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七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合集6篇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62779820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3.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七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合集6篇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关于七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合集6篇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关于七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合集6篇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关于七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合集6篇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关于七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合集6篇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七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合集6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七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合集6篇(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七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合集6篇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在山的那边。下面我就按说教材、学情、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和作业设计几部分内容进行解说。 一、教材分析 在山的那边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四篇文章。本单元的课文都是以人生为主题,是作者抒写对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这一单元中,所有文章都是作者写出对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阅读这些文章,可以引导学生体味人生、敬畏生命、追逐理想。 在山的那边是当代诗人王家新的一首现代诗。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诗歌教学的要求有:朗诵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表达的情感。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不应过多

2、的讲解诗歌的理论知识,而应该把重点放在朗读及品悟感情上,即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使其具有独特的文学体验。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借自己童年的想望和困惑,用“山”与“海”这两个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告诉人们自己成长中的人生感悟,并启示人们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不停的翻过无数座山,要一次次战胜失败和苦难,才能实现远大理想。 二、学情分析从入学到现在,我对班级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因为我面对的是初中的农村孩子,所以一般来讲语文功底都不是太好。在诗歌鉴赏这个模块,虽然有已经学过的秋天铺垫,但要求他们由于方言的原因要求准确并富有感情的朗诵是比较困难的,并且精准理解和感悟诗

3、的意境也是由于功底薄弱会有所限制。但是这首诗很有吸引力的地方就在于调动他们自己的生活感悟,他们都是农村学生,他们渴望农村以外的生活,这符合整首诗的意境。就这一点来讲,学生一般能较好地把握诗中的“山”与“海”的象征意义,加以教师因势利导,重点点拨,会让学生对诗歌的学习有不一样的体会。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简单掌握诗歌朗诵技巧。 、了解现代诗歌的一些知识,如象征的艺术手法、修辞方法等。 (二)过程与方法 、教师表情朗读启发学生对作者情感和语言的感悟。 2、领会诗中“山”与“海”的艺术形象的象征意义,以及重点语句的分析鉴赏体验。 (三)情感态度和价

4、值观 1、联系实际,体会作者激励人们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到达理想境界的情感。 、培养为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诗歌中“山”与“海”的象征意义。 2、表情朗读启发学生对作者情感和诗歌语言的感悟。 (二)教学难点: 领会诗歌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这是一首比较简单易懂的诗,所以在表情朗读的基础上,对诗歌内容和象征意义的进行理解与体会,对学生的感悟和思考能力,情感的熏陶和启迪都有良好的引导作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运用和多媒体教学的运用会增强学生的视觉体验,出于课标要求和兴趣教学法的启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朗读指导法2、问题点拨法 3、多媒体教学法教学过

5、程中我会引导学生采用学习方法如下: 1、朗读法 、联想想象法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教学过程 : 依据上述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并以语文学科的特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我设计了如下环节来完成这一课的教学。、导入同学们有没有听过一首歌叫蓝精灵?(播放音乐蓝精灵,播放图片蓝精灵兴趣导入)。听完音乐后,大家想想,在山的那边真的有蓝精灵么?或者还有其他?那今天我们来看我们的新课:在山的那边。(板书)(用时三分钟) 、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标注生字词:教师范读诗歌(注意表情朗读的渗透),学生在在听读中划出比较难理解的生字词。(配合诗句展示相关图片:山和海。)读完后让学生找出难理

6、解的生字词,因为学生已经预习过,只需要多媒体展示出来,加深学生印象,学生齐读生字词,课堂巩固。 (2)学生齐读诗歌,思考并回答问题,这是对学生对课文整体把握的检验。问题设置如下: A、诗歌两节中的“山”和“海”意义相同吗?如果不同,分别指什么? B、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两个问题的设置旨在让学生对诗歌的大意有所体会,有利于进一步深入分体探究学习。教师必须明确第一节是小时候的山,是现实中的“山”和“海”第二节中的“山”指的是艰难险阻、困难坎坷、重重阻碍;而“海”是指理想、目标、信念、信心、成功以及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要告诉人们的是自己的人生感悟和坚定信念,即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

7、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会实现。(结合前文朗诵时播放的图片加以说明) (整体感知环节最多用时十二分钟) 3、课文精讲即问题探究部分: 这一部分主要利用学生朗诵加问题探究梳理课文的方式对诗歌进行鉴赏。而且问题的设置主要是针对重点语句的理解和体会,有象征意义、修辞手法、语言特点等内容,呼应知识与能力的教学目标。而在这一部分主要采用 多媒体展示的方式,根据不同的意境,运用不同的图片做背景,加深学生对诗歌的体会,触动学生的感情,理解诗歌的内涵。 这些问题都是根据课后习题或者是课外习题中命题出现率较高的知识点整 理而来,对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有着比较重要的作用。而这些问题我会采取逐题探究讲解的方式进

8、行知识点的梳理。主要问题设置如下:(1)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看见大海,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隐秘的想望”。(对前面词语盘点的回顾:隐秘,不想让人知道的事) (2)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这是拟人手法。“我”爬上山顶,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可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看见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笑“我”幼稚可笑,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铁青着脸”。(修辞手法的讲解:拟人,图片背景:青的山,加深记忆和视觉体验)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是什么意思“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才明

9、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零分”解释:什么都没有,多媒体链接到一张空白的幻灯片)()“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种子比喻一个信念,是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 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而这个“海”是不存在的,不切合实际的,所以说是飘来的。(解释“飘”字,轻的,形容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5)“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呢 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

10、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图片背景,海潮,傍晚,一个人,闭上眼睛想象,加深对诗歌的感知)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理想是需要长期坚持的,只有在执着追求、坚持不懈、勇往直前、不断奋斗之后,才有会有收获。这时候理想的实现才会使你兴奋、给你惊喜。(多媒体超链接用灰暗的图片和有阳光的图片进行比较) (7)“信念凝成的海”这句话中的“海”有什么含义这里的“信念”指得是妈妈给我的信心,而这里的“海”指的是作者在不断追求的目标。 在探究问题这样设计,可以根据时间调整,有时候会出现突发状况,如果时间不够,就要留一

11、两个问题做作业,确保课堂教学环节的完整性,也可以当做下节课的知识回顾。接着就是本课的另外一个小小的不同,就是作者及写作背景不出现在导入后,而是课文讲解完后,学生会好奇老师为什么不讲解作者,这时候引出有利于学生的记忆,结合文章背景对诗歌的理解会进一步加深。作者和写作背景的安排需要明确写作背景在前作者在后,用写作背景引出作者。这一部分内容只是利用幻灯片进行播放,既省时又高效,有利于节省课堂时间,提高课堂利用率。(幻灯片展示如下) (1)写作背景: 作者小时候跟随从教的父母游走于各地求学,可是从来没有走出过大山。去看海是作者童年时期的一个梦想,影响着他的一生。这首诗诉说着作者一直以来的“隐秘的渴望”

12、。()作者: 王家新,我国当代著名诗人、诗歌评论家。95年生于湖北省丹江口市。著有诗集纪念(15)、游动悬崖(7)、楼梯(1993)、未完成的诗(202X)等。诗论随笔集夜莺在它自己的时代(97)、对隐秘的热情(197)、没有英雄的诗(202X)等。 、课堂小结部分,分两部分内容进行: 首先是问题回顾,这一部分是机动教学环节。所谓机动就是根据时间定。时间充足,穿插回顾象征手法和修辞方法,一旦时间不够,可以留作作业, 接着是诗歌意义的理解,需要强调“山”和“海”的象征作用,并以此进行总结:要见到山那边的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不懈。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一片海“理想”。为了

13、这个“理想”,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翻过一座座山克服一个个困难。所以,努力去实现心中的梦想吧,“海”一直在远方为你喧腾!鼓励学生不断努力,为了理想不断前行,点明作者写作意图。5、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小时候(一) 长大后(二)山 山 象 困难、坎坷、阻碍 海海 征 信念、目标、成功 这样设计是象征的手法清晰展现,有利于学生记忆。 6、作业设计:背诵本诗,完成学习之友。 这是一篇阅读课,学生只需要掌握朗诵技巧,并且理解诗歌的意境,学会分析重点诗句进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可以了。所以作业的设计涵盖了这几方面的内容。 在山的那边解说完毕,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篇2 各位评委

14、老师,大家好: 我选择的课题是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再别康桥,我说课的题目是信息技术与诗歌教学。 再别康桥是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是徐志摩的传世之作,他的诗具有语言清新、意境优美等特点。而初一学生大部分喜欢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对诗歌的抽象性可能会产生一定的畏惧心理,或者只是走马观花,难以深入体会诗歌的感情。 如何在学生和诗歌中间架起一座彩虹桥,使抽象的诗歌变得具体可感呢?那就得借助信息技术了。教学分析诗歌是个人情绪的瞬间爆发。人们读诗,其实就是与文本的对话,与作者情感的交流。 于是我从走进文本、走近诗人、心灵碰撞这三部曲,设定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感受诗歌美好的意境。2

15、、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方法。3、反复诵读,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感悟作者对康桥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4、激发自己对诗歌的热爱之情,提高文学素养,并试着自己创作。 教学重点 深情地朗读;细腻地感悟;诗意地创作。 教学难点 细腻地感悟 走进文本即通过朗读,知道本诗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感情。再别康桥所包含的感情也只有在用心反复读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所以我把学习的第一个任务设置为:深情地朗读。 信息技术与朗读的整合:什么是深情地朗读?如何通过多媒体去实现深情地朗读?整合后的效果如何?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要使朗读产生好的效果,必须理解文本,注意停顿、重音、语速、语气等问题. 初一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积累,有一定的朗读基础。但通常,学生在初读时可能是没有理解文本,也可能随大流,所以语气语速等把握不到位,感情平淡。那如何通过课堂上训练,引发学生的朗读素养呢?我想应该有一个朗读的范本,可以是学生范读,教师范读,我这里采用的是男声版录音范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