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62861757 上传时间:2023-03-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扁鹊见蔡桓公》教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教学目标:1、理解“间、居、复、益、应、还、走、及、是以、索”等词语的意义,和“汤、齐、还”等字的通假用法。2、掌握文言文中一些常用实词的词义。3、了解本文叙事层次分明的特点,体会人物的鲜明个性。4、理解这个故事的寓意。5、 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叙述故事始末,刻画两个人物,表现中心意思的写作方法。6、认识讳疾忌医的严重危害,理解防微杜渐、听信忠言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1、 通过对一系列数字的含义的讨论,加深对文章的理解。2、 理解文章的寓意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指导作用。 教学过程与步骤:第一教时一、导入新课:人们常用“赛华佗”“赛扁鹊”来称赞高明的医生。华佗是东汉末期人,曾给曹

2、操看过病,后借故辞去,累召不还遂被害,扁鹊,原是黄帝时的一位名医危,但只是传说而已。事迹无可考,后来就成春番秋末期名医秦越人的代称;秦越人后来到了秦国,秦太医令嫉妒他的才能派人将他刺死。这篇课文叙述的是秦越人治病的故事。 你们知道成语“讳疾忌医”吗?“讳”的意思是:有顾忌不敢说或不愿说。“忌”是嫉妒,猜忌。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怕人知道有病而不肯医治,比喻掩饰缺点,不思改正。这则故事中的蔡桓公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结果如何呢?我们一齐来看看课文。 二、题目解说: 本文节选自韩非子喻老。喻老这篇文章,用比喻来说明老子的观点。文中叙述扁鹊见蔡桓公这则故事,本意是用它来比喻说明老子“图难于其易”(策划困难

3、的事,从它的容易处开始、“为大于菘细”(做大事从它的小处开始)的观点。 韩非子:这是一部论文集,可其中却有许多生动的寓言故事,都是用来说明事理的,我们在小学就学过一些,谁能说出它们的名字?(矛和盾守株待兔)。 全面地阐述了思想家韩非的深邃的理念与明确的主张,也生动地展现了文学家韩非的独特的文采与峭刻的风格。三、作者简介: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韩国贵族出身,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看到韩国国力日益削弱,韩非几次劝谏韩王,但韩王听不进去。在韩非在世的时候,他写的这本书的名声就很大了,当时还是秦王的秦始皇读到了其中的孤愤、五蠹等篇章,非常喜欢,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4、但在公元前234年,韩非奉命出使秦国时,却被李斯陷害入狱,后来被逼服毒自尽。作品有:五蠹 孤愤说难 说林内外储说。 他与孟子、庄子和荀子,并称战国散文四大家。 四、文中主要人物:扁鹊:姓秦,名越人,古时名医,人们用传说中的上古名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蔡桓公:蔡桓(hun)公,蔡国(现在 河南省上蔡县一带)国君,下文称“桓侯”。五、听读,正字音,朗读: 注音: qu hun jincu yng xun tng wi j susu 扁鹊 蔡桓公立有间 腠理不应 还(旋)走 汤(烫) 熨火齐(剂) 骨髓 遂朗读节奏 君有疾腠在理()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不病以为功) 扁鹊望桓侯而旋走() (望桓

5、侯而旋走) 臣是以无请也() 六、谋篇立意与文章脉络: 这篇文章讲扁鹊发现桓侯有病,多次提出要帮他治病,但屡遭拒绝,致使桓侯病情因此一步步加重,最后当桓侯真正发觉自己有病时,已是无药可救,于是死去。这就是讳病忌医这一成语的来源。 第一层(开头至“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写扁鹊四次拜见蔡桓公。 第二层(“桓侯故使人问之”至“臣是以无请也”),写扁鹊对桓侯病情的分析。 第三层(“居五日”至文末),写桓侯终于病死。七、翻译课文:通假字望桓侯而还走还”通“旋”,回转,掉转汤熨之所及也汤”通“烫”,用热水焐火齐之所及也“齐”通“剂”,药剂古今异义将恐深(古)厉害; (今)与“浅”相对以为功(古)把(它)作

6、为;(今)认为而还走(古)跑; (今)行走居十日(古)停留; (今)居住成分省略1、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骨髓, (那是)司命神所管的,(医药已经)没办法了。2、医之好治不病以(之)为功。医生喜欢給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同义词辨析:疾病: 疾:小病。病:大病,严重的病。古代有病情轻重之分,“病”比“疾”重。 第二教时一、读课文讨论:1、本文是如何记叙扁鹊和蔡桓公见面的情形?填写下表:见面次数及时间扁 鹊 蔡 桓 公一见君有嫉在腠理,不治将恐深寡人无疾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二见居十日)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不应 又不悦三见(居十日)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又不应 又不悦

7、四见(居五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使人问之结果(居五日)无请 逃秦体痛 桓侯遂死 2、扁鹊第一次见蔡桓公,说了哪些话劝他应及时治疗?对扁鹊的忠告,桓公是怎样评价的?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公的评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立有间”,“立”动词,站立,“有间”,时间副词,有一会儿。“立有间”,说明扁鹊站着仔细地作了观察(中医称为“望诊”)之后,才下断言,“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的诊断是准确的,而并非信口开河,也为下文蔡桓公的自以为是、讳疾忌医、病情恶化、扁鹊拒医作了铺垫。而桓公的评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则形象地刻画了讳疾忌医的无知和偏见,【注】 “疾病”是一个词,而在古代汉语中“疾

8、病是两个词,其含义不同,小病为“疾”,大病为“病”。“以为功”是“以之为功”的省略。 3、扁鹊说了哪些话指出蔡桓公病情正日益严重?这些话用现代汉语该怎么说? 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居十日”待了十天,经历了十天。“复见”再一次见。“益深”更加严重,更加厉害。“不应”不理睬。这两次会见,在短短20天内,蔡桓公由小疾到大病,由“腠理”到“肌肤”到“肠胃”。 4、 “还走”该怎样解释?第四次见蔡桓公,扁鹊为什么“还走”? “还(xun)走”,还,同“旋”,回转,掉转,走,古代汉语为“跑”义,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走”。“扁鹊”望桓而“还走”,“望”是从远处看的意思,扁鹊从

9、远处看了桓侯一眼,并不说话就赶紧转身跑了。第四次见蔡桓公,扁鹊为什么“还走”?这是情节中的一个转折点,在情节的发展上给读者造成了“悬念”,由此而引出桓公派人去问扁鹊,以及点出“还走”的原因。指出蔡桓公的病已在“骨髓”,“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扁鹊对蔡桓公的病已无力无法挽救了。扁鹊的“还走”,既给上文作了补充,又给下文蔡桓公的死,扁鹊的逃,埋下伏笔。 5、扁鹊在第四次见到桓侯时,为什么“还走”?最后,扁鹊为什么要离开蔡国,逃到秦国去? 扁鹊“还走”是因为桓侯的病由轻而重,终至不可救药。 扁鹊逃到秦国去是为了避免惨遭迫害,这体现了他的机警果断,也从侧面反映出蔡桓公

10、为人的蛮横与残暴。6、前面四次见蔡桓公,扁鹊都是“居十日”,为什么这里却用“居五日”,日期骤然缩短意味着什么?其中“索”“逃”,各表明了蔡桓公与扁鹊什么样的心情? 日期骤然缩短,表明蔡桓公病情急剧恶化,扁鹊“望诊”判断准确,说明上文扁鹊而“还走”,实在是事出有因。而一“索”一“逃”,极简练准确地揭示了蔡桓公病重心急如焚和扁鹊无奈恐惧的心情,最后的“桓侯遂死”,是故事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桓公讳疾忌医的必然恶果。7、本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 时间顺序。按时间的顺序,以蔡桓公病情的发展为线索来组织安排材料。 扁鹊见蔡桓公 居十日,扁鹊复见。 居十日,扁鹊复见。 时间顺序 居十日,

11、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居五日,桓侯遂死。”8、想想扁鹊和蔡桓公各自的性格特征。扁鹊医术高超,尽职尽责,机警果断;蔡桓公刚愎自用,讳疾忌医,蛮横残暴。9、蔡桓公的病开始并不严重,为什么后来会变得无法医治?这则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因为他不听劝告 ,“讳疾忌医”(有病不肯说,又怕见医生) 它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要讳疾忌医,不能拒绝批评帮助。10、从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有病须早治,切勿讳疾忌医。 对待缺点错误,应该防微杜渐,勇于正视,及时改正。 要正视缺点错误,不要拒绝批评帮助。 不可主观猜测,切勿拒绝忠告。 见微而知著,小患易酿大祸,要及早提防。 谨慎对待,避免困难。 不可盲目

12、自信,要多点听从他人劝告。 小结:桓公因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具有明显的劝喻色彩,它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别人的批评帮助。二、写作方法1本文用简洁的语言、传神的描写刻画人物。一见桓公,“立有间”写扁鹊细心观察桓公,“君有疾在腠里”写他准确诊断桓公病情,“不治将恐深”是和缓的规劝语气。二见桓公、三见桓公,扁鹊用“在肌肤”“在肠胃”指出桓公病情加重,“不治将益深”,语气肯定,规劝中含有警告。四见桓公,转身就跑,这“望桓侯而还走”的动作,间接写出桓侯病情严重的程度。“已逃秦矣”既表现出扁鹊对桓公病情诊断的准确,又写出他的机警。由此可看出扁鹊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也十分高尚,忠于职责。桓

13、公讳疾忌医的特点也写得很传神。一句“寡人无疾”,固执自信的形象跃然纸上,“不应不悦”,冷冰冰地拒医生于千里之外。扁鹊三见桓公都没有分析病情、介绍治疗的机会,可见桓公讳疾忌医的严重程度。2、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学生要学会按时间顺序叙述故事始末的写作方法。本文不到二百字可时间线索清清楚楚,令人一目了然,刻画了扁鹊与蔡桓公两个人物,出现了许多波折。再有,扁鹊的善意规劝与蔡桓公的讳疾忌医形成了鲜明对比,又是本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故扁鹊见蔡桓公是一篇学生习作的范文。三、【练习解答】一、l、一见桓公,扁鹊说:“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公的态度是“寡人无疾”“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14、。二见桓公,扁鹊说:“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公的态度是“不应”不悦”。三见桓公,扁鹊说:“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公的态度“又不应”又不悦”四见桓公,“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公的态度是“故使人问之”,结果被告知:“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临死急索扁鹊,但已无济于事。这样变化的原因是蔡桓公刚愎自用,一而再、再而三地讳疾忌医,导致病情越发严重,以致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并最终不治而死。2桓侯因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具有明显的劝喻色彩,它告诉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要拒绝批评帮助。四、板书设计 扁鹊见蔡桓公(按桓侯病情由轻到重的时间顺序 一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