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一)自考试题 (6)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62803919 上传时间:2024-01-0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7.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学基础(一)自考试题 (6)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医学基础(一)自考试题 (6)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医学基础(一)自考试题 (6)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医学基础(一)自考试题 (6)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医学基础(一)自考试题 (6)》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基础(一)自考试题 (6)(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浙江省 2005年10月自考中医学基础(一)试题课程代码:02930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 题1分,共20分)1. 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典籍是()。A.难经B.内经C.伤寒论D.神农本草经2.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是指()。A.阴阳对立B.阴阳互根C.阴阳消长D.阴阳转化3. 五脏中以升为健的脏是()。A.心B.肝C脾D.肺4.脑与哪组脏腑关系密切()。A.心肝脾B.心肾肝C.心肝肺D.心肾肺5.既属六腑又属奇恒之府的是()。A.胆B.胃C.三焦D.膀胱6.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的物质基础是()。A

2、.宗气B.营气C.元气D.肾气7.下列何项不属津液?()A.泪B.尿C.涕D.痰8.表里两经的相交处是()。A.手部B.足部C.头部D.手足部9.按十二经脉流注次序手太阳小肠经上接何经()。A.心经B.膀胱经C三焦经D.大肠经10.最易耗气伤津的病邪是()。A. 燥邪B.火邪C. 暑邪D.风邪11.劳神过度主要损伤()。A.心肾B.心肝C.肝肾D.心脾A.必备条件B.内在原因C.重要条件D.条件之一13.“大实有羸状”是一种()。A.真虚假实证B.真实假虚证C.虚实错杂证D.因实致虚证14.“急则治其标”适用于()。A神昏B.尿闭C.大出血D.以上都是15.下列各项除外,都是“得神”的表现(A

3、.语言清晰)。B.反应灵敏C.颧赤如妆D.呼吸平稳16.引起刺痛的主要原因是(A.瘀血)。B.气滞C.寒邪阻络D.火邪窜络17.表证恶寒发热较重,常常提示(A.邪正俱盛)。B.邪轻正衰D.正胜邪却C.邪盛正衰18.阳虚证的主要临床表现为(A.形体消瘦)。B.形寒肢冷C.冷汗淋漓D.脉细舌净19.临床见吐血,心烦,身热、舌红绛者,拟诊为(A.气虚证)。B.气滞证C.血滞证20.心病共有症状是()A.失眠健忘C.心痛D.血热证B.心悸怔忡D.心烦二、双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 10分)1

4、. 中医学的两个基本特点是()。A.唯物观B.辨证观C.整体观D.治病求本E.辨证论治2. 藏泄互用的脏器是()。A.心B.肝C.脾D.肺E.肾3. 宗气由下列哪两种气结合而成?()A.精气B.谷气C.神气D.清气E.水气4. 行于脉内外互为阴阳之气的是()。A.元气B.营气C.谷气D.卫气E.真气5. 在目内眦相交的经脉是()。A.小肠经B.肾经C.肝经D.膀胱经E.胃经6.具有趋下特性的外感、内伤病因是()A.寒B湿C.悲D.思E.恐7. 治未病应包括哪两个方面?()A.早期诊断B.早期治疗C.未病先防D.加强锻炼E.既病防变8. 正常舌象应当是()。A.淡红舌B.红舌C.薄苔D.薄黄苔E

5、.薄白苔9.产生寒证的机理()。A.阴虚内热B.阳盛则热C.阳虚则寒D.阴盛则寒E.以上都不是10.心火亢盛证以心及等出现实火内炽的症状为审证要点()。A.小便B.神志C.舌象D.面色E.脉象三、填空题(每空 1分,共 10分)1. 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一是,二是。2. 气的运动称为,气的运动形式可归纳为四种。3. 按十二经脉走向规律,手三阳经的走向是。4. 寒性凝滞的临床表现是。5. 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6. 表证多见于病的阶段。四、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21分)1.阴阳2.藏象3.疠气4.病机5. 寒因寒用6.斑7.阳水五、简答题(每小题 4分,共12分)1. 简述五行相克与相乘的异同点。2. 何谓因时制宜,试举例说明。3. 试述表寒证的主要症状。六、论述题(每小题 9分,共27分)1. 试述肺与肾的关系。2. 瘀血病证有何共同特点?试述之。3. 恶寒和发热同时并见有何临床意义?百度文库:专注、专心、专一为您服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