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市中考地理试卷及答案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62807876 上传时间:2023-09-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石市中考地理试卷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黄石市中考地理试卷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黄石市中考地理试卷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黄石市中考地理试卷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黄石市中考地理试卷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石市中考地理试卷及答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年黄石市中考地理试卷及答案【】如何才能在中考中取得好的成果?如何才能高校备战中考呢?我想,选取适合自己的复习资料是最重要的。我们为大家搜集整理了黄石市中考地理试卷及答案,希望大家能够合理的运用!1.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120分,其中思想品德50分,历史50分,地理20分。2.考生在答题前请阅读答题卡中的留意事项,然后按要求答题。3.全部答案均须做在答题卡相应区域,做在其他区域无效。第卷 (选择题 共44分)第卷共44题,每题1分。在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8题为地理学科试题,共8分;926题为历史学科试题,共18分;2744题

2、为思想品德学科试题,共18分。1.右图为某山区等高线地形图。图中甲乙丙丁为四条登山线路,其中攀登最省力的线路和途中有可能望见河流的线路分别是A.甲和乙B.乙和丙C.丁和丙D.甲和丁2.日本经济对外依靠严峻,主要缘由是A.经济快速发展,原料和燃料需求量大B.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C.矿产资源贫乏,国内市场狭小D.位于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3.黄石地区主要的耕地类型和粮食作物分别是A.水田和水稻 B.水田和油菜 C.旱地和小麦 D.旱地和棉花4.读我国四个重要的铁路枢纽示意图,分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铁路途是陇海线 B.铁路途是京九线C.铁路途是贵昆线 D.城市是我国最大的

3、综合性工业基地5.台湾省的高科技产业主要集中在A.台北 B.新竹 C.高雄 D.基隆6.仔细阅读下表,据此推断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自然资源 已探明的矿产资源 耕地面积 河流年径流量 森林面积总量居世界位次 3 4 6 6人均量与世界人均量比值 1/2 1/3 1/4 1/5A.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也很大 B.总量 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不足C.总量贫乏,但人均占有量大 D.总量贫乏,人均占有量不足7.我国水旱灾难常见的主要缘由是A.降水季节安排不均,年际改变大 B.冬季风不稳定C.南北跨纬度大 D.地形困难多样8.读我国四省(区)轮廓图,分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省(区)的行政中心是郑州 B.省(

4、区)分布有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C.省(区)北部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 D.省(区)的简称是黑9.近年来很多地方利 用当地的历史遗存、遗址,开发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地 方名片。我们的家乡黄石历史悠久,以 青铜故里作为名片之一。确定这一名片的主要依据是A.大冶章山石龙头古人类遗址 B.西塞山古战场C.铜绿山古矿冶遗址 D.阳新县境内猪婆岭遗址10.下列属于湖广总督张之洞在黄石创办的企业是A.湖北织布局 B.大冶铁矿 C.汉阳铁厂 D.大冶钢铁厂11.1958年9月15日毛泽东主席其次次视察黄石。当时 陪伴视察的黄石市委书记是第卷 (非选择题 共76分)第卷共9题。4547题为思想品德学科试题,共32

5、分;4851题为 历史学科 试题,共32分;5253题为地理学科试题,共12分。5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5分)(1)图中甲乙丙三点,位于西半球 的是_,属于中纬度的是_,既无阳光直射又无极昼、极夜的是_。(2)甲在丙的_方向。当地球由公转轨道的处向处运动过程中,丙地的白昼将变_(长或短)。53.读我国部分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7分)(1)图中是_(河流),该河流中游流经_(地形区),支流较多;是_(山脉);是_盆地。(2)图中A山山麓地带,人们主要利用高山_,发展了浇灌农业。B省(区)自然环境的突出特征是_,在该省(区)的_等海拔较低的地区,分布着河谷农业。黄石市2019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地理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第卷 选择题:(每题1分,共8题8分)1.C 2.C 3.A 4.D 5.B 6.B 7.A 8.D第卷 非选择题:(共12分)52.(5分)(1)甲 丙 丙 (3分)(2)西北 短 (2分 )53.(7分)(1)黄河 黄土高原 喜马拉雅山 准噶尔盆地 (4分)( 2)冰雪融水 高寒 雅 鲁藏布江谷地(或藏南谷地) (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