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问题探究式教学法的尝试.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62862304 上传时间:2024-02-0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教学中问题探究式教学法的尝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历史教学中问题探究式教学法的尝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历史教学中问题探究式教学法的尝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历史教学中问题探究式教学法的尝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历史教学中问题探究式教学法的尝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历史教学中问题探究式教学法的尝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教学中问题探究式教学法的尝试.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教学中问题探究式教学法的尝试 历史组 唐翠茂所谓的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即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前提下,学生和教师共同思考交流,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应用科学的历史学习和研究方法,探讨历史问题,以达到“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这种教学方法,首先要解决两个关键性问题:一是如何引导学生形成问题,二是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究主动性。就这两个方面,我谈谈自己的看法。一 问题的形成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问题的形成大致是这样一个过程:根据教学大纲和高考考纲的要求,考查学生的基本历史概念,以教材上的基本历史事件为主,题型由名词解释发展到后来的选择题,在此基础上,考查学生的对历史材料应用能

2、力,题型由列举题发展成为材料解析题,最后,考查学生的对历史专题的综合表达能力,设置了问答题和综述题。可见,传统教学中问题形成主要由考查方通过研究教材、探究历史发展的动向提出问题,被考查方很少有机会参与这个探究发现问题的过程,而更习惯通过学习和训练来解决这些问题,久而久之,他们习惯了“解决已经存在的问题”, 因此要使学生学会学习,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就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那么,怎样才能发现问题呢?这需要有目的的探究,科学的分析方法,敏感的历史洞察力和观察力,并且只有和学生一起探究,才能提出更多有价值的和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问题。发现问题是从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开始的。历史课程资

3、源既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资源,也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面对如此多的历史课程资源,首先由教师进行筛选,我认为选择课程资源的标准是:立足于教材,坚持基础性,分析教材中课文内容的史学地位以及它要展现的历史规律,从而确立知识的重点;分析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课文中知识点的详略和能力培养的侧重,并预测学生学习可能回出现的难点和突破难点的应对方法;教材以外的资源,坚持时代性,选择应服务于学生形成历史问题和解释,求精而不求全,过多过杂的历史信息反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之后,是形成问题的关键时期,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4、应用处理和加工历史信息基本方法来发现问题,在教学中常见的方法有:历史概念解释法,解释资料中某些历史名词的含义,形成精确而科学的解释,培养学生查阅历史词典和资料的基本习惯。证明法和反证法,为证明自己的想法寻找证据,形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思维习惯。例如: “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这个观点书本上已经总结出来了,激不起学生思考的兴趣,但可以换个角度引导学生寻找证据,学生很快就想到了南京临时政府的法令中的经济措施,还有的学生想到了反证的证据:教材中有关“天津武举李福民开设磨坊被清政府勒索”的材料,学生思维活跃了起来。比较法,拓展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多角度发现问题;多角度思考法,就是

5、一条路走不通就换另一条路,确立必胜的信心。例如: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式示意图,学生完全可以把它和鸦片战争示意图相比较,从进攻路线,通商口岸、地理位置等角度综合比较,改变了学生对地图的分析无从下手的局面。归纳法,特别是表格法的应用,用表格法归纳零碎的知识,并分析表格中历史信息特点进而得出规律,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形成抓特点的抓特征的思维习惯。例如: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这节课中,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包含了发展时间、分布地域、行业分布、代表人物等诸多要素,而让学生把这些琐碎的内容做成表格,就一目了然了,紧接着在这个表格的基础上,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和形成这些特征的原因,一系列呈梯状分布的问题出现了

6、,学生的思维经历了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它们以后再也不害怕繁琐的历史信息了。统计法,用统计法将文字或调查数据变成直观的曲线图或者柱状图,以寻求变化规律和原因,将数据直观化图象化,有利于发现历史事物发展的轨迹和变化趋势。还是以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这节课为例,要探究民族工业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发展的规律,可以引导学生将它产生到一战前的情况,以每年新增资本量为y轴,以时间为x轴,作出曲线图,从图中学生很快就提出问题:“它的发展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呈这种状态?”更重要的是,历史以它特有的曲线美开始流淌在学生心中,历史发展不是“神龙见首不见尾”,而是有迹可寻的。辩论法,体现合作与争论,学生在这

7、种观点和证据的竞争的环境下增强了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进而产生新的问题。联系法,密切历史与现实生活、社会新闻、事件等相联系。例如:在学习“郑和下西洋”的内容时,可以利用网络上的新闻评论,如新浪网评:“神州五号飞船完满完成任务,是人类航天史上的一大壮举,早在五百年前郑和就完成了人类大航海的壮举,在这个欢庆的时刻,希望不要重复五百年前的遗憾。”学生很快被这个“五百年前的遗憾”所吸引,产生了一个个问题“是什么遗憾?”“为什么遗憾?”,激发了学生探究历史教训的欲望。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既是问题探究式教学法的核心目标,也是引导学生探究的基础,否则这种教学将无法进行,可见,问题的形成是在教师引导学生对历史信息

8、进行处理和加工的过程中产生的,是在教与学的互动中产生的,学生既是问题的制造者,又是解决问题的研究者,他们的双重身份决定了他们可以根据自己得认知水平提出相应的问题,教师的引导将问题进一步深化,方法的传授和研究,不仅有利于学生提出更好的问题,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而且,更有利于他们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课改的目标是学生学会自主学习,问题提出了,如果学生不能积极的去探究,就不能说课改的目标实现了,更不能说学生学会了学习。怎么办?那就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二 主动探究意识的形成 主动探究的意识的形成与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关,在传统教育下,学生对学习历史产生兴趣的途径大致有这么几种:一是从小耳闻目染,喜爱历

9、史,形成兴趣。二是受历史教师广博的知识或者其他方面的优秀素质的影响,产生兴趣。三是关心时事,在历史中寻求解释,这实际上是应用历史的社会借鉴功能。但是,过去的教材从小学到大学,通史教材大多重复,内容枯燥,很少能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为了应付考试,大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苦不堪言,那还谈得上什么兴趣?因此,要使学生形成学习历史的兴趣,首先要明确历史的社会价值:展现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汲取历史的智慧,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把握时代的脉搏。要培养学生的兴趣,需从根本上改变历史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从根本上改变历史评价制度。而问题探究式教学法从教法和学法的角度进行了彻底的改革,必然对历史评价标准产生影

10、响。这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是从促使学生动手开始的,比如,在学习远古史中石器工具的内容时,可以让学生用敲击法制作几个石器工具,体验一下历史发展的艰辛;要弄明白战国七雄,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幅古地图,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总之,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究的原动力在于学生的亲身体验,形成初步的感知,这也是学生对历史产生浓厚兴趣的途径之一。引导学生的思维由低级的感知向高级的认知发展,是问题探究式教学法的本质要求。这个阶段,学生的思维惰性可能出现,表现为满足于初级的感知带来的快乐体验,或者不愿意动脑筋思考问题。这就要求从教学体制和评价体制加以限制和引导,比如采用分组合作学习,引进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机制,人

11、都有维护荣誉的本能,这是个很重要的驱动力,另外,这个过程,也是学生之间进行自我评价的时候,有时候,他们的具有自信感觉的自我评价会成为他们努力探究的动力。最后,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论文答辩或者问询,了解他们的探究的进度和努力的程度,给出实事求是的评价,激励他们学习的自主性。要使学生的认知发展到认识历史规律的高级阶段,就要引导学生应用科学的历史研究方法,从分析历史信息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解释,最终形成学生的历史概念,这就实现了由书本中的历史概念向学生历史概念的转化,是一个有活力的认知过程。到了这个阶段,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还没有结束。因为学生经常会出现一个新问题:学生对于已经理解的历史现象和

12、规律,不能有科学的历史语言来表达清楚,没有形成严密的历史概念,就无法建立清晰的整体知识网络。举个例子,在以前的历史考试中,经常出现“小肥羊”现象学生为理解了“帝国主义为争夺殖民地,而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这个历史概念,经常把当时腐败的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比喻成列强厨房中的“肥美多汁的小肥羊,”列强什么时候想吃就什么时候划一块,比喻很生动形象,但这不是严密科学的解释,必须进行概括。我们常说学生基础差,差在哪儿?就差在这个概括能力。在进行问题探究时,怎么培养呢?我认为,在进行问题探究时,学生的动手、动笔习惯依然要坚持,记探究笔记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记什么?记探究计划、步骤、问题的题目、方法、实验数据等

13、等,特别是记好发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形成的解释。紧接着,及时订正自己的错误解释,形成严密正确的答案,并理解这个概念,分清逻辑层次,就是我们常说的“弄懂问题”。最后,理解之后,试着有自己的语言表达这个概念,如果不能表达的准确,就要记忆一些历史术语,来充实自己的语言库。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网络,融会贯通,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没有相当数量的历史概念在学生大脑中存在,这个知识网络就缺乏最基本的建筑材料砖和瓦,万丈高楼何以能成?综上所述,历史问题探究法既是一种学习历史的方法,又是一种教授历史的方式,是教与学双重载体:教师和学生共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并发现问题,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过程解决问题,进而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掌握基本的学习历史的方法,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所以,这种教育方式能够推动历史课改的进程,达到“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2009、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