元整体。”美理查德哈特向著:地理学的性质:当前地理学思想述评,叶光庭译,1996年,北京:商务印书馆,第194页。景观作为能够被观看的一种特别

10、视觉形式,具有物质和观念两个维度:它既有自然的、物质的形式和形态,完全是通过劳动或其他关系产生的;其本身又是社会关系的代表,它是由各种媒介所表现的。因此,景观不仅是一种事物,而且也必须被看作一种意识形态的或象征主义的过程,具有积极地形成人与人之间、人与其他物质世界之间关系的力量。景观是社会的产物,是人们基于自己的世界观及与他人的关系创造、表述和解释的结果。1925年,美国文化地理学家索尔(Carl O. Sauer)在景观的形态一书中首次将“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概念加以区别,并致力于通过“文化景观”来研究区域人文地理特征。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是指“居于该地的某

11、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索尔认为,文化景观是一面镜子,反映了不同文化集团的差异与特征。文化景观既包括城乡聚落、建筑、道路、服饰、器物等物质文化,也包括语言、音乐、宗教、戏曲等非物质文化。作为信息传播的媒介,不管是早期的实物传播媒介还是现代的大众传播媒介,都是文化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文化景观的研究有助于了解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不同态度和不同成就,有助于了解人类文化的空间差异,甚至可以反映出形成区域文化的自然历史背景。 我们对于世界的直观了解,往往来自于各种景观的拼贴。景观并不是一种个体特征,而是反映了一种社会的,

12、或者说是一种文化的信仰、实践和技术。 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杨淑华、宋惠敏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9页。它不仅是一种地理上的自然风貌,而且是以上几种因素的集中显现,与社会、群体等存在着相互间的影响。在某一特定地方,当地文化、经济、政治、媒介等要素的共同作用,形成了多样的景观,并具有丰富的解读方式。因为,在人文地理中,景观的形成可能是物质的,也可能是非物质的,比如艺术、宗教、文化等等,它们将无形的作用于人们的思维和立场,从而产生知识与经验,并形成复杂的文化景观。作为哲学和社会科学意义上的“景观”(spectacle),台湾学者译为“观展”,是因为它既包括“作为主体的观看”,也

13、包括“作为被展示观看的客体”。这种意义上的“景观”,由法国著名思想家、实验主义电影艺术大师、当代西方激进文化思潮和组织情境国际创始人居伊恩特斯德波(Guy Ernest Dobord)首次提出的,他在景观社会一书中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景观进行深刻的阐述。德波对景观社会的批判直接影响了后来的鲍德里亚和凯尔纳等人,可以称得上是“当代西方文化思想史和后马克思主义哲学文化逻辑中不可或缺的学术缺环之一” 张一兵:代译序:德波和他的,景观社会,居伊德波著,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页。这种景观社会毋宁说是一种影像社会和视觉社会,媒介则是这种影像社会的创造者。二、景观社会:景观的庞大

14、堆积“景观社会”的概念最早是由法国著名思想家居伊德波提出的,他在景观社会一书中深刻阐释了现代社会已经由物质社会转变为“景观的庞大堆积”,一切曾经直接被经历的事物,都成为再现而已。 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页。景观是德波对当代社会本质的概括,这种景观与前文提到的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有所不同。它是一种由感性的可观性建构起来的幻想,它的存在由表象所支撑,以各种不同的影像为其外部表现形式。弗尔茨、贝斯特对景观下过比较完整的定义:首先,景观是指“少数人演出,多数人默默观赏的某种表演”。所谓少数人是指作为幕后操纵者的资本家,他们制造了充斥当今全部社会生活的景观性

15、演出;而多数人则是指那些被支配的受众,或者说是芸芸众生。他们在“一种痴迷和惊诧的全神贯注状态”中沉醉地观赏少数人制造和操纵的景观性演出,这种迷人性的“看”“意味着控制和默从,分离和孤独”。“看”成了重要资源,“听”则被边缘化。因此,鲍德里亚用“沉默的大多数”来形容痴迷的观众们。 美道格拉斯凯尔纳:鲍德里亚:批判性的读本,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10页。其次,景观并不是一种外在的强制手段。它既不是强制性的政治意识形态,也不是商业过程中的强买强卖,而是“在直接的暴力之外将潜在的具有政治的、批判的和创造性能力的人类归属于思想和行动的边缘的所有手段和方法”。第三,在景观中所造成的广泛娱乐

16、的迷惑下,“大多数”将彻底偏离自己本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沦为景观控制的奴隶, 弗尔茨、贝斯特:情景主义国际,新马克思主义传记词典,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767页。而全然不知。这种以影像生产和影像消费为主的社会,就叫景观社会。在这个新的社会中,影像制作、展示与传播、媒介技术的发展以及不断衍生的商品需求,共同构成一个景观的世界,物性的商品经济世界已经转化成景观堆砌的总体存在。其中传者、媒体、影像及其消费所造成的虚像代替了真实的事件与社会关系,人与人之间形成了以数字技术为媒介的虚拟关系,“商品已经占领了整个社会生活的全部”。 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2页。斯图亚特霍尔认为,现代传媒首要的文化功能是选择建构“社会知识”和社会影像。大众是通过媒介建构的这类知识和影像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