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导学案答案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62851309 上传时间:2023-11-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国论导学案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六国论导学案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六国论导学案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六国论导学案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六国论导学案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国论导学案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国论导学案答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YOUR LOGO原 创 文 档 请 勿 盗 版六国论导学案(答案)二、夯实基础1. 请给以下加点字词注音;弊在赂秦( l )六国互丧(sng)率赂秦耶( shui )思厥先祖父( ju )暴霜露( p)奉之弥繁( m)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y)燕赵之君( yn)洎牧以谗诛( j )邯郸为郡( hn d n)革灭殆尽( di )秦人食之不得下咽(yn)为(wi )国者无使为(wi )积威之所劫哉2. 请在以下句子中找到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意义;( 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当通“倘”,如果) 3请注明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意义;( 1

2、)理固宜然(名词作状语,在道理上)( 2)李牧连却之(使动用法,使退却)( 3)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名词作状语,一天一天地、一月一月地)( 4)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形容词作动词,坚持到底)4. 请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具体意义以及在现代汉语中的常用意义;( 1)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 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那实际情况;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含转折;)( 3)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这样以后;今义:接着)( 4)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 5)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力量;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

3、题的能力)( 6)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古义:不去;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不中用,不好等)( 7)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终于到了某种结局;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8)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旧事,以往的事情,先例,前例;今义: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过程的描述,情调情节的生动性、连贯性;)5. 请解释以下多义词在句中的意义和词性;( 1)或或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相当于“有人”,不定代词)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或许,副词)( 2)得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得到,动词)此言得之(适宜,得当,形容词)( 3)势其势弱于秦(势力,名词)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形势,名词)( 4)以不赂者

4、以赂者丧(因为,介词)秦以攻取之外(用,介词)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从而,结果连词)- 1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来,目的连词)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以至于,结果连词)以地事秦(拿,介词)洎牧以谗诛(因为,介词)至丹以荆卿为计(用,介词)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用,介词)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凭借,介词)6. 请判断并说明以下特殊句式的类型;( 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判断句,用“也”表判断)( 2)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省略句,“举”后省略宾语“之”,指代“土地”)( 3)赵尝五战于秦(状语后置句,“于秦”意为“和秦国” ,为后置状语,应调至“五战”前)( 4)

5、洎牧以谗诛(被动句, “诛”在意思上表被动,被诛杀)( 5)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被动句,用“为所”表被动)( 6)其势弱于秦(状语后置句,“于秦”意为“比秦” ,为后置状语,应该调到“弱”之前)( 7)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定语后置句,“大”为后置定语,应该调到“天下” 之前)7. 请翻译以下句子;(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既然这样, 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 秦

6、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 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有这样的有利势力,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威胁迫啊!( 5)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假如凭借这么大的天下,跟在六国后面并跟从六国灭亡的旧例,这样又处在六国下面了! 三、整体把握整体感知文章,筛选关键语句,填补以下结构提纲:第 段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分论点 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分论点 2: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第段承接第 1 分论点,论述 韩、魏、楚 三国破灭的原

7、因第段承接第 2 分论点,论述 齐、燕、赵 三国灭亡的缘由第段提出办法: 以赂秦之地,封臣礼才,并力西向,抗秦有望总结教训: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第段得出结论: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合作探究】阅读课文,完成表格第一总论点:弊在赂秦分论点 1:赂秦而力亏分论点 2:不赂者以赂者丧段分析韩、魏、楚三国的破灭,用什么论证方法强调赂秦的危害运用三组对比论证,论述韩、魏、楚灭亡不在战争,而在赂秦;其一、秦与三国得失土地数量的对比第分论二点 1:段其二、诸侯祖先得地之难与子孙弃地之易的对比其三、诸侯之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的对比结论: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引用史记 ?魏世家

8、和战国策 ?魏策中的语句“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作归纳,运用引证法揭示了以地事秦的危害和必然后果,以增强说服力;第三分论点 2:段第分析齐、燕、赵三国的灭亡,有何特殊国情和共性原因齐国因结交秦国,不助五国,最终势单力薄而亡;燕国因荆轲刺秦,计策失误,招致祸患而亡;赵国因李牧被诛,邯郸被吞,用武不终而亡;共性:三个国家虽然都没有以地赂秦,但都处于秦国极其强大而自身非常孤危的境地,“战败而亡,诚不得已”,令人惋惜;尾句从反面假设,推测六国“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韩、魏、楚三国爱惜土地,不赂秦国;齐、燕、赵三国不出错漏,策略得当,六国未必灭亡;反复强调“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9、不要“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借古讽今),四、以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来警告宋朝统治者,不要用贿赂的方法对待辽国和西夏,要用武五段:力抵抗到底,以免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巩固提高】试拿苏辙的同题文章与本文作比较,说说苏氏父子在六国问题上的见解有何异同;共同点:两人都很重视韩魏两国在七国纷争中的地位;苏辙明确地提出,“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因此, 六国的正确策略应当是“厚韩亲魏以摈秦”;苏洵说的“弊在赂秦”也主要是就韩魏说的(这二国以地事秦最为突出),韩魏之所以“赂秦”,是因为与秦接壤,“为积威之所劫”;如果像苏辙所说,另外四国能够“厚韩亲魏”,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可见父子二人的论述重点是接近的;不同点 :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地赂秦;苏辙则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六国没有远略,背盟败约,自相残杀这是原因分析的不同;苏洵是借古讽今,不是单纯论史,所以结尾谈到现实问题;苏辙是就史论史,结尾只表示了悲痛的感情这是写作意图的不同;苏洵以“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议论的出发点(置于最后) ,苏辙以“不知天下之势”为议论的出发点(置于最前)这是布局上的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