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期末复习材料.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62809905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方剂学期末复习材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方剂学期末复习材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方剂学期末复习材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方剂学期末复习材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方剂学期末复习材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方剂学期末复习材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剂学期末复习材料.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方剂学期末复习材料总论第一章1.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是最古老的方书。2.伤寒杂病论被推崇为“方书之祖”。3.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唐代孙思邈所作。4.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制的成药典。5.金人成无己的伤寒名理论系统阐述张仲景的伤寒论,开方论之先河,拓展了方剂学的学术领域。6.我国规模最大的方剂大全普济方明清时期。第二章1、常用治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汗: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的作用,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治法。吐: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治法。下:是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

2、肠的宿食、燥屎、冷积、淤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方法。和:通过和解或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温:通过温里祛寒的作用,治疗里寒证的治法。清: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的作用,清除里热之邪的治法。消: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渐积形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治法。补: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主治各种虚弱症候的治法。2、七方说:大小缓急奇偶复。3、功用治法: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4、方剂配伍目的:1.增强药力2.产生协同作用3.控制多功用单味中药的发挥方向4.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5.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5、君药:针

3、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药:1.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2.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1.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2.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3.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病格拒。使药:1.引经药,即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2.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6、方剂的变化形式:药味加减的变化、药量增减的变化、剂型更换的变化。7、剂型:汤剂|吸收快、药效发挥迅速,可以根据病情的变化随证

4、加减变化,能较全面、灵活地照顾到每个患者或各具体病变阶段的特殊性,适用于病证较重病情不稳定的患者。散剂制作简便、吸收较快、药材节省、便于服用与携带。丸剂与汤剂比,吸收较慢,药效持久,节省药材,便于服用与携带。蜜丸、水丸、糊丸、浓缩丸。8、方剂的服法:时间一般在饭前1小时服用,对胃肠有刺激的宜饭后服用;滋补药宜空腹服用。治虐方宜发作前2 小时服用,安神药睡前服。慢性药定时服。反佐服药法:热证用寒药可冷服以助其清,寒症用热可热服以助其温,但有时寒热偏盛、阴阳离绝、相互格拒,出现服药后呕吐的情况,如系真寒假热症候宜热药冷服,系真热假寒症候宜寒药热服。第一章 解表剂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若外邪已

5、经入里,或麻疹已透,或疮疡已溃,或虚证水肿均不宜使用。1、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桂枝汤: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外感风寒表虚证。桂芍配伍体现:营卫同治、相辅相成、相制相成。桂枝汤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2、九味羌活汤:发汗祛湿,兼清里热。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细辛(少阴)、白芷(阳明)、川芎(少阳、厥阴)、羌活(太阳)、苍术(太阴)3、小青龙汤:君药是麻黄和桂枝,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主治外寒里饮证。4、银翘散:荆芥穗和淡豆豉辛而微温,解表散邪。温病条辨称为“辛凉平剂”。桑菊饮是“辛凉轻剂”。5、升麻

6、葛根汤:主治麻疹初起,为麻疹未发或发而不透的基础方。6、败毒散:散寒祛湿,益气解表,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人参属佐药,用之益气以扶其正,一则助正气以鼓邪外出,并寓防邪复入之义。二则令全方散中有补,不致耗散真元。喻嘉言用本方治疗外邪里陷之“痢疾”,即疏散表邪,表气疏通,里滞亦除,其痢自止。为“逆流挽舟”之法。第二章 泻下剂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1、大承气汤:先煎厚朴、枳实后下大黄,芒硝溶服。主治阳明腑实(痞满燥实)热结旁流、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为峻下热结、急下存阴、釜底抽薪、通因通用、寒因寒用、寒下法的代表方。去硝名为小承气,去厚朴、枳实,加甘草为调味承气。加莱菔子、桃仁

7、、赤芍为复方大承气汤。2、麻子仁丸:由小承气汤加麻子仁、杏仁、芍药而成,脾约:大便干结,小便频数。第三章 和解剂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1、小柴胡汤:主治:伤寒少阳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苔薄白,脉弦。热入血室证,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黄疸疟疾以及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去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成大柴胡汤2、蒿芩清胆汤:清胆利湿,和胃化痰。主治少阳湿热证,寒热如虐,寒热轻重,胸胁胀疼,吐酸苦水,舌红苔腻,脉弦滑数。3、四逆散:主治阳郁厥逆证。症状:肝脾气郁证,手足不温,或腹痛、或泄利下重,胸胁胀满,脘腹疼痛。脉弦。4、逍遥散:、(P85): 病症

8、:脾郁血虚脾弱证 病机:因情志不畅,肝木不能条达,则肝体失于柔和,以致脾郁血虚 症状: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虚者 治法: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方解:柴胡:疏肝解郁;为君药 当归:养血和血;白芍:养血敛阴;为臣药 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营血化源;薄荷:疏散郁竭之气,透达肝经郁热;烧干姜:温运和中,辛散达郁;为佐药 甘草:调和诸药,兼为使药。5、半夏泻心汤: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苔腻而微黄。体现调和寒热、辛开苦降治法。寒热互用、补泻兼施、辛开苦降。第四章 清热剂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虚热1、 白

9、虎汤:气分热盛证。身大热,汗出、口渴,脉洪大。2、 清营汤:清营解毒,透热养阴。热入营分证,银花、连翘、竹叶清热解毒,清轻透泄体现入营尤可透热转气,丹参清热凉血,并能活血散瘀,防热与血结。3、 仙方活命饮:山甲、皂刺通行经络,透脓溃坚。疮家之圣药,外科之首方。4、 龙胆泻肝汤:病例分析总病机:肝胆实火上炎或肝筋湿热下注所致症候分析:1.肝胆之火循经上炎则头痛,目赤,耳聋,旁及两胁则胁痛口苦;2.湿热循经下注则阴痒,阴肿,筋萎阴汗,小便淋浊,带下臭;3.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皆为痰火盛及湿热之像病名:肝胆实火上炎症;肝筋湿热下注证。治法: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药物:龙胆草、黄芩、泽泻、木通

10、、当归、栀子、生地黄、柴胡、车前子、生甘草方解:君 龙胆草泻肝胆实火,清肝经湿热 臣 黄芩 栀子清热泻火,清热燥湿 佐 泽泻 木通 车前子利水通淋泄热;归、地养血滋阴 使 柴胡疏肝利胆;甘草调和诸药,护胃安中5、芍药汤:主治:湿热痢疾,腹痛,便脓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肝门灼热,小便短赤,苔黄腻脉弦数。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6、青蒿鳖甲汤: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苔少,脉细数。7、清署益气汤:暑热气津两伤证。西洋参为君药第六章 温里剂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1、理中丸:组成:人参、干姜、甘草、白术 功用: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脾胃虚寒证,阳虚失血证、脾胃

11、虚寒所致的胸痹,或病后多痰涎,或小儿慢惊等症状:脘腹绵绵作痛,呕吐便溏,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方解:君 干姜温中祛寒; 臣 人参益气健脾; 佐 白术燥湿健脾 ; 使 甘草调药补中2、小建中汤: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主治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由桂枝汤倍加芍药重用饴糖而成。3、吴茱萸汤:吴茱萸、人参、大枣、生姜。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主治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4、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主治心肾阳衰寒厥证,四肢厥逆,恶寒蜷卧,面色苍白,腹痛下利,呕吐不渴,舌苔白滑,脉细微。5、当归四逆汤由桂枝汤加当归、细辛、通草去生姜而成。6、阳和汤:主治阴疽,白芥子辛温,可达皮里膜外,温化寒痰,通络散结。第

12、七章 补益剂1、虚者补之,损者益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2、四君子汤:人参、茯苓、白术、甘草。益气健脾;主治脾胃气虚证。3、参苓白术散:益气健脾,渗湿止泻。脾虚湿盛证。桔梗宣肺利气,通调水道,又能载药上行,培土生金。4、补中益气汤:主治脾虚气陷证,气虚发热证。体倦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萎黄,脉虚软无力等。升麻引阳明清气上升,柴胡引少阳清气上行。5、玉屏风散:芪得防风固表不留邪,防风得芪祛邪不伤正。6、完带汤:补脾疏肝,化湿止带。脾虚肝郁,湿浊带下。7、四物汤:熟地、归、芍、芎。补血调血。8、归

13、脾汤:病机:因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亏虚所致 主治:心脾气血两虚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食少体倦,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脾不统血证,便血,皮下紫斑,崩漏,月经提前,量多色淡,舌淡,脉细弱。 治法: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方解:黄芪:补脾益气;龙眼:补脾气,养心血;为君药 人参、白术:甘温补气; 当归:滋养营血;为臣药 茯神、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 为佐药 炙甘草:益气补中,调和诸药;为使药。配伍特点:心脾同治,重点在脾;气血并补,重在补气;补气养血药中佐以木香理气醒脾,补而不滞。9、炙甘草汤:组成。益气滋阴,通阳复脉。主治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证。症见脉结代,心动

14、悸,虚羸少气,舌光少苔,或舌干而瘦小者。虚劳肺痿,干咳无痰,或咳吐涎沫,量少,形瘦短气,虚烦不眠,自汗盗汗,咽干舌燥,大便干结,脉虚数。10、六味地黄丸:滋补肝肾。主治肝肾阴虚证。三补:熟地、芍药、山药。三泻:泽泻、茯苓、丹皮。11、肾气丸:补肾助阳,主治肾阳不足证。附子和桂枝体现微微生火,鼓舞肾气,取少火生气之义。12、真人养脏汤:主治久泻久痢,脾胃虚寒证。13、开窍药分类:凉开: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 温开:苏合香丸14、安宫牛黄丸:清热解毒,开窍醒神。第十一章 理气剂行气、降气1、 越鞠丸主治六郁的证治机理:病机:因喜怒无常、忧思过度,或饮食失节、寒温不适所致气血痰火湿食六郁。症候分

15、析:气郁而肝失条达,则见胸膈痞闷;气郁又使血行不畅,故见胸胁胀痛;气血郁久化火,则见嗳腐吞酸吐苦之火郁;气郁肝气不舒,肝病及脾,脾胃气滞,运化失司,升降失常,则聚湿生痰,或食滞不化而见恶心呕吐。治法:行气解郁。方解:香附行气解郁(气郁) 川芎活血化瘀(血郁) 苍术燥湿运脾(湿郁) 神曲消食导滞(食郁) 栀子清热泻火(火郁)。2、 半夏厚朴汤:主治梅核气。3、 苏子降气汤中当归的配伍意义:当归既治咳逆上气,又养血补肝润燥,同肉桂以增补下虚之效;略加生姜、苏叶以散寒宣肺,共为佐药。4、 定喘汤:宣降肺气,清热化痰。主治:风寒外束,痰热内蕴证。麻黄宣肺平喘,白果敛肺定喘祛痰共为君药。第十二章 理血剂活血祛瘀、止血1、凡以理血药为主组成,具有活血祛瘀或止血作用,治疗血瘀或出血病症的方剂,为理血剂。2、理血剂分为活血祛瘀与止血。3、活血药配伍行气药:因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