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宋明理学1.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62854481 上传时间:2023-03-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3课 宋明理学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3课 宋明理学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课 宋明理学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第3课 宋明理学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第3课 宋明理学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3课 宋明理学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课 宋明理学1.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导课:设计问题:利用三人辩经论道的图片引出“三教合一”的思想发展趋势,然后设计问题:在西游记的故事中,如何体现了当时三教合一的趋势?“三教合一”是宋明理学出现的思想背景之一,由此引出本课内容。一:理学的概念理学是宋代形成的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二、理学的背景问题探究一:根据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明理学出现的背景。(提示:从政治、思想、个人三方面总结。)材料一: 古代中国所有的王朝,都是曾经借助一系列的仪式来确立自身的合法性,这叫“奉天承运”。宋初,在经历五代纷乱,权威失控,又看到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斧声烛影,人们又如何确信这是一个拥

2、有合理性合法的政府呢?所以不仅要采用一系列的礼仪,更需要一系列的思想文化策略。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政治:宋朝统治者加强统治的需要。材料二:1、西汉末年,佛教通过丝绸之路由中亚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派使臣到西域求佛法,请来两位高僧,还用白马驮来佛经。为他们修建了白马寺,要两位高僧在洛阳传教。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历代皇帝也有不少大兴佛教的。如南朝梁武帝三次出家,杨坚、武则天都曾兴佛。 2、佛教在传播过程中提出了一些切近人们对自身、对现世的思考和关怀的理念。如宣扬“天堂地狱”、“因果报应”、“六道轮回”的观念,号召人们忍受苦难,到来时寻求幸福。思想:佛教盛行用诗句来说明佛教盛行的状况:江南春绝句 杜牧

3、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材料三:1、东汉末年民间流行的神仙方术与道家学说相结合,形成了道教。魏晋南北朝时,道教成为为统治者服务的宗教。唐朝皇帝奉老子为祖先,道教地位很高。2、中国古代追求长生不老、隐逸无为的道家思想,为许多在世俗权力角逐中失意的士大夫和逃避战火的普通民众所信奉。思想:道教得到发展材料四:1、自“罢、独”后,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儒生们专注于考据与训诂。同时,将现实一切政治的、人生的现象归结为天意。另外,儒家思想着重于人的道德实践,缺少应有的抽象哲学理论。 2、伴随社会动荡不安,王朝更迭,“君臣等级观念”受到质疑。而儒家不但不能解释,反而赤裸

4、裸的恐吓人们。思想:儒学自身的僵化,存在弊端。总结:二、宋明理学出现的背景:政治: 统治者加强统治的需要思想:1、佛教的盛行,道教的发展,对儒学造成的冲击。2、儒教自身的僵化,存在弊端。个人:儒学者个人的努力和探索三、理学的基本流派程朱理学:问题探究二:根据下列材料并结合教材内容,概括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材料1: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己何与焉?所谓万物一体者,皆有此理。只为从那里来。 河南程氏遗书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朱子文集观点: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材料2: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二程遗书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

5、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子语类 “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礼记大学观点:格物致知格物,接触事物;致知,获得智慧和感悟;探索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理的体验,最终领悟天理。材料3:人伦者,天理也。 河南程氏外书卷七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四书章句集注观点:天理就是人伦道德,就是儒家的道德规范。材料4:人之所以为人者,以有天理也。天理之不存,则与禽兽何异矣。甚矣,欲之害人也。人之为不善,欲诱之也。诱之而弗知,则至于天理灭而不知反。 二程集“天理人欲,不容并立” 朱文公文集“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

6、则天理灭”。 朱子语类观点:存天理,灭人欲总结: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1、“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2、格物致知3、存天理,灭人欲地位: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学术流传至日本、朝鲜等地,影响深远。心学:陆九渊的主要观点:1、世界观: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即理的观点。2、方法论:反省内心。问题探究三:根据下列材料并结合教材内容,概括王阳明心学的主要观点: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 答顾东桥书世界观: 心外无物,心即是理。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 -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方法论:致良知。良知的特征:第一:先天的,永远存在。第二

7、:良知永远清醒。第三:良知永远知道是非、善恶。致良知:王阳明说:我们的良知就好比是一面镜子,这面镜子它原本是光明的,但是长期不用它,就会变得锈迹斑斑,就不能照了。但是没有关系,我们磨,我们把这个镜子上面的锈给它磨掉,它就仍然可以照。“致良知”就像磨镜子一样,把遮蔽在我们良知上的各种私欲去除掉,那么我们的良知就显现 出来了。如恶恶臭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一个心去恶。 传习录上观点:知行合一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1、心即理也,心外无物。2、发明本心,致良知3、知行合一探究四:搜集“阳明格竹”和“龙场悟道”的故事,体会王阳明心学体系构建的艰辛历程。体会:天将降大任

8、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困乏起身,行佛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四、理学的评价积极: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强调责任使命,凸显人性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有着积极影响。消极:三纲五常维护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本性的发展。小结:(表格,见PPT)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比较:课后练习:诗歌创作往往受到时代思想的影响。“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说理诗最有可能受哪种思想影响?() A孔孟思想B黄老学说C两汉经学D宋明理学知识拓展与感悟:后人的评价:朱熹: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

9、于先生。王阳明:日本人眼中的王阳明: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在日俄战争中以弱胜强,被称为日本的“一代战神” 。一生伏首拜阳明余秋雨(王阳明的同乡)的评价:中国历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但在两方面都臻于极致的却廖若晨星。好像一切都要等到王阳明的出现,才能让奇迹真正产生。摘自山居笔记之乡关何处我眼中的王阳明从小立志成为圣贤的王守仁,追求的圣贤之路并不平坦,当然这在情理之中,众生皆凡人,圣贤是少数。但是在众生之中,他却是将自己的理想追求了19年的真心人。怀着这份执着,王守仁在求“理”的路上,艰难的前行。竹下求“理”,连格七日,终无所获,反而病倒。众生都笑他疯癫,他笑众生看不穿。颠吗?非也。这是因为: 庸者的怪异是吸引别人,而贤者的怪异或许是为了回归本心。 王阳明怪异行为的背后是一颗执着的心和超出常人的毅力。龙场悟道,破茧成蝶。从此,他飞出了朱圣人的精神苑囿,自由的飞翔在属于他自己的精神时空里。他的执着,铸就了历史上那永恒的一瞬,也实现了他成为一代圣人的梦想。拿破仑说:胜利属于最坚忍的人。狄更斯说,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的任何高峰。我倒觉得,圣贤之所以成为圣贤,是因为别人停下脚步时,他仍然在继续前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