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的风俗习惯-风俗习惯调查报告.docx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62852282 上传时间:2023-05-1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9.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风俗习惯调查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风俗习惯调查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风俗习惯调查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风俗习惯调查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风俗习惯调查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风俗习惯调查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家族的风俗习惯-风俗习惯调查报告.docx(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土家族的风俗习惯|风俗习惯调查报告 风俗习惯调查报告 青海省乐都县地处祁连山支脉达坂山东南麓和昆仑山系余脉日月山以东,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一带,自古以来便是由内地进入.的咽喉要道;青海重要水系湟水横穿境内,使该县成为青海省重要的农业区;辖区内居住有汉、蒙、藏、土、回等名组。这些均使乐都县成为一个文化底蕴丰厚,地方特色浓郁,对青海各族文化风俗兼收并蓄、兼容并包同时又具有自身独特魅力的大美之地。县政府所在地碾伯镇文物古迹颇多。特被是东关街的西来寺,创建于1606年。寺院规模宏大,占地2100多平方米,山门、金刚殿、关圣殿、正中大殿、.殿等,都无不雄伟壮丽。 乐都以田园景色而久已闻名。清代文人写下

2、了大量描写郊野风景的佳作。所谓东溪春色是碾伯镇八景之一,府志称春时小桥流水,花发鸟鸣,亦可游赏。由于乐都比西宁海拔低,温度高,山乡风光幽美。也许正由于山乡气候好风景秀,所以穆天子传上叫做温谷乐都的吧。 乐都温润的气候也相宜于水果生长。每当秋季,碾伯镇上水果丰富,价格廉价,质量上乘。其中乐都的沙果子是早已远近著名的,外地人甚至以沙果子代指乐都人。乐都沙果子是梨的一种,色艳多汁,香酥脆甜,是青海的名特产之一。还有一种软儿梨也很出名,其吃法很特殊。一般是放置到严冬,待冻成冰梨,吃时放在凉水中融解,食之酸甜可口。假如自然解冻,果皮呈黑色,拿起一吸,便可尽食其肉,香甜如蜜,所以叫做糖包。 彩陶文化是青海

3、原始文化的代表之一,而以乐都柳湾出土的彩陶数量居多。 柳湾在乐都县东高庙镇。镇东两公里处有一个村庄,就是柳湾村。十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悄悄无闻的村子,村北那东西走向的旱台,也从来没有外地人光顾过。1974年春,考古工在这里发觉了一个埋藏在地下几千年前的世界。于是,青海省文物考古队和中国.科学院考古讨论所青海队的工,在这里扎下根来发掘。他们勤奋工作了6年,1980年宣告发掘结束。他们在这里清理了1700余座原始墓,出土了35,000多件文物,而彩陶多达15000件。一个彩陶世界清理出来了,考古工将它命名为柳湾原始.氏族公共墓地,后来又创办了柳湾彩陶讨论中心。厚厚的两大本青海柳湾在全国发行。柳湾从

4、今出名,为国内外文化、学术界所关注,游人也从今摩肩接踵,前来欣赏。 柳湾墓地是新石器时期的。从考古文化分期讲,出土的文物有马家窑文化的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也有齐家文化的类型,其中以马厂类型的数量多。 彩陶是原始先民们的生活用具。先民们不仅讲究有用,而且讲究美观。在陶器上绘有大量精致而神奇的花纹图案,底色与花纹颜色搭配得当,相得益彰。彩陶上还有大量类似十、工、之类的符号,有人认为是最早的文字,也有人认为是数学代码,还有人说是氏族的徽号。 彩陶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件阴阳合体壶。陶壶颈腹部塑有一个全裸的人像,下边又以夸张的手法突出了性器官。可是性器官是两性的,既有男阳又有女阴,很难说人像是男还是女。

5、搞原始文化的学者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爱好。其实,这件彩陶的价值唯恐在于反映了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环节,即由女性崇拜走向男性崇拜的过渡阶段男女性同时崇拜。 在柳湾墓地四周还出土了一件彩陶靴。质地为夹砂红陶,表面为紫红色,并绘有条纹、回纹、三角纹等黑彩,线条流畅,纹路清楚,造型与现代长统靴相像。这种陶靴在中国还是首次出土,距今已有3000多年。它形象地说明白早在青铜器时代,青海高原上的先民们已经会制作和穿用长统靴子了。 柳湾彩陶中精品众多,每一件都会使人发觉一个新的问题,让人看到原始文化的一个方面。假如要想感受一下原始文化,莫过于亲自到柳湾彩陶世界里漫游一番。 青海有句谚语:去了瞿昙寺,北京再别去。意

6、思是看一看瞿昙寺的建筑,就可以想象出北京紫禁城的样式。这自然有些夸张,但瞿昙寺的殿堂建筑的确有点像故宫,据说当时就是仿照故宫修建的,所以又有小故宫之称。尤其可喜的是,青海的古老建筑群在历代劫火中屡遭焚毁,能完整地保留下来的极少,而瞿昙寺是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群。 瞿昙寺在乐都县城南17公里的瞿昙乡。乡以寺名,足见寺院之影响。 寺的四周群山围绕,近处林木葱郁,郁郁苍苍,流水潺潺,鸟语花香;远处乐都南山终年积雪,寒光逼日,皎洁凌空似玉山,影射长天迷素鹤,光浮浅水失群鹇便是真实的写照。在雪岭翠山的映照下,瞿昙寺更加幽静壮美,古香古色。从山门而入,迎面就是高大的金刚殿,穿过金刚殿,即是瞿昙寺殿和宝光殿

7、;左右两边殿堂众多。依次而进,后边是最雄伟的隆国殿。从高处看,主要的大殿与山门对齐,建在一条线上。 隆国殿是寺院的主体建筑之一,建于1427年 (明宣德二年)。大殿面积为912平方米,高筑坡台之上,飞檐翘角,画粱雕栋,高大宏伟,富丽堂皇。殿内还有一座高达3米的泉神堂,堂中有一眼泉水,人称瞿昙池,据说是神泉,饮之聪慧倍加。大殿两边廊房相连,浑然一体,人们称之为七十二间走水厅。在两廊墙壁上佛画如长卷,粗粗看一遍也得半个小时。 二、乐都县春节风俗介绍 湟水千年流,唯富南凉都(乐都县在十六国时为南凉国都城),富裕的物产蕴育了发达的乡土文化。同时,来自互助的青稞酒文化、源于牧区的藏文化、扎根于本地世居汉

8、族群众并汲取了甘肃、陕西风格的青海东部文化及祖国民间艺术中的一支奇葩河湟花儿,共同蕴育出了乐都县独具特色的春节风俗。 进入腊月,各家各户便开头忙于为过年做预备,处处都充满着节日将至的喜庆气氛。 在县城地区,人们早早便忙着大扫除,采办年货,预备过节食品了。年货主要是各类食品、烟酒、蔬菜和肉类及走亲戚时的礼品。过去的礼品主要为茯茶、酒等,农家则或捎些自家炸的油饼,或带点自家田地里产的东西。现在市面上各种礼盒为拜年礼物供应了更多的选择。过节食品主要是炸油饼、炸麻花、馓子等面食及炸丸子、卤肉等肉类。馓子是青海特有的一种油炸面食,形如一盘线,粗细犹如筷子。卤肉种类许多,猪肉、猪蹄、牛肉、鸡等均可卤制作为

9、过年食品。 而在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着一头年猪,用一年的时间细心饲养,为过春节做预备。进入腊月,家里的男人们便会选定一个好日子,起柴架锅杀猪,程序极为洁净利落;而主妇们则将猪肉认真清洗,然后将一部分肉以卤、炒等方式制成各种美味,邀请左邻右舍来自家做客。这也同时增进了邻里之间的感情,成为一个固定的习俗。 品尝着鲜美的肉食,佐以青海特有的青稞酒,真是 朋酒思乡,曰杀牛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到了除夕这一天,家家户户一早便劳碌起来,贴对联,进行年前最终一次清扫,到了下午,便开头预备年夜饭,饺子是永久的经典。和面,剁陷,包饺子,油泼辣子,炝蒜泥,一切都预备停当。而在年夜饭之前,还有一项重

10、要的活动祭祀祖先。 传统信仰信任,人死了仍会在阴间活着,因此,这里的祭祀活动便带上了一层浓浓的迷信颜色,祭祀时,携带各类食品、纸钱等物品到祖先坟前焚烧,俗称烧纸,人们认为通过这种方式祖先便能吃到子孙孝敬的食物,收到能在阴间通用的纸钱。最终再浇上奠茶和酒。在县城里的居民因老家较远而选择到路边或郊外的田地进行祭祀。乐都县属城乡结合地区,始终保留着传统的丧葬祭祀方式。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发觉路边被焚烧过后留下的痕迹破坏了环境青海,同时,这种方式也存在着肯定隐患。然而几百年传下来的风俗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更改的,因此笔者盼望这种传统的祭祀方式能慢慢朝着文明、环绕的方向进展,同时呼吁政府主管部门加强引导和对火

11、灾隐患的防预。祭完祖先,一家人便齐聚桌前,热腾腾的饺子端上来,还有卤肉、排骨、猪蹄、肘子等佳肴,电视里的春节联欢晚会正在精彩上演,团聚饭便开头了!真是一派和乐融融的盛世图景! 窗外的鞭炮声已是此起彼伏,由于是小城便没有了禁放、限放等约束,孩子们提着灯笼,在大人的看护下尽情燃放烟花。整个除夕的夜晚,全城成了一个烟火的世界。 有的家庭还有守岁的习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谈天、喝酒,等待着新年的钟声敲响。老人们说除夕晚上守岁到天亮可以更长寿。 初一早晨,晚辈们要给长辈们拜年,乐都的礼节,拜年要磕头,假如头磕得响则叫响头,是礼仪中最重的一种,孩子们还可得到长辈们给的压岁钱。一般说来,大年初一人们是不会去

12、走亲访友的,由于了除夕夜守岁彻夜未眠后,人们需要好好地休息一下,慢慢地这也成为了一种习俗,现在不管是守岁还是不守岁的人家,基本上大年初一是不会去亲友家拜年的。 大年初二是在自己家族中互访的日子,堂叔伯兄弟间你来我往,是增进族中感情的方式之一。大年初三则是出嫁女儿回娘家、女婿探望老丈人的日子。初四起人们便开头到一家家亲戚家去拜年。 到了亲戚家,若家中有长辈,则以磕头礼仪拜年问候。仆人会邀请客人入坐,敬上糖果烟酒等,然后将细心预备的一盘盘菜肴端上桌,盛情款待客人。这里还需提及青海的酒文化。青海酒类以青稞酒著称于世。豪爽的青海人也将青稞酒文化发扬得内蕴丰富,情感质朴。一瓶酒,一个酒碟,两个或四个酒盅

13、,猜拳喝令,推杯换盏之间,青海人的豪情立现。然而酒桌礼节的真正体现还是在敬酒上,一般来说都是晚辈向长辈、年龄小的向年龄大的敬酒,并且是年龄最高者为八盅,意在八福长寿,小辈敬叔伯辈则为六盅或四盅,意在六六大顺或四季发财,同辈间兄长为四盅,敬酒时要相应地送上自己对长者的祝福。而被敬者有时也会礼节性地推娩,这时就需要敬酒者充分运用自己的才智,如何才能劝说他将酒喝下去,吉利话、祝愿、善意的恭维,最终被敬者不得不服从地将酒喝下,并且心悦诚服,满心高兴。而仆人给客人敬酒时,客人喝得越多,仆人越兴奋,假如客人坚决不喝的话,仆人会认为是自己款待不周,当然客人身体缘由等则另当别论。敬完酒,主客之间便开头划拳,赢

14、者兴高采烈,输者也心悦诚服,杯酒下肚,心里立刻温和起来。正是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从正月初七开头,社火就闹开了。社火的名目许多,什么耍龙、狮子、花鼓、太平鼓、八大光棍、拉花姐、高跷、罗汉、秧歌、高台。打外场的还报儿、官老爷、大哑巴、卖膏药、胖婆、傻公子等。每一位身子都尽情表演,城乡覆盖在欢快之中。 据文字记载,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为传奇中之火神。火,是人们煮食和取暖之源。远古人类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神物加以崇拜,并形成祭祀社与火的风俗。如今,随着消遣成分的增加,社火成为规模盛大、内容丰富的民间消遣活动。 青海汉族大都是历代从内地迁徙而来的,也把内地传统的社火带到了青海,同时

15、又吸取了兄弟民族特殊是藏族舞剧的传统,于是出现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社火节目。春天,是中国人的狂欢节,而正月社火,则把每年的迎春活动推向.。 至于社火来历,还有一种说话。据说明代洪武年间,诸氏巷人耍社火,一个男人扮演女人,露出袍下大脚。有人向马娘娘进馋言,说露出大脚是污辱马娘娘,困为马娘娘是出名的大脚,最忌讳别人挖苦她是大脚女人。朱元璋发怒,下令将诸氏人发配到青海,诸氏巷人就一路把社火耍到青海。 现在,河湟地区社火在融入了花儿文化后呈现出别具特色的艺术美。花儿又名少年,是产生并流行于甘、宁、青、新等地区的一种山歌,唱词浩繁,文学艺术价值较高,被人们称为西北之魂。在花儿与少年、亲家母等调令的旋律中,身着各种社火服饰的男女老少载歌载舞,共同赞美.主义祖国和越来越好的生活。 不管民间传奇怎么说,高原人通过社火表演来表达自已的欢乐和心愿。 正月十五,便是元宵节了,人们白天一般去街上观看县政府组织的全县社火调演,有县城四周的也有四周乡镇的社火队,很是喧闹。 到了晚上,人们就出去看一年一次的焰火。而在这绚烂的焰火的余烟,便也做了春节的尾声。正月十五一过,春节就算结束了,人们又投入到新的一年的生活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租房合同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