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文化的寻根.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62859797 上传时间:2022-08-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园林文化的寻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园林文化的寻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园林文化的寻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园林文化的寻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园林文化的寻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园林文化的寻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园林文化的寻根.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园 林 文 化 的 寻 根 -当前语境下园林文化迷失的应对策略初探肖和忠 梁郅光 胡洪波(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园艺园林系 河北昌黎066600)摘 要:“我们迷失了自己,却又无法成为别人”1作为世界园林三大体系之一,曾经有着深厚文化根基和内涵的中国园林艺术,在当前出现了与我们自身文化的间离和文化上的迷失。本文首先对园林艺术与文化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继而对当前造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呈示,并分析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最后提出当前语境下园林艺术文化寻根的策略,且论证了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园林艺术与文化的关系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其作为子系统,受到文化的制约,另一方面是其对文化的反映以及其对文化体系其他子系统

2、能动的影响。只有置于文化的大背景下才能较全面和深刻的分析并解决园林艺术所存在的问题。相对于传统园林,当今的园林疏离于我们自身的文化土壤,忽视了人们在传统文化土壤中所形成的审美心理,使其牵强的文化内涵与人们的文化心理结构相间离,形式与人们的审美标准不符、甚至严重脱节,功能不符合由文化决定的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这样,园林的实用和审美功能没有很好的发挥,而且由于缺乏对人们传统审美心理的认同和沟通而造成了人们文化心理结构中的悖论,也加剧了社会文化的混乱。园林文化的迷失是由于社会文化的混乱造成的。因此应该从文化的角度入手,确立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并根据当前语境确定符合时代潮流的发展方向。关键词:园林艺术

3、;文化;当前语境;寻根前 言本文所讨论的是文化视野里的园林艺术所面对的问题及对策。首先试述一下园林艺术与文化的关系。文化的概念:文化是包含各种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通过符号的运用使人们习得并传授,并构成了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文化的基本核心是历史上经过选择的价值体系;文化既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又是限制人类进一步活动的因素。2文化作为一个大系统,包含着诸多子系统。从总体上讲文化大系统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大要素,而它们又包含着许多更低层的子系统。例如,在精神文化中,又包含着哲学、宗教、道德、科学、艺术等许多子系统。所有这些子系统,都处于整个文化的大系统中,一方面它们受到文化大系统的影

4、响和制约,另一方面它们又反过来影响和作用于文化大系统。园林艺术作为实用艺术之一其基本特征是实用性与审美性、技术性与艺术性相结合。但是,一般来讲,园林的实用功能主要就是供人们游憩玩赏,这种特殊的使用功能要求园林更加侧重于审美性与艺术性。园林艺术与文化的关系包含两个方面。首先其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而成为文化的独特组成部分,必然受到文化大系统的制约和影响。每一个民族或时代的园林艺术都是深嵌在那一个民族文化或时代文化的框架之中的。它是整个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范畴。文化系统的整体性决定了它所属的子系统,必然从属和依附于文化大系统。对于园林艺术来讲,社会文化大系统作为一种总的文化氛围

5、或文化条件,直接制约着园主、造园家、欣赏者等每一个人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从而间接对园林的设计与欣赏产生巨大的影响。另一方面,艺术是它所属的文化的反映和代表,从这种意义上讲,艺术起到了“文化自我意识”的作用,因为“艺术仿佛是一面镜子,文化从中照见自己,从中找到自己,并且只有在认识自己的同时,才能认识它所反映的世界”3。园林艺术史正是准确和有力地体现出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例如17世纪君主专制时期的法国园林所体现的是以唯理主义为哲学核心的古典主义文化;而18世纪的英国自然风致园则体现了“自由、平等、博爱”新兴的资产阶级文化。因此文化便也可以从园林这面“镜子”中照见自己和认识自己。而且,其作为文

6、化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会对文化系统的其它部分产生影响。园林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也表现在其参与和推动、体现和反映出人类文化的历史发展。1 当前园林艺术文化困境之我见近年来随着城市/城镇园林化建设脚步的加快,大量的园林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神州大地上。但与此同时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也随之出现了:很多的园林、广场其方案机械、盲目借鉴并取材于西方园林的形式,特别是一些中小城市或城镇的一些小型园林出现了简单、盲目地相互模仿现象。在这种趋势下中国园林蕴涵丰富文化内涵的优良传统尽失。由此引发了一些问题。即,一些园林由于疏离于我们自身的文化土壤,忽视了在传统文化土壤中形成人们的审美心理,使其牵强的文化内涵

7、与人们的文化心理结构相间离,形式与人们的审美标准不符、甚至严重脱节,功能不符合由文化决定的人们社会生活的需要。这样,园林的实用和审美功能没有很好的发挥,而且由于缺乏对人们传统审美心理的认同和沟通而造成了人们文化心理结构中的悖论,也加剧了社会文化的混乱。例如:近些年来的城镇化建设加速使得大量农村人口过上了城市生活。在传统农村里,没有大面积的公共交往空间,居民的交往活动利用线形的街道、胡同,或者是在篱笆低围的庭院、或其门前屋后和散布的小卖点或饭馆中进行。传统的交往空间都是随着传统村落的发展自发形成的,它具有其自身的文化色彩。其交往活动少有城市交往空间中的政治性和典礼性,相比之下更富有生活性和人情味

8、。生活其中的居民在街道中穿越,不但可以与同在街道、胡同空间中的人发生联系,还可以与位于胡同两旁庭院、店铺中的人发生联系,使交往活动丰富多彩,生活有滋有味。而在城市或城镇的园林化建设当中很多盲目模仿发达国家或一些其他大城市的形式,做了很多隔离式的空间布局,做了很多规整甚至教条、呆板的大尺度公共空间而很少考虑到园林所真正应具备的与我们自身的文化相适应的人们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功能空间。如很多县城都要建上个“人民广场”。诚然,广场在城市/城镇生活中有其自身的重要作用。然而这一类园林项目的大量建设并不能很好地满足人们的需要。而在历史上形成的由文化决定的人们社会生活中所需要的功能性,生活、交往空间的缺乏,使

9、得很多过上城市生活的人产生对生活的不适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人们的正常交往、生活,社会氛围的和谐和社会文化的正常继承和发展。另外几千年的中国文化造就了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而盲目生硬地照搬外国园林的形式,忽视了在传统文化土壤中形成人们的审美心理,使得二者相互脱节。这样,园林的实用和审美功能没有很好的发挥,而且野蛮地否定了人们的传统审美标准而造成了社会文化价值体系的混乱。2 对园林文化困境的文化分析以上所表现出来的困境是一种园林文化本位的迷失。当前建设的园林以公共园林为主,就其服务的对象而言由皇帝、贵族,文人、士大夫转向了普通平民百姓。这就决定了从艺术上说,它确实不会再有那么深的理念

10、,那么细的感情,它变得通俗化了。然而,艺术内涵的通俗化并不等同于园林与文化的疏离。事实上,由于园林的公共化使得其在人们的生活中产生的影响更大和更加广阔了,其更加深入地渗透到了社会文化、社会生活之中-由此决定其必须实现的功能更加复杂化了,其对社会文化的影响更加重要了。然而曾经有着优良文化传统的中国园林如今却迷失了自己的文化本位。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与目前园林市场的不规范、设计方的商业化操作、职能部门的暗箱操作、片面决策、领导意识等密切相关。但园林的这种文化的迷失确实是目前社会文化混乱的一个影子。的确,我们当前是处于一种文化相对混乱的状态。百年的屈辱史和相对西方,经济上的弱势,在一定程度上阻碍

11、了文化的发展和产生了对自身文化的不自信。外来的西方文化是先进的,我们便很自然地操起了别人的话语而忽略了自己的语境。当我们越来越多地用外来文化的话语来解释世界解释自己,用外来文化的价值观评判世界的时候,我们迷失了,我们陷入了混乱的状态。就这样,我们迷失了自己却又无法成为别人。当我们不知道自己是谁的时候,我们还能做什么?也就是说,当前园林文化的迷失是受社会文化大环境的影响所造成的,而同时它又对社会文化的混乱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这种园林艺术在文化上的迷失就使得其在社会生活和文化上的功能不能很好地实现了。3 园林艺术面对文化迷失的策略初探3.1 提出对应策略当前的园林艺术要解决文化的迷失问题,我们

12、应该回首园林与民族文化相亲和的古典时期,分析并研究中国古典园林所具有的源于我们自身文化的丰富内涵,进行文化上的寻根。并且在认清我们当前所处的文化语境的基础上确立园林艺术中我们自身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3.2 对传统园林文化内涵的分析首先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内涵做以下分析:生长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土壤中的中国传统园林,其特点:源于自然,高于自然;诗情画意,文景相依;曲径通幽,柳暗花明,最集中地体现了中国文化内涵。3.2.1 源于自然,高于自然 中国古典园林的根本特征是“师法自然”,这不仅是从中外园林比较中得出的结论,也是古代中国人自觉追求的艺术目标或境界。而天人合一,君子比德,神仙思想正是促进中

13、国古典园林朝自然式山水园方向发展的三个文化因素。天人合一思想由西汉董仲舒提出后形成的哲学思想。孔子的“天命论”,认为天命不可违;老庄的“自然无为”认为人在大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4老庄还认为,大自然美的原因在于它最充分、最完全地体现了“无为而无所不为”的“道”。作为一种审美主体,5中国古典园林表面上是对自然的模仿与提炼,实质是对潜埋在自然中“道”与“理”的探求。正是这种探求,使古代文人、士大夫从云日晖映,水气澄清,草木鲜美,池柳鸣禽等山水景观感悟到理性之美,并从中体验出自我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和谐境界,即达到“天人合一”。而正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主导,园林的各要素保持“纯自然”状态,而不同于西方

14、规则式园林出于理性主义哲学而表现“有秩序自然”。“君子比德”思想始于春秋战国,它认为山水树木花草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美感,在于它们能够表现与人的品德类似的特征。正如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董仲舒也认为善为美的前提。中国古代人的这种审美方式,在园林景物的取材和立意上可谓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如松、竹、梅、菊等被喻为古代四君子,造园者通过类比,把它与高尚的品德操守联系起来。 “神仙思想”兴起于战国末,于东汉发展为道教,它宣扬长生不老和超现实生命的“秘方”,它描绘的那种人与自然和谐,既与世俗生活相近,又超脱凡间追求仙境,对秦、汉的造园影响很大,并对以后皇家园林“一池三山”的布局和私

15、家园林水中建岛,以岛分隔水面的设计方式起了引导作用。如秦始皇在兰池宫内挖池筑岛,摹拟海上仙山蓬莱、方丈、瀛洲。明代始建的苏州留园,在其主景区,通过水中“小蓬莱”建岛来分隔水面、丰富水面景观。这种神仙境界实际上就是海岛和山岳风景的再现。除这三种思想以外,“封建社会文人士大夫的心态对自然式写意山水园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他们热衷于隐逸自然生活,歌咏山水之美和田园之乐,厌恶庸俗的官僚生活”6。“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陶渊明这句诗鲜明地表达了这种生活态度。他们有文化和才能,声望较高,能敏感地认识和热爱自然风光之美,因此“不为三斗米而折腰”而避居乡野,被认为是一种淡泊的生活理想,一种高雅的志趣。少数

16、有条件的人便营造私家园林。另外,“中国的士大夫,大多数不习惯于严谨的逻辑思维,而比较喜欢直觉的体验,这都有利于中国自然式山水园的形成和发展” 7。正因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根本特征是自然,所以我们看到的古典园林无不是小桥流水或山环水绕;名木古树或花草鲜美;山石林立或地形起伏 8。3.2.2 曲径通幽,柳暗花明 “中国古典园林既鄙薄功利,又不炫耀气魄,在格局上忌平直而求曲折。” 9唐代诗人常建在题破山寺后禅院写到:“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道出园林中因小径曲折而形成景致幽深的意蕴。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曲”为什么长期受到造园家的青睐?它具备什么审美功能?首先,它符合了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和规律。在儒家学说的长期影响下,形成了中国人涵蓄礼仪的习俗。中国文学、绘画也起了引导作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提供了一个欲扬先抑的范例。遇洞探幽,豁然开朗,偶入世外桃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