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听窦桂梅老师讲新课》有感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62847945 上传时间:2023-11-1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听窦桂梅老师讲新课》有感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读《听窦桂梅老师讲新课》有感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读《听窦桂梅老师讲新课》有感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读《听窦桂梅老师讲新课》有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听窦桂梅老师讲新课》有感(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读听窦桂梅老师讲新课有感假期里我选择了听窦桂梅老师讲新课一书,我认真拜读了此书,真是受益匪浅,感想颇多。纵观此书,收录了窦老师的讲课实录共12次及专家点评。教学内容分为单篇经典主题教学、群文主题教学、整本书主题教学、主题实践活动四大板块。在整本书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这本书的自序教人语文,莫如以语文教人。窦老师在自序中写到,“未来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取决于今天我们培育怎样的儿童。语文,作为母语学科,决定了语文教师必须有更深的情怀与更大的担当,必须成为永远的思想者与终身的学习者。回望自己30年的教师生涯,尽管成就与遗憾并存,但所幸自己年届天命,仍有研究的热情与成长的动力。我是教语文的,我是教人学语文的

2、,我是以语文教人的。”的确,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用心去聆听孩子的心声,用心去创造孩子发展的广阔空间,用心去施展教学的智慧,在课堂上用宽严相济的爱去尊重、去理解、去激励、去引领、去期待、相信每一朵花都会嫣然绽放,相信每一片叶都会绿意盎然。在这本书所收录的课堂实录中,比较特别的是,它是按照主题教学的四种不同实践样态进行编排的。其中“群文主题教学”中的第一篇游园不值让我印象深刻。窦老师以“不遇中有遇”为主题,按照“与文字相遇、与文学相遇、与文化相遇”的步骤,教授游园不值一诗,让人耳目一新。首先,窦老师根据古诗的特点,充分挖掘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和策略,让学生入境。如:开课伊始,请学生

3、回忆学过的古诗题李凝幽居,说说诗人贾岛静心苦吟?推敲的故事;接着指导学生读了贾岛的另一首诗寻隐者不遇;然后出示了几个含有“不遇”的诗题,引导学生比较发现。这些诗与诗题的出现看似与教学内容游园不值没有关系,实际上,老师运用创设情境、启发思考、比较品评的方法悄然把学生带入了一个品读推敲的世界,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魅力,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欲望。接下来进入情境后,窦老师通过对重点文本的敲打、感悟、反思引导学生与文学相遇,感受文本主题的内涵和语言的魅力。比如:在学生基本理解诗意后,教师紧扣一个“怜”字,启发学生。从而牵一发而动全身怜苍苔,怜柴扉,怜红杏。教学有了明确的目标,各句之间建立了有机的联系,提高了

4、教学效率,所谓“提领而顿,百毛皆顺”就是这个道理吧!窦老师倡导“主题教学”的理念,认为学习母语,决不能仅仅关注语言形式,而应从内容或“人文”着手带动对形式的领悟。本课就在学习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走进广阔的语文天地,进行主题阅读的拓展或相关的语文实践,丰富学生的积累。比如用角色体验的方式让孩子们迅速进入角色。比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读了雪夜访戴不遇。“人生啊,就是如此,在不遇中有遇,在不可能中?可能,这就是人生!”这就是在教学生做人,教学生正确看待人生啊!捧读这本书,我发现内里窦老师自己写的东西很少,更多的是她的课堂实录和专家点评。但最令我震撼的是:从这十二个课堂实录中,我发现窦老师在课堂上关注

5、每一位学生,始终让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央,注重引导学生自信表达、个性表达,让课堂气氛极其活跃,课堂效果十分出彩。这不禁让我想到自己,在平常的教学中,有的时候为了让教学效果好,往往对一些问题的设计不够充分,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不同见解,当学生出现有与教师不同的想法或预设时,往往手足无措,有时会对学生的答案进行不正确的否定,有时会不加判断。这些都从不同程度上损伤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是否每个学生都在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上是否真正发过言?是否存在着热闹的看客?就此忽略了这些最重要的东西。而窦老师在课堂上经常会问学生:“还有吗?别的呀!不可以聊一聊呀?谁没有发过言?”这些话语在学生心灵深处炸响,从而走进文本,品读课文语言,理解文字背后的广阔空间,与文本进行心与心的对话。其实,我们学校以“爱己,爱人,爱家,爱校”为核心的四爱校训与窦老师的教学思想不谋而合。我们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人,我相信只要我们在课堂上都能真正做到不断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合作中交流,做到自信表达,我们的课堂又怎会不精彩呢?最后,还是用窦老师的话结语,“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愿与所有同行者共勉。”第#页共3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