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分子和原子).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62786580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设计(分子和原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教学设计(分子和原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教学设计(分子和原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教学设计(分子和原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教学设计(分子和原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分子和原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设计(分子和原子).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设计(教案)模板基本信息学 科化学年 级九年级教学形式班级教学教 师王建国单 位济源市济渎路学校课题名称分子与原子学情分析本节课教学中最大的难点在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知之较少,为探究活动制造了困难:哪些地方可以引导学生探究,怎样引导探究。在这方面也做过一些尝试,但都失败了。例如:为导出“分子”、“原子”,先给出电解水的微观图示,试图让学生探究以下几个问题:水分解的过程中出现了哪几种微粒,各几个?这些微粒中哪些发生了变化,哪些不变?由此你得出了什么结论?从中你还获得了哪些信息?但结果学生对微粒模型图不熟悉,回答前两个问题很困难,对后面的问题就更无从入手了。这样尝试之后就把这节课设计成了一节以教

2、师讲授为主的课,只在“分子、原子关系”“物理、化学变化实质及主要区别”等处安排学生交流讨论。力求抓住学生学习心理,紧扣学生认知规律,以学生在哪里会想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为主线。在教学设计中最关注的问题,一是如何导课,才能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分子”和“原子”;二是如何才能使学生区别开这两种微粒。对于第一个问题,以前是较生硬的提出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再讲分子具有怎样的性质,之后再提出分子再分成的微粒叫原子。这次是先从化学变化(电解水和加热氧化汞)的微观模拟图示入手,讲清其中出现了两类构成物质的微粒,一类在化学变化中没有再分,叫原子;另一类在化学变化中可分成原子,叫分子。这样既使学生对二者的性质

3、有了基本认识,为之后学生交流讨论二者异同做好准备,同时又为后面化学变化的实质做好铺垫。通过课后学生做习题的情况看,这样讲有利于学生较深入的理解“分子”和“原子”,教学效果较好。对于第二个问题,是在学生总结出分子原子的相似之处后,提出问题:“现在有一个微粒,你怎样判断它是分子还是原子?”当学生回答“可分的是分子,不可分的是原子”时,再问“大家都同意吗?”并有意重复“可分的是分子,不可分的是原子?”引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有的学生会想到物理课学过原子可分为原子核和电子,再回忆导课内容,从而认识到“在化学变化中”这个前提的重要性。另外,对“分子与原子的联系”的理解也有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二者的区别,要特

4、别强调分子“一定”能直接构成物质,原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这时学生一定会想:如果一种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又一定由原子构成,那么为什么不能说这种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呢?抓住学生的心理,马上举出水和过氧化氢的例子(并给出二者的分子模型图),它们都含有氢、氧原子,但化学性质差异很大,原因就在于它们不是由相同的微粒(氢、氧原子)直接构成,而是分别由水分子和过氧化氢分子两种不同的微粒构成的。这样学生也认识到相同的原子可以结合成不同的分子。继而再讲清构成物质的微粒实际上就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物质由什么微粒构成就由什么微粒保持其化学性质。通过习题反馈,这种处理方法也比较成功。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5、1) 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2) 认识分子的特点,并且用分子观点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能力目标(1) 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初步形成良好的科学探究能力。(2) 学会运用分析、归纳、模型等方法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情感与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物质微粒的探究欲,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2)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合作学习意识。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课件展示 为什么人漫步在花丛中能闻到花香,在加油站能闻到汽油的气味,引导学生得出物质是由许多不连续的微小的粒子构成的。(二)师生互动,发现新知课件

6、展示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的图像,以及世界上最小的汉字通过移走硅原子形成的文字“中国”,让学生了解分子、原子的客观存在,并且引导学生得出分子的第一个特点: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课件展示 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一滴水中大约含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让10亿人来数这一滴水中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也要数三万年才能数完,通过具体的数字加深学生对分子很小这一特点的理解。(三)探究活动,获得新知教师演示实验:品红在水中的扩散 课件展示 品红在水中的扩散 为什么人在有水蒸发的上空会感到湿润,天空也会出现云彩?为什么25m3气体能被压入0.024m3钢瓶中。这些都说明

7、分子还有什么特点呢?引发学生作出猜想:分子可能是运动的。分子之间可能是有间隔的。学生作出猜想后,分成A、B两组分别进行讨论,并且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出简单的实验方案。课件展示 A组: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实验方案:将A、B烧杯中倒入少量酚酞溶液,C烧杯中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大烧杯罩住A、C,B置于大烧杯外,观察几分钟。现象:A烧杯中的酚酞溶液逐渐变红。结论:氨分子不断地运动,接触到酚酞溶液,使酚酞溶液变红。课件展示课件展示 B组:探究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实验方案:将100ml水和100ml酒精混合。现象:混合后体积小于200ml。结论: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课件展示酒精分子与水分子混合继续提问:为什

8、么湿衣服在夏天比在冬天容易晾干呢?状态不同的物质分子之间间隔大小相同吗?作出猜测:(1)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2)状态不同的物质分子之间间隔不同继续探究:课件展示 A组:探究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实验方案:将品红分别放入冷水和热水中。 现象:热水中的品红扩散速度快。 结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课件展示在常温和加热条件下水分子的运动情况课件展示 B组:气体分子之间间隔较大,液体、固体分子间隔较小。实验方案:取两个注射器,一个吸入一定体积的空气,另一个吸入等体积的水,分别用水堵住针孔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现象:吸入空气的注射器比吸水的注射器容易推进。结论:气态物质的分子间隔较大,

9、液态物质的分子之间间隔较小。 课件展示 物质状态变化的三维模拟动画激疑思辨:课件展示 从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分析讨论之后得出结论)课件展示 动画水 水蒸气 发生物理变化,水分子没变。动画水 氢气+氧气 发生化学变化,水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课件展示 水分子受热和水分子分解,通过动画展示加深学生的理解(四)、练习反馈,运用新知:课件展示 分子观点解释一些现象(五)、实践应用,巩固收获:课件展示 1.书面作业:课后1、3、42.课外作业:以“分子的自述”为题写一篇科普小论文,(为完成论文,学生必然要查阅一些相关资料,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化学

10、、用化学的热情和兴趣。)板书设计课题2.分子和原子一、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二、 分子的特点1.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2.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3. 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一般情况下是气体液体固体三、 分子与原子1. 分子由原子构成。2. 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变;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作业或预习1、“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的原因是( )A、分子很小 B、分子在不断地运动C、分子之间有间隔 D、分子是可分的2、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1)

11、、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2)、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体积小100ML;3、某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由固体变为该物质的液态或气态,主要是由于()、分子形状发生变化 、分子质量发生变化、分子大小发生变化 、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自我评价分子这一节是学生由宏观世界进入微观世界的开始,也是解决化学教学难点对宏观的现象进行微观解释的关键,还是继续学习化学方程式和溶液等章节内容所不可缺少的基本知识和工具,但由于这一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处理不当会削弱学生学习的兴趣,成为学生学习的分化点,力求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境进入课堂。让学生想象、分析讨论,最后清晰的认识到分子体积小、质量小且总是在不断运动着。组长评议或同行评议(可选多人):首先,本节课的导入就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激起:学生能闻到清新剂的香味,却看不见摸不着,这就把构成物质的微小粒子:分子和原子提出来了。第二,对分子特征之一: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这一知识点的提出,运用了非常具体的数字和形象的比喻来说明,那么学生在这些非常具体的数字中就了解到了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对分子是不断运动和分子间有间隔的处理上,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亲自通过实验去探究。 评议一单位:理化教研组 姓名:王双霞 日期:11月12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