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组曲巴蜀之画的民族特色与演奏技法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62786930 上传时间:2023-03-1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钢琴组曲巴蜀之画的民族特色与演奏技法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钢琴组曲巴蜀之画的民族特色与演奏技法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钢琴组曲巴蜀之画的民族特色与演奏技法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钢琴组曲巴蜀之画的民族特色与演奏技法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钢琴组曲巴蜀之画的民族特色与演奏技法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钢琴组曲巴蜀之画的民族特色与演奏技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钢琴组曲巴蜀之画的民族特色与演奏技法(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引言由于“文革”时期社会背景的特殊性,使得人们一直未能认识到黄虎威先生的这部巴蜀之画的重要性,直至2001年才被出版,人们也因此一直未能认识到巴蜀之画的艺术价值,因此相关的研究是比较缺失的。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有:刘海峰试析钢琴组曲的演奏要点主要从钢琴曲的演奏技法与教学方法作为切入点,分析了作品的节奏、结构和民族性元素运用的特点;何洁对钢琴组曲巴蜀之画中的音响之笔的探析,文章主要针对“晨歌、蓉城春郊、阿坝夜会”三首小曲的结构内容进行了分析,揭示了主题音响之笔的内涵所在;向乾坤巴蜀之画终极版本释意,文章针对不同版本中的巴蜀之画的演奏技巧、创作理念、民族

2、性的运用的细致差别进行了比较分析;西南师范大学华明玲在其论文朴素的音乐语言 深厚的民族情感一文中,详细的对黄虎威先生的生平进行了考证,并谈到了这些情感积淀对黄虎威先生音乐创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谈到了巴蜀之画的创作思想、演奏技巧等,并总结了黄虎威先生作品丰富的审美艺术价值和在我国音乐界的重要地位。从相关文献可以看出,目前对钢琴曲巴蜀音画的研究还较为缺乏,尤其是对巴蜀之画民族元素的运用及音乐民族性的解读方面是相对空白的。因此,对巴蜀之画在民族性的研究和挖掘上以及中西音乐融合的创作思想和技法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本论文在研究的过程中深深的体会到黄虎威先生作品中意韵悠长、婉转动人

3、的古典审美意境,中国民族元素在西式体裁的运用自然流畅、浑然天成。这是对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的一次积极探索和实践,对所有的民族音乐工作者都具有深刻的启发,为我们揭示了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真正意义和价值。一、黄虎威与巴蜀之画(一)黄虎威生平简介与创作领域美丽富饶的成都平原上有一座有着“千里沱江第一城”之称的金堂县,我国著名作曲家黄虎威教授就出生在这里,半岁多的时候,黄虎威教授回到了老家内江县生活,并在那里度过了他的整个少年时期。四川内江县风景秀美、如画如诗,民风淳朴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一派自然纯真之意。这些自然人文情感都成为了源头活水滋养着作曲家的灵魂,浇灌出充沛的灵感。黄虎威先生出生于书香门第,父母都

4、是诗人兼书法家。黄虎威从小喜欢诗词歌赋,尤其是中国传统水墨画,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自然之意、山水之情尤其热爱。1949年黄虎威报考了四川大学森林系,但正遇解放黄虎威义无反顾的参与到革命艺术事业的建设中,参加了部队文工团开始学习小提琴,之后在西南音专学习作曲。1954年,黄虎威毕业并选择了留校任教。后来,他被派往中央音乐学院和苏联专家古洛夫学习和声,此时是1956年年底。两年之后,黄虎威教授回到四川音乐学院工作,并任教于作曲系,积极的投身到音乐教育事业之中。黄虎威1954年创作了第一首钢琴曲作品乡村的节日,后在1958年先后创作了序曲和巴蜀之画。序曲后在1860年发表在建国十周年钢琴曲选上,获

5、得了极大的赞誉。巴蜀之画是黄虎威创作的第三首钢琴组曲,在当时由于多方因素的影响这首作品的艺术价值并未被发掘。在这以后又先后创作了儿童小奏鸣曲、欢乐的牧童等。(二)巴蜀之画的创作背景与理念 中国音乐旋律和西方音乐作曲技法相结合创作的钢琴作品,不仅是中西艺术审美视域下的音乐艺术的结晶,更是文化融合、民族艺术发展的重要途径。这种全新的音乐创作理念不仅成功的将西方的程式美与中国的意蕴美相结合,更深刻的展现了中国民族文化的博大精神与鲜明的特色,为中国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黄虎威在接受鲍惠荞的访谈中谈到了这首曲子的创作背景和情感。当时的整个乐坛在强调民族化大潮,希望能够把民族音乐发扬光大

6、。黄虎威先生也深知民族传统音乐的魅力所在,只是受到了配器、体裁、文化等因素的影响难以在世界乐坛上有所影响。黄虎威先生当时从四川民歌中汲取了丰富的养分,以纯碎自然的创作情感将自身对家乡的挚爱之情进行了深刻表达。1958年,黄虎威教授创作出了巴蜀之画,这是一部由六首钢琴小品所组成的钢琴组曲。全曲的材料来源均采自于四川民歌,其中第二、第四与第六首引用了藏族民歌,其余的则引用了汉族民歌。情感质朴浓郁、曲调悠扬婉转具有浓厚的四川地区民族特色。这些组曲经过详细的布局加工,汲取每一首中的民族特色将多首歌曲构成了和谐统一的整体,强化了作品的独特性和艺术张力,是我国钢琴曲作品中极具民族特色的代表作品。每一首作品

7、都具有自身鲜明的艺术特色,可以独立成体但六首作品合起来却又构建出更加广阔深邃的审美意境,可谓是独具匠心。旋律采自于浦江民歌割草歌的第一首乐曲晨歌,和缓、柔美是其旋律的主要特征;主题音调取自于山上的积雪好似一朵花的空谷回声,这是一首藏族民歌,其旋律灵动而欢快;取自于江油民歌隔河望见姐穿青的抒情小曲,这是一首情歌,旋律优美;采自于藏族民间歌舞弦子舞的乐曲弦子舞,将藏族人民传统舞蹈文化的魅力尽情的展示了出来;主题采自于四川歌大河涨水的蓉城春郊,这一首乐曲情感深沉,有咏叹抒放之美;第六首阿坝夜会源于阿坝地区的藏族民歌,其旋律动人、极具舞曲特色节奏欢快,将藏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情向往和朴实醇厚的民族情感

8、表达的淋漓极致。该曲借助织体的改变,对自然模拟音响进行了大量的引用,使得音乐画面的静和动得到了完美的呈现。二、巴蜀之画的曲式结构巴蜀之画是在组织、改变和创作六首不同风格的中国西南地区民歌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特征的作品,我们要更为深入的诠释作品就需要对作品的曲式结构进行分析,进而理解其音乐内涵。晨歌曲式结构: a(2) + b(2)晨歌(谱例1)是单一曲式,共9小节,4/4拍,小慢板。乐段运用清新、朴实和简洁的民歌材料构成了一个乐段及其反复。此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是方整型结构,同时,作曲家主要采用非重拍的连音,在高音区奏响干净、柔美的旋律。ppp十分弱的力度就好像四川山间清晨,薄雾

9、笼罩,太阳就要升起的清晨美景。谱例1空谷回声(谱例2)2/4拍,中板速度,由是一个非方整型乐段,两个对比性的乐句组成。曲式结构为:a b 2+2 3+3与晨歌的创作手法相似,作曲家也采用了重复、变形等手法。谱例2抒情小曲(谱例3)是一首4/4拍子,采用G徵调式,这首作品具有三段体的曲式特征,是一个变奏曲式,整首乐曲由A乐段及两个主题变奏构成。变奏曲式引子 A 主题变奏1 连接 主题变奏2 尾声 1 2+2 2+2+2 2+2 5乐曲开始由mp引入,A乐段为4小节也是一个二句体的方整型乐段,随后第6小节开始,乐曲变奏,右手不断出现六连音,随后进入4小节的主题变奏2是对A乐段的重复,调式变为羽调式

10、,随后调式回到G徵调,调式趋于稳定。在最后结尾,是对A乐段以移高八度的重复,直到乐曲结束。谱例3弦子舞(谱例4)4/4拍,中板。 a b 3 4以由一个乐段及其移调之后形成另一个乐段,也是两个乐句组成的非方整性乐段。第一乐段是3+2,结构,第一小节为乐曲主题句,第二小节在第一小节后两个拍的基础上进行加花变奏,随后三四小节又对第二小节内容进行加花变奏。第三乐句也是在第二乐句材料的基础上进行转调、变奏,最后以A羽调结束。第二乐段与第一乐段的内容相似,只是在音区移高了5度,并频繁转调,最后在E羽调式结束。谱例4蓉城春郊 是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蓉城春郊曲式结构 A 连接 B A” 尾声 3+2 2+2

11、 2+3 3+2 4蓉城春郊(谱例5)乐曲的音乐氛围和名字一样,呈现了成都郊外的美丽景色。乐曲A段为3+2的非方整型乐段,是三个乐句,及在此基础上的紧缩和移调形成,第3小节运用紧缩的手法将第2小节在G商调式呈现。旋律宽广奔放,刻画出优美壮丽的田园风景画。第二部分的连接段柱式和弦是从呈式段的伴奏音型中派生而来。在对呈示段主题材料进行变化之后形成了具有展开性质的中段,最后,不断重复并加强左右手的柱式和弦的力度,从p 到最强(sfz),将乐曲推向高潮。再现段是对呈示段的重复,而呈式段最后一句则成为整首乐曲的尾声,在ppp的力度下好像小鸟的鸣叫,充满了春的气息,与全曲主题遥相辉映。谱例5阿坝夜会是单三

12、部曲式,2/4拍,中板速度。阿坝夜会曲式结构引子 A 连接 B 连接 A 尾声4+4+4 4 4+4+4 4 4+4+4+6 9阿坝夜会是一首 2/4 拍子,是一首中板,主要采用跳音在旋律上交替进行,让旋律更具有流动感,由三个乐段组成,三个乐段基本相同,每个乐段由三个4小节乐句组成,前一个乐句的结尾是第二个乐句的开始,如此反复,推动者旋律不断前进。连接段调式由升F羽调到A羽调,B段在调性、伴奏音型与和声有所变化之外,其余部分保留了呈式段的创作手法,最后在29小节后半拍为素材,并通过倒影的形式 构成连接段,左手主音到属音不断持续,再现段热烈欢快,尾声材料是46小节后半拍作为材料,并进行变化,力度

13、p到pp的改变,延长音记号的出现都预示着全曲的结束,有余音绕梁之韵味,最后声音渐行渐远,人们意犹未尽。谱例6三、巴蜀之画的民族性 巴蜀之画采用了大量的四川地区民歌民曲的音乐元素,民族色彩鲜明旋律优美整首作品如同为听者勾勒出一幅绚丽多姿的巴蜀风光图景。此作作者黄虎威先生是在钢琴音乐民族性这条道路上探索的先驱者,钢琴组曲巴蜀之画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性,极具创新意识。一方面作品将西式音乐体裁与中式民族元素进行了完美的结合,以西式钢琴广阔优美的音域凸显出中国特有的民族审美意境;另一方面在创作理念上将音乐与绘画艺术相结合,将巴蜀山水的一草一木都幻化成美妙的音符,以音乐的流动性阐释出写意留白的意境之美,用动

14、态美静态美结合的手法为听者勾勒出一幅缓缓流动的画卷,这无疑是我国民族音乐传承发展道路上的创新。(一)旋律的民族性蓉城春郊是巴蜀之画组曲的第五首乐曲,在这一乐曲的首个乐段结尾处,笛子的颤音速度逐渐加快,呈现出乡土的繁荣之景。弦子舞是第四首乐曲,其主旋律是从低音声部开始的,作者将整和弦断奏和弱拍运用到高音声部部分,模仿弦子舞的节奏和跳舞时所发出的“踢挞”声音。(谱例7)谱例7阿坝夜会是最后一首一曲,它采自于我国藏族的一支传统舞蹈,在这一首乐曲当中作曲家也有所模仿,通过连续五度的左手的跳动模仿鼓声以及跳舞时皮靴和地面的撞击声,十分有力、粗犷,右手弹奏的旋律由跳音、小连音线组成,非常活泼明亮,呈现出欢乐之感。谱例8第三首乐曲抒情小曲,低音部附近有主旋律在盘旋,但高音部分的伴奏却选择了连续性六连音,为了模仿溪水流动的声音,使用了具有五声性调式特色的音群,尤为逼真。(二)和声的民族性 黄虎威在音乐创作中,十分注重和声的色彩感。如晨歌中,升 F 和还原 F同时出现,使得旋律出现了两种调性,但却运用同一个主音,十分具有色彩感,使得作品虽然短小精悍,但耳目一新。空谷回声采用了很多柱式和弦作曲家用意在于体现山的雄壮,与主题呼应。作曲家在此处运用很多平行的五度和弦,使得旋律具有回声感。最后部分运用五声音阶的商音结束全曲。另外在弦子舞中,作曲家并未使用一种调性,而是运用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