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复习历史专题整合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62855715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年高考复习历史专题整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3年高考复习历史专题整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3年高考复习历史专题整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3年高考复习历史专题整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3年高考复习历史专题整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年高考复习历史专题整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年高考复习历史专题整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2年高考复习历史专题整合 专题一 中外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建设 一、中外历史的政体建设(一)中国古代的政体封建专制主义中央制度1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层含义。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权、政权、财权都具有独断性的随意性。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分配中,全国军、政、财权统归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2特点:主要特点是皇权至高无上和专断独裁。中央统帅地方,地方服从中央。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3产生原因:经济上,是由

2、封建经济基础决定的,封建经济的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生产的发展。政治上,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理论上,韩非子有关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4兴衰过程(1)战国萌芽:理论上,韩非子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实践上,商鞅变法规定废分封,行县制,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2)秦朝建立 政治上: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中央和地方官吏直接由皇帝任免;颁布秦律。经济上: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轨,修驰道。思想文

3、化上:统一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实行愚民政策。作用与认识: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巩固发展国家的统一,以及形成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3)西汉巩固 内容: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和“符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实行察举制;实行编户制度。 作用与认识: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加强,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4)隋唐完善内容: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

4、相权,加强皇权;创立和完善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调整和健全了府兵制。 特点:分散相权、控制用人权作用与认识: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有合作,相互牵制监督,从而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科举制是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扩大了官吏来源,提高了官吏的文化素质,也加强了中央集权。(4)北宋加强 内容:集中军权,设三衙统领禁军并与枢密院互相牵制;立更戍法。集中行政权。中央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分割宰相的政、军、财权;派文官到各地作知州,设通判与其互相牵制。集中财权,在各

5、路设转运使官理地方财政。集中司法权,中央派文官任地方司法官。发展科举制。特点:强干弱枝,分化事权(从集中军权入手,极大削弱地方势力)。作用与认识:北宋采取强干弱枝的办法,加强了中央集权,对于防止地方割据起了一定作用,但也带来了严重的恶果:政府机构重叠,财政开支过大,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地方财政困难,这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5)元朝新发展内容:健全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特点:地方行政体系有了重大发展;建立了中央政府直接对边疆地区管理的制度(中央设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作用与认识:

6、元政府的措施,是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成功尝试,同时又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行省制度是古代郡县制的发展,对后世影响极大,直至今日。(6)明清强化内容:明初: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改土归流”;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分离统兵权与调兵权;颁大明律;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实行特务统治;实行八股取士。清朝:沿用明朝官制,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改土归流”。 特点:废除相权,特务统治,文化专制。作用与认识:明清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表明封建制度衰落。八股取士,使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科举制至此已失去积极作用。文字狱造成社会恐怖,从而禁锢了思想,摧残了人才,严重阻碍社会的发

7、展和进步。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两大基本矛盾及其解决 (1)皇权和相权的矛盾: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同为宰相,相互监视的监督。北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分割宰相的政、军、财权。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 (2)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秦朝推行郡县制,郡守县令直接由皇帝任免;西汉实行刺史制度,监察地方。北宋军事上强干弱枝,行政上派文官作知州,与通判互相牵制。 财政上在设转运使官理地方财政;司法上,中央派文官任地方司法官。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明朝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清朝加强对地方的管辖。6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不同时期起着不同的作用,具体说,在

8、明清以前,基本上适应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起进步作用;在明清以后主要起消极甚至是反动的作用。进步作用: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防止分裂割据,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内政局的稳定,为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有利于政府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文化建设;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消极作用:经济上,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

9、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和文化的进步。7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皇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被废除;中央集权日益加强。(二)中国近代政体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1君主立宪制19世纪60年代以后,在一些知识分子中间产生了早期的维新思想,他们在政治上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但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19世纪90年代末,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变法运动,要求变封建君主专制为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但最终未能实现。2民主共和制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结束了在中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10、中华民国,成立了南京临时政府(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是中国近代共和政体确立的标志)。辛亥革命是中国资产阶级推翻帝制,创建共和国的第一个成功行动,临时政府实行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制的确立。但共和制有名无实。(三)中国现代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49年至1954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行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是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1689年议会通过的权利法案为限制王权提供

11、了法律保障,君主立宪制在英国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 内阁制、政党制等现代政治制度也逐渐形成和发展。 (2)美国共和政体的确立:美国独立战争中发布的独立宣言体现了天赋人权的基本精神;1787年宪法,根据三权分立学说确立了美国的国家制度并确立了美国的联邦体制。 (3)法国共和政体确立的艰难历程: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颁布了人权宣言,揭示了自由平等的原则,制定了1791年宪法,规定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吉伦特派当权时期,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804年拿破仑建立了第一帝国,到1815年波旁王朝复辟。1848年二月革命又建立了第二共和国。直到19世纪后期,由于工业革命的完成,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才最终确立了

12、资产阶级共和政体。 (4)其他国家:俄国:1861年改革后仍是沙皇专制君主政体。意大利:1861年意大利王国成立后,实行君主立宪制。日本:天皇制,即君主专制;1889颁布宪法后变为君主立宪制。德国:1871年完成统一后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德国、日本、意大利曾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度建立法西斯统治。 二、中国古代的官制、选官制度和兵制1中央官制 (1)三公九卿制:秦朝设立,三公即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公以下设诸卿,分掌政务。(2)三省六部制:创立于隋文帝,完善于唐朝,历代沿袭。唐朝对三省六部制的完善主要体现在唐太宗进一步明确三省的职权,分割宰相的权力。2地方官制(1)分封制: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

13、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争霸战争的进行,分封制逐渐崩溃。西汉初期曾部分使用分封制,但很快形成王国问题,其消极作用远大于积极作用。 明朝初期,明太祖曾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但藩王势力日益膨胀,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2)郡县制:商鞅变法,在地方废除分封制,设立县制。秦朝推行郡县制,县以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组织。郡县制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对后世影响深远。(3)郡县制与封国制并行。汉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同时又兼有封国制。封国分为王国和侯国两级。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实际上与割据无异,形成了王国问题。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了王国问题。侯国相当于县,不受所在郡监督,直属朝廷。(4)

14、行省制。元朝在地方设行省制,行省是中央的最高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其行政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行省制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俞益明显。3选官制度(1)世袭制:奴隶社会实行。(2)军功授爵制:战国秦国商鞅变法时实行,依据战功授予相应的爵位,打击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培养了大批军功地主,壮大了统治阶级。(3)皇帝任免制:秦朝中央官吏及郡守县令直接由皇帝任免。(4)察举制。察举制是两汉推选、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西汉创立,包括察举和皇帝征召等内容。西汉和东汉初选举的依据是人才的才能和品德,东汉后期却变为门第族望,察举制被官僚家族支配。(5)九品中

15、正制。魏晋南北朝实行的选官制度。九品,即把人才分为九个等级,作为政府选用人才的依据,中正,有名望的推官,人才的等级由他们评定。(6)科举制:科举制是利用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创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发展改革于北宋,僵化于明清,改造于戊戌变法,结束于1905年。科举制产生的根本目的、演变过程及评价目的:其根本目的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演变过程: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太宗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考试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开元年间,由高官主持考试,以后成为定制;北宋时科举制发展,主要表现在:严格考试程序,考试分三级进行,殿试成为定制;减少科目,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完善方法,实行糊名法;增加录取名额。王安石变法废除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太学成绩优秀者可以直接为官。明清时,演变为八股取士,考试内容限于四书五经,形式上严格分为八个部分。1898年戊戌变法时,废除八股取士,改试策论,设经济特科。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评价:科举制度作为一种以考试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在明清之前,积极作用占主导地位,明清时期,消极作用占主导地位。积极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