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最苦与最乐》课堂实录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docx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62843769 上传时间:2024-03-1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6课《最苦与最乐》课堂实录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16课《最苦与最乐》课堂实录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16课《最苦与最乐》课堂实录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第16课《最苦与最乐》课堂实录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第16课《最苦与最乐》课堂实录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6课《最苦与最乐》课堂实录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6课《最苦与最乐》课堂实录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docx(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苦与最乐课堂实录一、课堂导入师:痛苦与快乐是我们人生中永恒的话题。古代哲学家有不少精彩的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感悟和思考。而梁启超对最苦与最乐有自己独到的看法。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看看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启发?二、作者简介:梁启超师:梁启超(18731929年)广东新会人,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政治活动家。1889年中举人。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著有饮冰室合集。他有一篇非常出名文章是?生:少年中国说三、字词检测师:字词过关,每个词读两遍。注音:契约( ) 揽() 悲天悯人()解释词语:失意:不得志。如释重负:形容心情紧

2、张后的轻松愉快。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契约:证明出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悲天悯人:哀叹时事的艰危,同情人民的疾苦。任重道远:任务繁重,道路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指奋斗到死为止。仁人志士: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负的人。四、解读文章师:因为这篇文章还没提前预习,所以我们要把文章读一遍。这个“读”有个要求,是属于自由的放声朗读,读完就停下来。注意是自由放声朗读,不是齐读!(学生自由读课文)师:读完课文后,请同学们思考以上这四个问题,其中有三个问题的答案可以在文中找到。找到答案的同学请举手。(PPT)思考:(1)人生什么事最苦?(2)人生什么事最乐

3、?(3)人生应该怎样对待责任?(4)文章哪几个自然段写最苦?哪几个自然段写最乐?全文是按照什么结构来写的?生1:92页,第三自然段,最苦指的是“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完”。师:最乐呢?生1:93页第四自然段,“责任完了”,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师:好的,找到了两个问题的答案。人生最苦的是应尽的责任未完成,最乐是尽完责任。第三个问题有同学找到答案吗?作者梁启超是怎样看待这个责任问题的?生2:93页最后一个自然段,“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师:意思是面对责任,我们能不能卸除?生:不能师:也就是我们不能推卸责任。本文从体裁上讲是议论文。什么叫议论文呢?简单的说议论文就是针对一些问题提出自

4、己的看法,并且说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我们来看,刚才归纳的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人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完成是最痛苦的事情。这是他的第一个观点。第二个观点,当我们的任务完成以后是最快乐的。第三个观点,不能够推卸身上的责任。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梁启超是怎样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请同学齐读第一自然段。(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师:我们刚刚进行了月测,110班成绩最好的是小A同学吗?是小B同学吗?不是,最好的是小C同学。跟第一自然段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先否定其他的,然后再提出自己的看法。继续看文章,人生什么是最苦的?这个问题有很多其他的看法:贫困、失意、生老病死但是在梁启超看来,这些是不是最苦的?生:不是

5、。师:不是。最苦的是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请同学们把“未来”两个字圈出来。因为梁启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的现代文语法并没有真正成熟。现代文语法真正成熟是在朱自清时候。因此,梁启超的语言习惯和用法跟我们的现代汉语有些不同,甚至有些文白夹杂。这是文言文向现代文过渡时期的一种风格。这个“未来”,实际上是“未完成”的意思。也就是“未完成的责任”。好,梁启超你都说别人的看法是错误的,那为什么是错误的呢?他有一个解释。我们把第二自然段读一遍。(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师:第二自然段和第一自然段有什么关系?生:解释关系。师:而且是一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对应解释。刚刚说人生最苦的事,是贫吗?不是。可是只作了一个回答

6、,没有解释。在第二自然段有了一个合理的解释。如果你很贫穷,可是你能够安贫乐道,你也不会觉得自己很苦。如果你觉得人生很失意,可是你在人生中能够豁达,能够心胸开阔,也同样不会觉得苦。要想开一些。比如我们考试成绩不理想,可是我要想到,还有比我们更差的呀?这样子心里是不是觉得舒服一些?再想到,某某同学虽然作文47分,也没有上到120分,这样子是不是更舒服一点了?(生笑)师:可是有一种痛苦是无法摆脱的,就是你身上背负着一种责任。其他的你可以自我去开解。所以今天很早,某某同学就把作业补给我了,因为那是他的责任。完成作业是学生的责任。当他完成这些责任后,才会真正的“如释重负”。所以第三自然段,进一步论述责任

7、未完成的痛苦。那什么时候最快乐呢?我们把第四自然段齐读一遍。(学生齐读第四自然段)师:我们再回顾一下,作者在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时候,他说人生应尽的责任还未完成是最痛苦的。他采用的是什么方法呢?他是先否定其他的看法,再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这种论证方法称为驳论。驳,就是批驳的意思。先指出其他观点是错误的,来反驳其他观点,再指出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贫困、失意这些我们生活的问题是有解决的方法,但是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不能推卸。所以真正的快乐是责任完成之后才有的。(讲解第四自然段)师:那么我们来看一下,他是怎样证明责任完成后才是快乐的。我们再来举两个同学的例子,有同学4点40分在校园里溜达。

8、当然这是不会发生的,我们只是举个例子。因为正常我们是4点50分才能下课。但是因为这个同学要去参加游泳训练。另一个同学看见了就问,你怎么这个时候在校园溜达呢?这个同学说,我们班主任何老师说了今天4点40就过去训练。另一个同学就无话可说了,因为有何老师的话。何老师的话有说服力。我们再来看一下这篇文章里有没有类似“何老师的话”?生:“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的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师:你看,这段话作者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他引用了很多权威的语言。我们以前不是都说“如释重负”、“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吗?这两句话大家都是认可的吧。这两句话认可的原因确实是,责任完成

9、之后,我们就能得到快乐。古人都是这么说的,所以我觉得责任完成了才是最快乐的。而且还有一个也说过这个话,孔子。“无入而不自得”。用古人的话来说服别人,这种论证方法我们称为道理论证,或者理论论证。用古人的话来证明自己是正确的,就像刚刚那个同学引用何老师的话来证明自己是合理的。好的,我们再往下看。大家齐读第五自然段。(学生齐读第五自然段)师:这一段比上一段更进一步论证。上一段只是说当你的责任完成之后你才会感到快乐。这一段说,人越优秀,身上的担子越大。继续用曾子和孟子的话来说,“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所以说,越是有理想抱负的人,他身上的担子就越大。因此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

10、而乐”。这里也举了“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藏菩萨也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讲的都是这个道理,无论是佛经,还是儒家学者,都认为越有理想抱负的人,应尽的责任就越大。尽的责任越大,得到的快乐就越大。那退一步讲,是不是身上没有责任就不会觉得痛苦了呢?生:不是。师:因为责任是不能推卸的。好,我们再来把第六自然段齐读一遍。(学生齐读第六自然段)师:好的,我们接着来看。大家做一下笔记。师:最苦是未尽完责任,最乐是尽完了责任。有苦才有乐,苦中有真乐。责小得小乐,责大得大乐。最后得出主题,我们必须得承担责任。责任对于我们而言,无可推卸。完成责任以后,你才会获得快乐。五、分析语言师

11、:做完笔记的同学,思考老师在黑板上写的两个词语庄重和灵动。不是如何理解庄重和灵动的?生3:庄重就是严肃、郑重。师:那灵动怎么理解?生4:很活泼、很灵敏。师:合起来理解,庄重就是指很庄严、很严肃、很正式,灵动就是指很灵活、很活泼。这两个词好像看上去有点矛盾?有人说,梁启超的这篇文章语言风格就是庄重又灵动。下面分小组品味文章语言,一二组品味语言的庄重,三四组品味语言的灵动。(学生品味文章语言并小组交流)师:好,一二组哪位同学来说说文章语言的庄重特点?生5:第三自然段,“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师:全班同学一起读一下这句话。(学生齐读)师:好

12、,你继续说说为什么觉得这句话特别庄重?生5:这句话运用了排比讲道理,在语气上越来越强烈,显得很庄重。师:好的,还有哪些地方体现语言的庄重呢?生6:第四自然段,“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师:为什么你觉得这句话很庄重呢?生6:因为它在讲述一个道理,语气很严肃。师:好的。刚刚两位同学都讲到,他都是在向读者讲述一个道理,所以很正式,体现出语言的庄重。那语言的庄重感,除了讲道理外,还有其他形式可以体现吗?生7:在论述道理的时候引用了很多名句。师:引用名句论述观点,这些语言的存在也增加了语言的庄重感。那看93页,“如释重负”、“心上一块石头

13、落了地”、“无入而不自得”、“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等等,都体现了语言的庄重感。那老师有疑问了,为什么他要讲得那么庄重呢?生8:因为他在讲道理。师:讲什么道理呢?不许带零食到学校来?(生笑)师:讲的是一个轻松的话题,还是一个比较严肃的话题?生:严肃。师:他讲的是最苦与最乐,责任的问题。庄重从两个方面来体现:一个是他对待这个问题的看法,一是一,二是二。非常严肃,他的观点非常明确,绝对不拖泥带水。第二是为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他引用了很多名人的话。可是这篇文章还有很多灵动的地方。请三四组的同学来谈一谈。生9:这篇文章有很多口语化的语言,比如说有很多语气词“呢”“呀”、“哩”等,使庄重的

14、语言变得活泼生动起来。师:很多语气词“呢”“呀”、“哩”,好像是在跟读者面对面交流。哪怕是一个严肃的问题,也能够娓娓道来。还有同学要补充的吗?生10:请同学们看到94页“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这里我觉得有点调侃,就是说假如要逃避责任,就好像永远要背负着这个责任。感觉有点调皮,也有点挑衅。想要通过这个告诉读者不要逃避责任。师:好的。我们来一起读一遍这句话。生: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师:这段话,包括这个“人生若能永远像个两三岁小孩”,都体现文章语言的灵动

15、特点。我们的同学学了孙权劝学很有感受,觉得是跟读者的一种相互调侃。化庄重为诙谐。面对责任,你不要逃避。你逃避只是一种自投苦海。用这种调侃使得文章变得灵动起来。还有一种手法使文章语言变得灵动起来,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找到?大家看一下开头,是一种什么语式?生:设问?师:我们再来读一遍开头段。(学生齐读开头第一自然段)师:这种设问句的存在,一问一答,也打破了句式的呆板。综合来看,文章的语言是一种庄重又灵动的特点。为什么要庄重呢?首先这个话题是比较严肃的,作者要表明自己的立场,表明自己的观点。为什么要活泼一点呢?因为你跟别人去谈这么严肃的话题,如果过于沉重的话,易不易于别人接受啊?生:不易于。师:为了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作者有意识地在语法和句式上进行多样化。有这个疑问句、设问句、排比句以及用词的长短不同。还有在语气词上,有很多口语。另外,还有一些幽默诙谐、调侃的语言,使得文章庄重与灵动并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