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育理念的内核:转识成智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62847004 上传时间:2023-12-1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的教育理念的内核:转识成智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我的教育理念的内核:转识成智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我的教育理念的内核:转识成智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我的教育理念的内核:转识成智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我的教育理念的内核:转识成智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的教育理念的内核:转识成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的教育理念的内核:转识成智(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的教育理念的内核:转识成智当今时代 ,“后喻文化”渐趋主导(人类学家米德认为 ,传统文化是以经验为基础的“前 喻文化”,近代文化是着眼于当下的“同喻文化”,而现代文化更多的是着眼于未来,故称为“后 喻文化”)。 “后喻文化”时代的教育观更应该关注的是人的潜能开发,也就是我们要把 “以知 识为导向的学习 ”转化成一种 “以智慧为导向的学习”。我们知道知识不等于智慧,知识的 更新与淘汰是很快的,但是智慧的开发是超越任何时段的。值此“信息爆炸”、知识更新周期 不断缩短之际,教育如何化理论为方法、化知识为能力,关键就在于如何更好地开发人的潜 能与智慧 ,因此“转识成智”才应该是我们学习成长的真正目的

2、。 “转识成智”这个词源自佛 学,讲的是通过修行以悟佛理、开智慧。“悟性”是一种智慧 ,“悟”是一种认识上的飞跃。“悟 性”不只是理智的功能,更有意志与情感的参与 。佛教的 “悟”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渐悟”, 讲究日积月累而修得“正果”。这跟传统教育通过不断的灌输和循循善诱的启发以积累知识、 完成学业的方法相似;另一种叫“顿悟”,特别是禅宗这一中国特色的佛教往往更强调顿悟, 讲究通过某种如“当头一棍”式的“棒喝”以促成“悟性就在你脚下”的“豁然开朗”。我以为这就 是一种智慧的突然觉醒。当今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电脑已经为记忆的储存提供了很好的工具, 学习不应该再满足于对背诵能力的训练。我借用“转识

3、成智 ” 这一佛学用语来谈教育或表达 自己的教育理念,是为了说明“后喻文化”时代的学习不应只是知识的接受和积累(所谓的“两 脚书柜”往 往也是学富五车、博闻强记,不可谓没有知识),更重要的是运用知识和转化知 识为智慧的能力。知识,最多只能让人受益一时;智慧,却可以让人享受一生。我认为只有智慧,才是“后 喻文化”时代人的发展所真正需要的。智慧表现为一个人的学识、风度、气质、才干等等, 杜威就指出智慧与知识不同。没有人反对智慧比知识更重要,但是智慧是什么呢?它那么不 确定,似乎永远被神秘的光环包裹着,是常人所不能达到的。智慧确实在不断变化,不像知 识那么确定。当然一个人的智慧的培育需要知识,但有知

4、识不等于有智慧、知识多也并不意 味着智慧高。知识只是人类智慧的产物,它是智慧的外在表现,而智慧才是知识的内在核心。 同时还要指出的是智慧不是智力,它既包括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与知识创新,还要将人的智 力品质、道德品质综合起来。智慧根源于知识,但知识需要生成、升华、走向智慧,学习需 要通过知识引导人的智慧成长。人们获取知识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创造幸福生活,而知识的 自然存在方式要转化为文化价值形态,就必须在人的智慧操作作用中,能为人类提供有益服 务时,才能真正实现这种转化。所以不能单纯地强调“知识就是力量”,导致知识至上而忽视 人的智慧培育。因为知识在初始状态只是一种沉淀劳动、只是一种潜在的资本和生

5、产力,它 只有通过人的智慧,才能转化为真正的、活生生的力量,也只有在这时,知识才成为一种文 化形态,这就是知识文化。缺少智慧的知识只能是肤浅和平庸的知识,缺少智慧的学习只能 是平庸和跛足的学习。可以说新时代需要的是具有综合素质的创新人才,这种创新人才不仅 具备聪明才智,而且具备与人合作、正直诚实、富有同情心的为人品质。现实生活中有智慧的人常常是更有魄力,更有实力,因而更有魅力。正因为此,我国的 新课程改革将课程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定位在一切为 了学生的发展上,而这种发展是全人的智慧的培养与发展,即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 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特别

6、是要处理好知识、能力、品质、价值观的 关系,克服过分注重知识传承的倾向。西方著名学者怀德海认为“在现代生活条件下凡 不重视智慧训练的民族,是注定要灭亡的。 ”因此,我认为有生命力的新课程教育改革的价 值取向应该是:转识成智。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内容要点: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关系:把课程实施看成是通过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变化 而实现的教学改革。变革课程实施的主体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策略和教学行为方式,才能真正实现 教学的全面改革。教学与课程是内在统一的,课程实施相当与教学。课程课程是学生在学校中所获得的全部经验的总和。把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发展、社会需 要视为课程与课程设计的三

7、大基础。新的课程理念应当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发展”指全体学生的发展、全面和谐的 发展、终身持续的发展、个性特长的发展、活泼主动的发展。“学生为本”从价值观上讲, 一切为了学生;从伦理观上讲,高度尊重学生;从行为观上讲,全面依靠学生。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学改革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及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 重建是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具体体现在: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要确立 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要注重教会学生学习;教学要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是: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学 生是具有独

8、特意义的人,学生是责权主体。教师教学工作的新的要求:教师要调整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地位“平等中的首席”,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要积极变革自己的教学策略,要 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教学改革我们应当视自己的经验为一笔“财富”,又要敢于打破经验造成的“惯性”,重新审视 并改组自己已有的经验。在实施新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应处理好以下关系:1、课程与教学:相互作用、有机整合。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教学过程是课程内 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进行学校课程开发:教学内容加工。教材内容心理化(要使教材内容更切合学生的心 理特点,激发他们的联想与创意);教材内容问题化(把学习知识过程变成

9、分析和解决问题 的过程);教材内容操作化(引导学生在“做中学”、“用中学”,“主动性作业”,“多样化练 习”);教材内容的结构化(“纲要信号”“先行组织者” “组合相关知识”和“构建知识系统框架”);教材内容的最优化。“校本”课程开发:从谁在开发(开发主体)、开发多少(开发范围)与怎样开发(活 动方式)三个维度建立一个“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类型结构模型。开发主体:教师个体、 教师小组、教师全体、与校外机构或个人合作。开发范围:非定向课程、单项课程、部分课 程、全部课程。活动方式: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新编。2、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课堂上一切困惑和

10、失败的根子,绝大多数场合都 在于教师忘却了:上课,这是教师和儿童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有师生关系 来确定的”。变“传话”为沟通与“对话”;在互动中实现师生共同发展(交往的三个属性:主体 性、互动性和互惠性);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 验性学习、实践性学习),教师教学的方式:尝试教学、问题教学、分层教学、做中学“、小 课题长作业”等。3、书本与经验:交融互补、建构“意义”。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交汇(“真实任务情 景”);理性认识与实践经验融合(课改在内容上强调联系生活、社会、学生实际,在方法上 强调探索、实践、活动);结论获取同过程经历并重(在知识经济

11、的时代,迫切需要从学会 走向会学,从传承走向创新。)4、知识与素质:促进转化、整体发展。化知识为智慧,积文化为品格(通过学习而 成为一个聪明的人,文明的人,有高尚精神生活的人);凸显“价值”侧面,掌握方法精髓; 提高科学素养,蕴涵人文精神。苏霍姆林斯基在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一书中说的那句话: “教育的艺术就在于,要让受教育者把他周围的东西加以人化从这些物品中感到人 性的东西人的智慧、才干和人对人的爱。”5、设计与操作:应境而变、灵活开放。精心设计与灵活变通并行不悖教学设计,也 就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对“教什么”和“怎样教”进行的规划。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力求贯穿两条线索:学生的学(感受、质疑、钻研、

12、讨论、 联想等等)和教师的教(求疑、交流、争鸣、释疑、归纳等等);思想观念与策略方法 同步变革(什么样的课堂才能充满活力、智慧和情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六度”: 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延展);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内容要点: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关系:把课程实施看成是通过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变化 而实现的教学改革。变革课程实施的主体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策略和教学行为方式,才能真正实现 教学的全面改革。教学与课程是内在统一的,课程实施相当与教学。课程 课程是学生在学校中所获得的全部经验的总和。把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发展、社会需

13、 要视为课程与课程设计的三大基础。新的课程理念应当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发展”指全体学生的发展、全面和谐的 发展、终身持续的发展、个性特长的发展、活泼主动的发展。“学生为本”从价值观上讲, 一切为了学生;从伦理观上讲,高度尊重学生;从行为观上讲,全面依靠学生。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学改革 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及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 重建是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具体体现在: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要确立 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要注重教会学生学习;教学要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是: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

14、是教育的对象,学 生是具有独特意义的人,学生是责权主体。教师教学工作的新的要求:教师要调整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地位 “平等中的首席”,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要积极变革自己的教学策略,要 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教学改革我们应当视自己的经验为一笔“财富”,又要敢于打破经验造成的“惯性”,重新审视 并改组自己已有的经验。在实施新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处理好以下关系:1、课程与教学:相互作用、有机整合。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教学过程是课程内 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进行学校课程开发:教学内容加工。教材内容心理化(要使教材内容更切合学生的心 理特点,激发他们的联想与创意);教材内

15、容问题化(把学习知识过程变成分析和解决问题 的过程);教材内容操作化(引导学生在“做中学”、“用中学”,“主动性作业”,“多样化练 习”);教材内容的结构化(“纲要信号”“先行组织者” “组合相关知识”和“构建知识系统框架”);教材内容的最优化。“校本”课程开发:从谁在开发(开发主体)、开发多少(开发范围)与怎样开发(活 动方式)三个维度建立一个“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类型结构模型。开发主体:教师个体、 教师小组、教师全体、与校外机构或个人合作。开发范围:非定向课程、单项课程、部分课 程、全部课程。活动方式: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新编。2、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苏联著名教育家苏

16、霍姆林斯基“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绝大多数场合都 在于教师忘却了:上课,这是教师和儿童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有师生关系 来确定的”。变“传话”为沟通与“对话”;在互动中实现师生共同发展(交往的三个属性:主体 性、互动性和互惠性);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 验性学习、实践性学习),教师教学的方式:尝试教学、问题教学、分层教学、做中学“、小 课题长作业”等。3、书本与经验:交融互补、建构“意义”。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交汇(“真实任务情 景”);理性认识与实践经验融合(课改在内容上强调联系生活、社会、学生实际,在方法上 强调探索、实践、活动);结论获取同过程经历并重(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迫切需要从学会 走向会学,从传承走向创新。)4、知识与素质: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