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62850106 上传时间:2024-01-2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0.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理解词人报国无 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 趣,提高文学修养。【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词韵味,品味诗词语言。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悲苦心情。 【教学难点】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教学方法】倾情诵读,整体感知,析句品词,体会情感,品味语言的方法。【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学生预习,了解作者相关知识,熟读本词,查找典

2、故资料。【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导引: 历史上曾有这样一位青年,他既不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张子房,也不是“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关云长,更不是“壮志饥餐胡虏肉 , 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岳鹏举,但这个人却能够率领区区 50 几个士兵长驱直入拥有 5 万多精兵的敌营,活捉了杀死自己首领的叛徒,然后风驰电掣扬长而去。此人英武过人,智略同样超群,当时就有人称他为“隆中诸葛” 。他所创的飞虎军,虽为地方武装,但可以“雄镇一方” , “谈笑间”能让敌人“樯橹灰飞烟灭” 。本来他可以成为勇冠三军、威震四方、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一代名将,无奈一生备受排挤、屡遭贬谪, 有

3、心杀贼, 却无路请缨。 不过, 正所谓 “有心栽花花不开, 无意插柳柳成阴” ,壮志难酬的他在慷慨悲歌中竟然成了南宋词坛上最耀眼的一颗明星。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他就是被人称作“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板书)的豪放派代表词人辛弃疾。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一首词一一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二、学生朗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下面请同学们大声的朗读一遍课文,要求读文章时应注意一下生字词的读音,句子的停顿、语气和情感。三、知人论世导引:可能读的时候少了那么一点问道,就是情感不够:为更好地理解这首千古绝唱,先了解一下作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在作于淳熙元年( 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

4、参议官时。这时,距离他二十三岁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这期间,他上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和宰相虞允文的九议都未受到采纳。同时,由于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所以,辛弃疾南渡归宋的十余年,一直未受到朝廷重用。在这种境遇下,辛弃疾心中的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 悲愤 就可想而知了。当他为了销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面对着大好江山词人的无限感慨就涌上心头。 那我们知道了这样的写作背景以后我们再读文章时就应该注意情感的表达,应该是一种悲愤情感。那么我们带着这样的感觉再

5、读一遍师:很有气势,把词人的那种悲愤之情给传达出来了。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正确的理解的基础上的。下面就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在读的过程中注意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无人会,登临意登临所见所感(写景抒情)登临所想(历史人物)用典抒情四、鉴赏审美(一)分析词的上片导引: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上片中词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借景抒情)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长天、秋水、远山、落日、断鸿)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 (学生讨论完成)明确: ( 1 )词的上片以写景开端,清

6、秋时节,“楚天千里清秋” 一句,点出登临的地点、环境、季节。楚天:下面有注释,代指南方的天空。紧扣登临的地点。 “楚天千里清秋” ,境界壮阔。“水随天去秋无际” ,江水悠悠之景。开头两句是实写眼前之景,却蕴蓄着深厚的情。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都知道, “秋”这个意象带有悲的气氛。这一开头就用了两个秋字。并用“秋无际”来加深“千里清秋”之意,使境界和感情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营造了一种“雄浑而不失清丽”的意境。“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 岑,小而高的山。遥岑:远山。 “遥岑远目”这里的目: ,作动诃, 看的意思。词人看到了什么呢?“玉簪螺髻” 。玉簪:玉做的簪子,是古代妇女绾束头发用的器物

7、,状如没有把柄的剑,这儿比喻山峰尖峭。螺髻,古代妇女梳理的一种发型,将头发盘旋成田螺形状。这儿是用来比喻圆形的山岳姿态优美。以玉簪螺髻来比喻远山,既符合远望的特点,也描写出远山的秀丽。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这三句词,按照今日的语言习惯来说,应是, “远目遥岑,玉簪螺髻,献愁供恨。 ”这里用的是倒装。在赏心亭上纵目眺望,远处错落有致的峰峦,形态优美,像妇女头上螺旋式的发髻和尖细状的玉簪一样。但这美景只是给词人带来了愁和恨。其实是人心中有仇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是在献愁供恨。词人不说自己的心情不好,而说山的峰峦为自己“献愁供恨” ,仿佛峰峦本身就是愁和恨的化身。这里用的是什么手法啊

8、? (学生齐答:移情) 对,这一句用的是移情的手法。把自己的感情移到了本身不具有感情的远山上,使客观景物带上了主观感情色彩,在写景之中,便显示出自己的悲苦心情。小结:以上几句,从“楚天”写到“遥岑” ,由大入小,由远而近。千里楚天之下,随天而去的秋水之上,是玉簪螺髻似的峰峦,而峰峦为词人“献愁供恨” ,所以下面笔锋便转向词人自己,由景及人,由物及我。“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三句,是写作者当时的处境。楼,即赏心亭。“落日楼头”是说夕阳斜照在赏心亭上。 “断鸿” ,失群的孤雁,这里既借雁之哀鸣以渲染环境的凄凉哀怨,也是象征自己飘离失所的身世和孤独寂寞的处境。 “游子” ,离家远游的人,是

9、词人自称。作者在“游子”之前,特别冠上“江南”二字,正是要表达自己孤独无依的处境。从字上面看,这几句是说自己这个从北方来到江南的游子,黄昏时候站在赏心亭上,看到夕阳下落,听到断鸿鸣叫,不禁感到孤独寂寞,内心十分伤感。实际上这几句包含有更深一层的意思。 同学们觉得它会包含什么意思?如果你对这几句有自己的理解不妨大胆的讲出来,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好,同学你来讲一下。 是表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哀。 “落日” ,点明时间是黄昏,一天将尽, “断鸿” ,点明季节是秋天,一年将尽。两者都写出时不我待,光阴虚度,未能利用少壮年华而大有作为。同时,词人又以落日隐喻国家形势,半壁江山岌岌可危,又以断鸿暗示自己如失

10、群的孤雁,立志报国而无所依归。这句本是描写景物,但作者也将“落日”二字暗喻南宋朝廷如日落西山,国势危殆,犹如摇摇欲坠的落日,因而触景生情,黯然种伤神,为国势担忧。这三句是本词的第二个层次,前两句烘托后一句:以突出作者“举世独立”的处境。这种被压抑的爱国热情和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哀,是没有人能够理解的,所以接下去就说: “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 吴钩,春秋时吴国出产的一种钩子,用来挂帐子或宝剑的。但旧时的注家认为吴钩是吴国制造的一种弯形宝刀,后来就把吴钩作为宝刀的代名词。我们考试的时候 ,就按书上的来。李贺南园诗中就有“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句子。 “吴钩” ,本应

11、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用武之处,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辛弃疾在写给陈亮的破阵子词中说“醉里挑灯看剑” ,也是这个意思。这里的“把吴钩看了” ,则是从另一角度说自己空有宝刀,却派不上用场,不能为国杀敌立功。作者描绘了两个具体的动作,生动地展现了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 “看了” ,当看过、看完讲,实际上包含着看了又看的意思,这是第一个动作。辛弃疾一遍又一遍地抚看着宝刀,是怜惜“物不尽其用” 。他由物及人,想到自己文韬武略,但无法施展,正如这宝刀被闲置一般。 胸中之苦闷需要发泄, 于是, 他便 “栏杆拍遍” 第二个动作。拍阑

12、干即是借以发泄难以诉说的满腔悲愤。但是,拍遍了阑干,也还是无人理解自己,如同看罢了吴钩依然无济于事一样。不仅拍,而且拍遍,可见胸中悲愤之深切、强烈。然而,可悲的是,昏聩的南宋朝廷无人能够理解作者的这种心情, “无人会,登临意”六字便是辛弃疾为“世无知音”发出的深沉喟叹。小结:词的上片主要是即景抒情,表现爱国忠心无人理解的痛苦,侧重于写景,兼写由景物引起无穷的思绪。但“登临意”的具体内容并没有明说,于是词的下片就扣着“登临意”三字去展开抒情和议论。在上片中,词人以饱含感情色彩的景物和带有强烈激情的动作抒发内心情感,下片词人又是如何抒发感情的?明确:借典故抒情。(一)分析词的下片导引:下片是具体申

13、说“无人会”的“登临意” ,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历史上的哪些人?各有何特征:张翰乐于归隐许汜谋取私利刘备雄才大略桓温叹时光流逝下片十一句,用了三个典故,分四层意思。1、 “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是第一层意思,这两句照应上片的“江南游子”一句,用了西晋张翰思乡的典故。季鹰是张翰的字。 张翰是吴地人, 在洛阳做官, 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的莼菜羹, 鲈鱼 鲙 ,于是辞官归家。辛弃疾用这个典故的是说,家乡的美味让人思念,但现在南北分裂,尽管秋风起了, 自己思乡心切, 却是有家难归。 辛弃疾用此典同张季鹰比较, “季鹰归未?”是用提问语气,既呼应了前面的

14、“游子” ,抒发了深挚的乡思,又呼应了“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表明了对异族入侵的仇恨和复国报仇的愿望,同时也暗中流露出对南宋朝廷不思复国的激愤。 何况在国难当头的时候, 自己的抱负是要为国立功,不要学张翰辞官回乡!2、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是第二层意思,也是用了一个典故。东汉末年,有个人叫许汜,去拜访陈登。陈登胸怀豪气,喜欢交结英雄,而许汜见面时,谈的却都是“求田问舍” (买地买房子) 的琐屑小事。陈登看不起他,晚上睡觉时,自己睡在大床上,叫许汜睡在下床。许汜很不满,后来他把这件事告诉了刘备。刘备听了后说: “当今天下大乱的时候,你应该忧国忧民,以天下大事为己任,而

15、你却求田问舍。要是碰上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上,叫你睡在地下。 ” “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汜设想之辞。这三句字面上的意思是, 自己如果像许汜那样求田问舍,恐怕应该没脸去见刘备那样才气盖世的英雄。辛弃疾用此典是进一步申明自己回家乡,既不是像张季鹰为了吃鲈鱼,也不像许汜是为了求田问舍。3、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意思。“流年” ,即时光流逝; “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据世说新语?言语 ,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 “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我今日内心是怅恨忧惧的。我所忧惧的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层意思。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用典。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