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小肠恶性间质瘤伴腹腔广泛转移1例并文献复习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62843390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原发性小肠恶性间质瘤伴腹腔广泛转移1例并文献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原发性小肠恶性间质瘤伴腹腔广泛转移1例并文献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原发性小肠恶性间质瘤伴腹腔广泛转移1例并文献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原发性小肠恶性间质瘤伴腹腔广泛转移1例并文献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原发性小肠恶性间质瘤伴腹腔广泛转移1例并文献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原发性小肠恶性间质瘤伴腹腔广泛转移1例并文献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原发性小肠恶性间质瘤伴腹腔广泛转移1例并文献复习(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原发性小肠恶性间质瘤伴腹腔广泛转移1例并文献复习【摘要】胃肠道间质瘤gastrintestinalstraltur,GIST是1998年以后识别并命名的新实体瘤。目前病理学家普遍承受GIST无绝对良性的观点,提倡分为恶性及恶性潜能未定肿瘤1。GIST引起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广泛进犯临近器官和经血管转移至肺、肝或其他脏器。本例小肠恶性间质瘤的特点在于它在小肠上的原发灶呈结节状,似乎为多个肿瘤结节交融而成,并广泛转移至腹膜、网膜、肠壁、肠系膜形成多发性瘤结节,其数量多达千枚。为了更好的认识该病,现予报道,并进展文献复习。【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免疫组织化学;腹腔转移Priarysallintest

2、inalalignantstralturapaniedithidelyetastasisinperitneu,aasereprtandrevie【Abstrat】Gastrintestinalstraltur(GIST)isregnizedandnaedaneturafter1998.NpathlgistsgenerallyaepttheideathatGISTisntabslutelybenignandadvateGISTislassifiedintalignantandptenialalignanttur.TheainreasnfrdeathfGISTpatientsisidelyinva

3、dingnearbytlung,liverandtherrgansthruthvessels.Theharaterfthissallintestinalstralturlinesinitspriarylesinisndelike,justasanyturndesixingtgether,andfringultipleturndesinperitneu,entu,intestinalallandintestinalusabyidelyetastasis.Thenuberfndesanreahtseveralthusands.Tregnizethediseasebetter,therevieand

4、reprtareasflls.【Keyrds】gastrintestinalstraltur(GIST);iunhistheistry;peritneuetastasis胃肠道间质瘤gastrintestinalstraltur,GIST是1998年以后识别并命名的新实体瘤。目前病理学家普遍承受GIST无绝对良性的观点,提倡分为恶性及恶性潜能未定肿瘤1。GIST引起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广泛进犯临近器官和经血管转移至肺、肝或其他脏器。本例小肠恶性间质瘤的特点在于它在小肠上的原发灶呈结节状,似乎为多个肿瘤结节交融而成,并广泛转移至腹膜、网膜、肠壁、肠系膜形成多发性瘤结节,其数量多达千枚。为了更好的

5、认识该病,现予报道,并进展文献复习。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患者,男,70岁。主因贫血8个月,发现腹部肿物伴大便性状改变半个月于2022年6月27日入院。查体所见:腹部软,触诊可探及多个肿物,大者766大小,小者433大小,可活动,无压痛。肠鸣音5次/in。肛门指诊:进指后触及直肠周围,于5点位置触及串珠样结节,无压痛,退出指套上无血迹。腹部B超示:整个腹腔内可见多发、大小不等的实性结节,结节间有交融征象,最大的交融结节位于左下腹,大小约8.59.1,结节均有包膜,有的结节内有不规那么液样暗区,有的内可见血流信号。结肠镜示:距肛门口20至回盲部可见十余个大小不等的隆起样肿物,质地硬,外表黏膜

6、光滑,个别肿物周围血管充血、增粗、管腔变形。术中所见:部分肠管粘连,全腹腔及盆腔腹膜、肠壁、网膜、肠系膜上密布大小不等的球形肿物,肿瘤部分交融成块,有的像葡萄样,肿瘤数目达数千枚,肠壁上肿物较大,造成肠腔狭窄。因肿瘤数目太多,只能切除狭窄段肠管及部分肿瘤。1.2方法标本经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5切片,HE染色。并进展D117、D34、SA、Desin、S-100免疫组化染色,采用两步法。所用抗体及免疫组化试剂盒均购自北京中山生物制剂公司。2结果病理检查肉眼观:小肠一段,长70,切缘周径均为6,于肠系膜、小肠浆膜面见多发性结节,结节界限明晰,有包膜,部分结节有交融倾向,最大交融结节位于小

7、肠肠壁,大小985,肿物凸向小肠腔,外表肠黏膜尚光滑,肠腔狭窄。另见多个结节状肿物,总大小23208,数目近千枚。肿物结节切面实性,灰白及灰褐色,部分区域伴出血、坏死及囊性变。光镜检查:累及肠壁的肿物其肿瘤组织位于肠浆膜下、肌层,部分较大肿瘤侵至肠黏膜下,主要由上皮样细胞及梭形细胞组成,瘤细胞呈编织状排列、推进式生长,部分肿瘤边缘可见由致密纤维结缔组织构成的包膜。上皮样细胞胞浆丰富,嗜酸性,核有明显异型性,多核瘤巨细胞易见。梭型细胞胞浆红染,部分细胞胞浆部分透亮,核呈椭圆形。肿瘤血管较丰富。部分区域有出血、坏死及囊性变。核分裂像:3个/50个高倍视野。肠系膜和网膜上的肿瘤组织象与肠壁肿瘤一样。

8、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肿瘤细胞:D117+,D34+,SA-,Desin-,S-100+。病理诊断:小肠恶性间质瘤伴腹膜播散。3讨论3.1GIST概念的提出从20世纪40年代开场,病理学家一直把胃肠道间质发生的肿瘤称为平滑肌瘤或平滑肌肉瘤。自从电镜及免疫组织化学的应用之后,逐渐发现相当一部分如此诊断的肿瘤没有平滑肌分化的证据。直到1998年,Sarl-Rikala等发现D117kit蛋白是胃肠道间质瘤的特有敏感标志物,胃肠道间质瘤gastrintestinalstraltur,GIST才被识别并列为一种新的肿瘤实体。3.2临床特点GIST是胃肠道间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肿瘤。发生部位主要见于胃肠道,也

9、可见于腹腔内或腹膜后胃肠道外。目前认为,GIST无绝对良性,提倡分为恶性及恶性潜能未定肿瘤。恶性间质瘤引起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广泛进犯邻近器官和经血管转移至肝、肺等其他脏器2。本例小肠恶性间质瘤的特点在于它在小肠的原发病灶呈多结节交融状态,尽管肿瘤体积较大985,部分肿瘤凸向肠腔,但肠黏膜仍未受累。肿瘤界限明晰,呈推进式生长,有包膜,部分肿瘤有交融倾向。转移至腹膜、网膜、肠壁、肠系膜上的肿瘤数量多达千枚。3.3病理特点GIST大体上以圆形或类圆形为主,可有多种形状,浸润性或推进性生长,常无包膜,也可有包膜。多为实性,偶有出血、坏死、囊性变或黏液变性。镜下以梭形细胞及上皮样细胞为主,实性间叶构造

10、可呈编织样、Strifr样、器官样、栅栏样、丛状。可能有不同程度的水肿、黏液变性及坏死或囊性变。间质也可有炎细胞浸润,偶见较明显的出血。总之,组织构造呈多样性。肿瘤细胞免疫组织化学表型:D117+几乎100%,D34+60%70%,SA+30%40%,Desin+2%,S-100+5%。3.4诊断GIST作为一种新命名的肿瘤实体,是建立在对该肿瘤分子程度研究根底上的,其根本理论在于kit基因突变所致的D117高表达。目前已发现,kit基因分别有9、11、13、17等外显子的突变异常,约占胃肠道间质瘤80%的病例。而其他胃肠道梭形细胞肿瘤不具备此特征。GIST组织学上有80%由梭形细胞组成,20

11、%由上皮样细胞组成,可有两型细胞混合存在。在临床和组织学符合的条件下,D117检测成为决定性判断标准,其他标志物的检测也有帮助,如D34、SA、Desin和S-100。那么,是否还存在少部分D117阴性表达的GIST呢?答案是肯定的。2022年,Flether、HEinrih和lless等报道了kit野生型胃肠道间质瘤具有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PKGFRA)的基因突变,约占胃肠道间质瘤病例的7%。这一发现充实了关于胃肠道间质瘤发病机制的认识1。胃肠道间质瘤是目前比拟公认的具有恶性特征肿瘤,因此在报告中可不分良性和恶性,只区分低度恶性和高度恶性。病理学上恶性程度分析成为重要指标。比拟公认的指标

12、是肿瘤大小和组织学上核分裂数目。肿瘤直径5,每50个高倍视野有610个核分裂象,其恶性程度为中等程度;肿瘤25或2,每50个高倍视野下5个核分裂象,视为低度恶性或很低恶性程度;肿瘤直径5,每50个高倍视野下5个核分裂象,或肿瘤直径10,均为高度恶性。此外细胞密集度、有无坏死、周围组织侵袭状况,也可作为参考指标。最近,KIYSHI等人通过对22例GIST病例进展24124个月的随访研究后认为,通过以下3个指标:肿瘤出血/坏死有无、肿瘤最大径55、ki-67LI3%3%,可以将GIST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组。但是,这些新的观点需要进一步大样本量的研究才能最终确定其临床意义3。3.5鉴别诊断GIST主要

13、与胃肠道的其他梭形细胞肿瘤如平滑肌肿瘤及神经鞘瘤鉴别。由于GIST可以向平滑肌及神经方向分化,因此光镜下鉴别比拟困难。鉴于GIST伴有kit基因突变所致的D117高表达,而其他胃肠道梭形细胞肿瘤不具备此特征。因此D117在鉴别诊断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另外,由于60%70%的GIST伴有D34的表达,因此D34在鉴别诊断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另外,如我们报道的这例,当GIST出现弥漫腹腔转移时,它在肉眼大体形态上很像弥漫性间皮瘤,鉴别两者一方面在光镜下,恶性间皮瘤形态多样,肿瘤呈双向分化,可以找到乳头状及管状构造;另一方面在免疫组织化学上,间皮瘤K及VI双向表达,抗间皮抗体可以阳性,而D117、D34

14、均为阴性。另外,SA、Desin、S-100在两者的鉴别中也有一定意义。3.6治疗及预后至今为止,外科治疗仍然是GIST最重要的处理手段。但对于复发肿瘤的再次手术切除,其积极意义一直存在争论。有研究说明,复发肿瘤的再次手术切除不能进步其生存率。肿瘤复发离原发肿瘤切除时间却是唯一的预后因子4。近几年,一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甲磺酸伊马替尼inatinibesylate,STI571,gleeve,格列卫开场应用于GIST的治疗,其治疗效果相当明显。它作为一种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可以有针对性地抑制-kit的活性。Desin等报道用伊马替尼治疗进展期GIST有效率为53.7%,疾病稳定无开展为27.9%

15、。另外,B.Landuty等人研究发现,GIST伴有kit9号外显子突变异常的病例与伴有kit11号外显子突变异常的病例对伊马替尼治疗的反响有差异,前者的有效率为48%,后者为84%。他们还应用蛋白芯片技术检测出两组病例具有蛋白质表达上的差异。由此可见,对基因异常方面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破译关于GIST治疗反响的不同和耐药性产生等目前尚不理解的问题5。GIST的术后5年生存率各家报道不一,位于35%65%之间。许多因子影响GIST的预后,如肿瘤分级、手术方式、肿瘤的部位等。但与其他胃肠道癌不同的是,远处转移不是一个独立的预后因子,这提示对于可以切除的远处转移病灶,最好积极切除,但是如何处理GIS

16、T伴腹腔广泛转移这类患者仍无定论,本例患者术后出现肠瘘,后期并发败血症、急性肾功能衰竭,于手术后2个月死亡。先前刘芸报道的类似病例也于手术后5个月死亡2。因此给我们的印象是手术治疗这类病人未获得理想效果。【参考文献】1吴秉铨.胃肠道间质瘤病理诊断的商榷.广东医学,2022,253:232-233.2刘芸,李向红.原发小肠恶性间质瘤伴腹腔广泛转移一例.中华病理学杂志,2002,311:92.3KiiyshiYkl,NritakeTanaka,KynShji,etal.Astudyfhistpathlgialassessentriteriafrassessingalignanyfgastrintestinalstralt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