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简答论述题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62854307 上传时间:2023-11-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原简答论述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马原简答论述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马原简答论述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马原简答论述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马原简答论述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原简答论述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原简答论述题(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1.简述列宁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P30-3120 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 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 影、反映。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 清了界限;指出了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同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

2、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2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P56-57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3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P38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P43-44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趋势和性质。 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同一性是

3、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2)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3)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事物之所以能够转化,是由于事物内 部矛盾双方具有相互贯通的关系。事物发展的方向、趋势不是随意的,而是有规律 地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 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2)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矛盾的 相互排斥、否定

4、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 展为新事物。4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P43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 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 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1.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 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 第

5、二,它是事物发展的内容之一, 它使矛盾的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从而得到 发展 ;第三,它规定事物转化的可能性和发展的基本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斗争性推动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 第二, 在事物质变过程中,矛盾斗争性的作用更加明显。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5. 普遍联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P41联系的含义: 事物或现象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种种 关系。联系的特点:(1)联系具有客观性; 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2)联系具有普遍性

6、; 普遍性三层含义: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 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懂得相互 联系中。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3)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性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 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当代中国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正 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坚持统筹兼顾,促经

7、济社会的协调可持 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各个国家、 名族之间的相互联系日趋紧密,这就要求我们树立世界眼光,顺应世界潮流,把握世界发展 进程中诸方面的相互联系,抓住机遇,努力发展自己。6.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P45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1)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2)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3)构成事物的诸矛盾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包含着矛盾的普遍

8、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另一方面 矛盾的特殊性又贯穿于矛盾的普遍性之中,共性统摄着个性。7量变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P45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范围、水平以及 事物所由构成的成分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度是保持事物特定质的稳定性的数量 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是事物质和量的统一。量变:事物数量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质的相对稳定前提下的不显著变化。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 质变就不

9、会发生。(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 质变。(3)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 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哪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 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质量互变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 跃性的统一。8. 辩证的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及其方法论意义。 46 否定因素是促成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

10、联系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 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 系起来的。(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 留其积极因素。事物发展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显示了事物自我发展的辩证性质,是真正 的、自然的、历史的和辩证的否定,是在更高阶段上重新达到原来的出发点的否定。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1)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2)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具体道

11、路是曲折的和迂回的。坚持辩证的否定观:(1)对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2)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正确对待前进与曲折。(3)要具体分析事物的发展过程,合理地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9. 规律及其特点。 P54 规律是事物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特点:(1)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任何规律都是事物的内在根据和本质联系。(2)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任何规律都是事物必定如此、确定不移的趋势。(3)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任何规律都是同类现象背后的共性,是丰富多彩的现象背后 的稳定联系。(4)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10自然规律与社

12、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P55规律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自然规律是 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 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联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区别: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的目 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在社会规律中既存在着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又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自然规律只 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在 不同的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同

13、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就使认识社会规律比 认识自然规律困难得多。社会矛盾的成熟程度以及人们认识的局限性和阶级的局限性也影响 着人们对社会规律的认识。人们对社会规律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往往要经过反复 实践、反复探索,才能达到正确认识。第二章1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P68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 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 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辩证关

14、系:(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2)感性 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 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该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感性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 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2理论回到实践的条件。P70(1)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2)理论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3)理论回到实践中去,理性

15、认识要为群众所掌握;(4)理论回到实践中去,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3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命题的基本含义与意义。P71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当实践的具体 过程已经向前推移的时候,理论就应当随之而转变 。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符合。实践总是发展的,认 识要同不断发展变化的实践相符合。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 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4如何理解真理的一元性。P72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即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 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虽然由于主体认识角度和立场、观点、 方法等方面的差异,人们关于同一客体的认识结果往往会有所不同,有时甚至截然相反。但 是这并不表明观点不同的每个人都拥有真理。在任何人情况下,对于特定实践活动中的特定 的认识对象来说,只能有一种认识是与特定的认识客体的状态、本质和规律相一致的,这种 认识就是真理。5. 真理的相对性及其启示意义。 P73 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在一定条件下, 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