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下重点.docx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62790679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3.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心理学下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实验心理学下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实验心理学下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实验心理学下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实验心理学下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实验心理学下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心理学下重点.docx(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实验心理学(下)复习第一章 知觉直接直觉和间接知觉直接知觉:知觉具有直接性质,它的主要观点是人们的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反映,并不是对各部分的简单总和。间接知觉:刺激本身的信息是模糊的、不完整的和不能对外界事物进行全面描述的,所以个体必须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对信息刺激做出推断、评价和解释,才能事先对刺激的真正知觉。直接知觉和间接知觉的基本验证方案答案(一)1、 证明知觉直接性的实验,通常使用婴儿、刚出生的动物,或者某些由于生理生活环境缺陷无法习得某一方面经验的特殊人群作为被试,以期消除过去经验对被试的影响。其中最广为人知的研究便是吉布森和沃克的视崖实验。2、 间接知觉的证据有不可能图形、特殊的三维

2、图形和错觉图。答案(二)直接知觉实验 实验逻辑:如果在排除过去经验的情况下,被试的实验结果和未排除时一样,那么即可证明知觉无需以往经验的支持。Gibson的视崖实验被试:3名6个月到14个月的婴儿和刚出生的小动物实验仪器:视涯自变量为视涯的深浅 一是浅滩(在桌子的一半下是有由白相间的格子图案构成的固体表面)二是深渊(是同样的模式,但和桌子下地面是相平的,玻璃覆盖了整个表面)间接知觉 实验逻辑:创造经验信息和刺激信息相互矛盾的情境,来分离只有经验信息参与或只有刺激信息独立作用时两种不同的知觉。深度知觉间接论:先天盲人SB间接知觉论:认为知觉是一个多层次的信息加工过程,是一个假设-检验的过程;知觉

3、是现实的当前的刺激与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兴趣、爱好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是自上而下的加工。知觉定势、不可能图形、视错觉、主观轮廓视错觉是指单凭眼睛所看见而形成的失真或扭曲的知觉经验。1、运动错觉:主要似动现象,即我们对实际上没有空间位移的物体所产生的运动知觉现象。2、线条错觉:几何错觉、缪勒莱尔错觉3、自然错觉:月亮错觉:即月亮在水平线上时,比月亮到正顶上时看起来显得大些。为什么感觉较远的月亮看起来反而大些呢?距离,所占角度变化眼动效应,才是导致月亮大小变化的真正原因。视知觉组织法则1、 接近法则:视野中接近的对象容易被组合在一起2、 相似法则:在形状发面相同或相似的,以

4、及在亮度和色彩方面相同或相似的图形倾向于合成一组构成一个图形。3、 良好图形法则:良好图形一般是同一组刺激显示的各种可能组合最有意义的图形。4、 同步法则:我们倾向于将在同一时刻发生的视觉事件组合在一起。空间知觉的线索:1、肌肉线索 (生理线索)包括调节和辐合 提供距离信息1、 适应:晶状体的适应眼睛的适应对深度知觉所起的作用不大,所提供的信息只限于据眼球10米范围内才是有效的,所以它属于近距离的弱距离线索。2、 辐合:双眼视轴的辐合辐合作为距离线索只在几十米内有效,一旦超过了这个距离,双眼视轴接近平行辐合就不是有效的距离线索。肌肉线索如何帮助我们识别距离?2、物理线索 (单眼线索)指用一只眼

5、睛就能感受到的深度线索1、 遮挡:通过遮挡来判断深度秩序,而不能判断物体间的距离遮挡在前面的物体被知觉近些2、 阴影:由于不透明或半不透明物体的阻碍所引起的表面照度的变化,物体投射到自己上面或是投射到其他物体上面的阴影被称作分离阴影,分离阴影可以作为物体和它所投射到的表面间相对距离的线索。3、 几何透视:是指平面上的刺激物根据透视原理,近的对象面积大,占的视角大,看起来较大,远的对象占的视角小,看起来较小。(1)、直线透视:知觉到空间的一组平行线会聚于某一消失点,这种平行线影像的会聚被称为直线透视。(2)、视野中的高度:视野中物体的影像越接近视平线,就容易被知觉更远。如果我们把同样大小的对象置

6、于不同的水平面的高度上,高水平面上的看起来更远,低水平面上的看起来较近。(3)、单眼运动视差:指视觉对象不同,而头部与眼睛运动时,所给出的一种强有力的深度线索。(4)、纹理梯度:是判断空间轮廓的信息资源; 吉布森在视知觉一书中写道:“某个维度上某种东西的递增或递减称为纹理梯度。”(5)、空气透视:物体反射的光线在传递过程中,由于空气的过滤和光线的散射等作用会发生某些变化,使远处的物体显得模糊,细节不如近处清晰;主要取决于空气的清晰度。3、双眼线索:双眼视差是知觉立体物体和两个物体前后相对距离的重要线索距离和深度视觉主要是双眼的机能。双眼视差的生理基础:两只眼睛的视野发生重叠的部分双眼视野双眼视

7、野的边界大约为左右眼中间向颞侧80度,向鼻侧37,垂直方向上和水平线夹角为120处。来自两眼的不重叠信息在视皮层处会聚,这就导致了双眼视差,对由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对双眼视差进行整合后,就能产生单一的具有深度感的视觉。视野单向区:水平视野单向区(也称维叶斯缪勒圆)奥格尔经验水平视野单向区垂直视野单向区穿过维叶斯缪勒圆的中间水平面上的一条直线上的所有点也具有零视差,这条线被称为理论的垂直视野单向区。潘诺融合区:即双眼视像不落在两眼视网膜对应点上时,也能单一成像,只要双眼视差足够小,双眼影像就会融合在一起,视像融合所允许视差范围被称为潘诺融合区。时间知觉:是指个体对同时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件的顺序性

8、和持续性的反映,主要包括对时间顺序和时间间隔的知觉。时序知觉:时序知觉是对客观事件的顺序性的知觉。“同时”与“不同时”波佩尔的“促声融合”实验:同时向两耳呈现持续千分之一秒的“嗒”声感觉来自偏左的“中央耳”的单一声。应间隔1ms,先向左耳呈现“嗒”声,感觉来自靠近左耳出的单一声间隔2ms也一样,感觉更偏左。“顺序”声音间隔达到一定程度时,被试能区分两个声音的前后“不同时”知觉只是“顺序”知觉的基础波佩尔等的“顺序”知觉阈限实验: “顺序”知觉的阈限大约是“不同时”知觉阈限的10倍左右 视觉系统和触觉系统来说,“顺序”视觉阈限都为30-40ms。外显表征内隐表征依赖于大脑依赖于感官的结构 时序知

9、觉不同时系统潜意识的,具有动力性的时间结构,是对外界环境的一种自动的,直接的调节的时间模式。“顺序”系统有意识的,概念性的时间结构,是对外界环境中时间关系的一种主观的表达方式。时距知觉:指对客观事物持续性的知觉,能告诉人们某一件事延续的时间长短。动物时距知觉的研究范式:1、 时间范化程序:是为研究动物对一个特定时距的知觉的所设计的完整的实验过程。在实验中,要求动物掌握辨认一个特定时长。让老鼠学会辨认4s的时距将老鼠置于一箱子里,30s然后,关闭箱子里的小灯0.8s,1.6s,2.4s,3.2s,4.0s,4.8s,5s或6.4s或7.2s。随机延时,一半为4.0s,其余的是从其他的8个延时中随

10、机抽取的;当箱子中的灯关掉后,就立即将一根杠杆插入箱子;如刺激延时4s,老鼠在5s内做出压杠杆的反应,立刻会有食物,并抽掉杠杆;如刺激延时不是4s,而老鼠在5s内压杠杆,食物不会出现,杠杆被抽掉;无论刺激延时多久,老鼠只要未在5s内做出按压杠杆的反应,也抽掉杠杆,并进行下一轮实验。2、二分程序:是为了研究动物区分两种时距的能力而设计的。在二分程序中,要求动物在较短的刺激延时后做一种反应,并对之进行强化,而在较长刺激延时后做另一种反应,并对之进行强化。短时刺激延时后的反应称为短反应,长时刺激延时后的反应称为长反应是为了研究动物区分两种时距的能力而设计的在较短的刺激延时(比如2s)后做一种反应“短

11、反应”,并对之进行强化在较长的刺激延时(比如8s)后做另一种反应“长反应”,并对之进行强化结果用长反应率和刺激反应延时之间的心理物理函数表示,从形态上看,二分函数通常是从反应率接近0.0到1.0的“S”形曲线函数中短反应率和长反应率相等的那点被称为二分点或主观相等点。2、 固定时程强化程序:自变量:操纵的自变量为强化延时;强化延时往往是空时距,即以间隔方式呈现整个时距只有起止刺激;前后两次强化间的时间间隔是固定的。刺激延时往往是实时距,即以持续方式呈现;结果用反应率随以前一次强化(食物)为起点的延时而变化的函数来记录。4、 峰值程序:固定时程强化循环和其他没有强化出现的循环随机出现;结果用无强

12、化循环下反应率随延时变化的函数表示;卡塔尼亚用峰值程序训练了一只鸽子在固定时程强化循环中,整个循环为38s,期间键灯和尾灯都亮着,灯亮起10s后给予食物;在强化循环中,灯亮38s却没有给食物;结果:无强化循环中,反应率最高的那点都是固定强化点(10s);虽然反应频率受到强化概率(P=0.9或0.1)的影响,但这不会影响最大反应率出现的时间点。人类的时距知觉研究:变化/分割模型:认为对时间的认知是以西门里变化为依据的,时间知觉就是知觉变化,时间估计就是把心理上所经历的变化分割为可记忆的片段,然后再根据所分割的变化段数来判断时间的长短。人的时距分割水平的三个模型:存储容量模型、加工时间模型和变化分

13、割模型,其中变化/分割模型最重要。什么是无觉察知觉?刺激位于知觉阈限下,没被个体意识察觉。但是对后来的行为产生影响,即个体无意识的对刺激进行了加工。只要刺激的呈现在意识觉察的阈限之下,却影响了个体的感觉思维或行为,那么无觉察知觉就发生了。(注意:在阈限以上觉察知觉;在阈限以下无觉察知觉)分离假设:1、 经典分离假设完全论证假设 直接测量队意识加工具有完全的敏感性(觉察)间接测量对无意识加工具有完全的敏感性(无觉察)排除假设 直接测量对任何无意识加工的敏感性都为零(觉察) 间接测量对任何意识加工的敏感性都为零。(无觉察) 在间接测量成绩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直接测量的成绩从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转变为完

14、全随机水平的那点便为意识觉察阈限的临界点。2、相对敏感性假设:瑞恩歌尔德和梅里克尔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都同等程度地对意识知识敏感,而当对某一特定的刺激维度,间接测验表现比直接测验更敏感时,就能发现无意识加工的存在。相对敏感性假设的标准较低,在确定意识觉察阈限时,无须排除一时的加工,只要间接测验成绩高于直接测验成绩,就表示无意识加工确定起作用了。主观阈限和客观阈限假设 主观阈限:即被试“声称”不能觉察知觉信息而能进行判别反应的水平;客观阈限:即被试的判别为完全随机操作的水平。奇斯曼和梅里克尔实验:马塞尔的缺陷60的标准言语报告对stroop启动试验进行了改革实验设计:呈现启动词和掩蔽刺激,在迫

15、选程序中 ,要求被试报告看到了什么颜色单词,在迫选过程中,每个启动词出现频率相同,且随后都有掩蔽刺激;对每个被试,都计算几个启动觉察阈限;改变启动词与掩蔽刺激之间的间隔,使对启动词的迫选的觉察率分别为25%、55%和90% 。实验结果:55%和90%觉察率下得到Stroop启动效应;觉察率为25%下,Stroop启动效应不存在。启动效应:由于近期与某一刺激的接触而使对这一刺激的相关刺激的加工得到易化的效应。实验性分离:如果通过操纵一个自变量能够使两个对象发生不同的变化,那么我们便认为这两个对象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奇斯曼和梅里克尔改进了stroop启动实验频率效应 频率效应是一种被试主动选择的有意识策略 频率效应依赖于启动词是否被觉察操纵启动词和色块颜色一致的出现概率,获得了觉察和无觉察水平的实验性分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