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62847243 上传时间:2023-09-28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数学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数学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数学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新一轮课程改革又已实践了好几年,社会各界人士对此褒贬不一,特别是对数学的课改。作为工作在第一线的我,近几年内先后教了华东师大版、人教版的数学新教材,对于数学课程改革有一些认识和体会,自己的教学行为也在不断调整、反思之中。在此,我也谈谈自己对本次数学课改的意见,以求得到课改专家的重视。一、教材和教法教材打乱了教师对于数学本身的认识。“用教材教”变成了“教教材”,对于编写者的意图刻意揣摩,不敢越雷池半步,把课程异化为知识点,把知识点肢解为题型和解题步骤。变式训练不重于思维方法的引导,重在搜集各种题型,偶尔高考或中考押题成功,即可成为先进教育的典型。新课程在降低演绎推理的难度的

2、同时,提出了对“合情推理”的要求。至于一些教材上简单地用“说明”代替“证明”,只是做了名词上的更改,没有触及本质。教材的知识结构采用了“混编”的形式:打破原来“代数、几何”的格局而盖之以“数学”,却在每一册书按照顺序安排代数部分和几何部分,如此螺旋而上,这种做法是不是打乱了学生所获知识的系统性?相对于以前的人教版的教材,现在通行的任何一种教材都给出了生动的图片,穿插以“读一读”、“做一做”等栏目,似乎在每一个细节都给出了框架和建议,其实这种做法缺乏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教师的手脚,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万绿丛中一点红”还可以突出主题,但是“祖国山河一片红”了反而没有了重点。二

3、、减负和素质现在有一种默认的做法是用内容的增减来解释减负,结果很多有用的、内涵丰富且能体现数学本质的内容被“莫须有”地删减了(比如韦达定理),以至于留下整个一学期(高中甚至一年)的时间来复习。作为学校考核机制的应对,严格控制作业和试卷的难度,数学学习表面上变得简单了,实质上是对学生的要求降低,学生什么也没有学到。删减教材的目的也不对教师说明,教学也只能生硬地把原来教学结构中的某一部分去掉,以适应新课程的说法,知识缺乏系统性,从另一个方面肢解教材。减负的意义在于提高效率,而不是让学生觉得学数学“不难“了,具有良好学习习惯和个性心理品质的学生在难题之前会觉得是一种挑战,他们可能会寻找解决困难的乐趣

4、,这种乐趣正是学习的第一动力。不难设想,学生在白开水一样的教材面前会怎样的浪费时间,从而误解学习的本质。当前关于“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有很多的争议,我认为数学教育实在没有必要参与这种没有休止的纠缠。数学作为教育的一部分,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与能力。甚至于更广泛一点说,数学在某种程度、某种意义上影响学生的素质。三、公开课和集体备课公开课是展示自己的机会,成功的授课可以为以后的评职称提供依据。因此一节公开课必然竭尽全力地上好,发动一批人,准备两个月,反复试上三四遍也不知疲倦,令人惊异的是学生也能一直配合,直至完美。数学课强调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体系,因

5、此你一个人讲解就是不对的:一节课只能上一半,另一半就是探究、合作,如同数学家发现结论。我认为这是一厢情愿的事情,不妨反问一下:大部分教师具有合作研究、主动建构的能力吗?如果没有,怎么能要求学生学会演戏呢?集体备课也多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发挥集思广益的作用,教师之间没有争论的氛围和勇气,考试制度向教师的过渡,使得集体备课只剩下互相吹捧和挠痒痒,那不过是制度下的一些消极反映。在这种氛围下,不可能发生智慧的碰撞,个人和集体的学术境界也不可能得到提高。当然,课程改革是势在必行的,而这些问题的出现也不是偶然的,这些诸多的问题应该怎么解决呢,希望我们的部门和课改专家能够多征求一线老师意见和建议,对这次课改(特别是数学课改)进行不断的完善,真正有助于学生养成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