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的几点思1.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62772199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的几点思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的几点思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的几点思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的几点思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的几点思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的几点思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的几点思1.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的几点思考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这一项目、板块的设置是课程改革的亮点,应该筑就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由于教材是第一轮使用,所以广大教师对编者的意图、教材的使用正在摸索和逐步深入的过程,可谓“前无古人”,缺少了对各种不同课型的直观认识,没有经验可借鉴;再加之,对课程标准中关于综合性学习部分的要求还在解读领会之中。所以,综合性学习自然而然地,十分凸显地成为了课程改革的“难以解开的一个结”。老师们虽然没有达到“谈虎色变”的严重程度,但也可以说“心有余悸”。综合性学习到底如何进行,大家都是在摸索实践,甚至有的还在观望的状态。 在实际的教学中,有许多的盲点,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不断地思考

2、中,问题也不断地呈现。比如: 1教师在两周的教学课时中,如何将课内外活动统筹安排,做到有机结合? 2计划制定是动态的,换言之,并不是一步到位的,教师如何引导能引导学生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不断调整,不断补充,实现计划的指导价值? 3阅读材料如何充分地运用? 4过程指导如何更好地实现互动和提升? 5成果展示活动不等同于队会课,怎样让学生成为“首席”而教师又不全部隐退?6要想使为期两周的教学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建立怎样的评价机制? 7如何做好中年级与高年级能力方面的衔接,中年级应该做哪些铺垫?许多的问题都值得我们研究与思考。当然以上的这些问题 ,在这一次的活动中不可能都得到解决,但是至少暴露出了一些

3、问题,给了大家碰撞的机会。 思考一:关于活动计划与计划书的问题。我认为,主要问题是由于目的并不明确而造成浅层次活动。 现象:课堂上,学生的计划已然制定好了,计划书呈现出来了(活动时间、地点、分工、展示形式),看得出,学生的分工是重点需要指导的,学生知道要分头搜集资料,难道搜集资料是最终的目的吗?显然不是!学生还是没有要具体探究的问题和方向。如:六年级上册轻扣诗歌的大门,学生计划制定时进行了分工,分头搜集唐诗、宋词、元曲,试想一下,学生接下来干什么?如果没有指导,学生会很茫然。要想使我们的活动深入下去,我们肯定还要继续进行计划的指导与补充,继续深入思考研究些什么问题?如:了解诗歌的有关常识;要探

4、究宋词和元曲之间的区别;要学着赏析诗歌;要赏析一位自己喜欢的诗人的作品风格;要进行尝试创作;要总结一些学习、欣赏古代诗歌的方法等等。反观我们的教学,暴露出的问题是不是指导学生制定计划仅仅停留在分工、搜集的浅层面上。因为没有更高一个层面的任务驱动,所以,不能使活动向更高的层面推进。所以,我们所说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是不是可以说,“预”在一个什么层面上,将决定你的教学的层次。 归因:我认为,我们是没有认识到只有充分地做好活动的策划,才可能把活动计划书写好。策划在前,计划在后。我们往往是匆匆地要得到计划书,而没有引导学生对活动的主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没有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分析、梳理、提出问

5、题的过程。活动的计划书不能等同于活动策划,更不能代替它。策划侧重分析材料、发现问题、确定目标、设计较好的意向,而计划比较多的体现为在目标、任务等都已经明确化的情况下,为即将进行的某种活动提供一种可具体操作的指导性方案。我们在教学中,学生参与过整体策划吗?有明确的活动的目标吗?对自己要探究的目标明确吗?似乎学生只是依据教师提供的计划书的样子照猫画虎,没有明确自己真正的目的,研究的方向在哪儿? 课程标准中对高年级的综合性学习这样表述:“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课标要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策划的能力。 策划什么?如:本单元阅读材料及活动建议中

6、,提示我们、需要我们研究哪些问题?我们对哪些问题感兴趣?着重我们合作要研究哪些方面?什么时间开展哪些活动?这些活动的展示有哪些比较好的展示形式?这些是否应该群策群力进行讨论确定?以确定的问题为目标来引领学生分组,进行现实可行的计划书的制定。这样,课堂上学生的计划制定才更有目的性。思考二:计划制定应该制定大计划还是小计划? 什么是大计划?什么是小计划?以两个板块整体上进行计划,称为大计划;以每一个小板块为整体进行计划,成为小计划。愚以为应该以制定小计划来对学生进行训练。为什么?一从计划的有效性方面考虑。我们看到的有关音像资料、课例、经验中都是对两周活动进行计划,有的同学任务是第二板块的内容,那么

7、,第一板块的一周学习中,他就可以不参与了吗?愚以为,不妨将计划指导缩小范围,通过指导和练习,给学生二次制定的机会,这样,也可以使训练得到强化。二计划是动态的。鉴于小学生的能力所限,计划制定也不可能一步到位。花了很多时间进行的计划制定,却要动个“大手术”,为何在指导时不以小而近一些的内容为点呢? 思考三:要认识到阅读材料的作用。 从前在没有接触综合性学习时,凭空构思对阅读材料的使用,觉得它只像“引子”一样,是引导学生由课内拓展到课外,走向生活的桥梁。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它远远不只这一点作用。 本次参赛的老师对阅读材料的使用给了我启示。 如:一位老师以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引领学生品读宋词元

8、曲,在学生欣赏自己所喜爱的词曲时,教师及时恰当地插入了关于宋词的相关常识(苏轼、李清照、毛泽东、元曲四大家等),播放元曲天净沙秋思的吟唱,丰富了学生欣赏的角度,提高了对古诗词的了解。从而,有效地落实了三维目标。张毅老师则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大胆地设计了对毛泽东的两首十六字令的赏析并当场进行了创作。课堂上学生诗情飞扬,让听课者无不叹为观止。张老师的教学就不仅仅是引领学生“走近”诗歌,而是“走进”诗歌的殿堂了。学生的知识面,对诗歌知识的掌握,对学习方法、欣赏方法的灵活运用,表达能力、思考能力的淋漓展示,已经让我激动不已。太震撼了!反思:从中我这样理解阅读材料可以说“身兼数职”。阅读材料是“出发点”

9、,承担着激发学习兴趣、提供活动素材、引领研究方向的作用;阅读材料是“例子”,教师要通过这一篇或这几篇材料引导学生总结出学习的方法,以便更自主更独立地到“字海”“诗海”“词海”“曲海”中遨游;阅读材料是“原点”,每一篇阅读材料都可以看作是一方面典型的代表。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以此为点,辐射更大的“扇面”,走得更远,见识更广;(也可以跳出教材,引领学生有更丰富的认识和体验。)并在活动中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阅读材料的组合显意图,不可忽视其厚重的价值取向。组合之中,我们看到的是一种文化的发展的过程,教材展示了一种文化的继承与沿革。从发展中从演变中,我们更感受到了祖先的智慧,人类的文明,更加热爱我们的文化,

10、更加热爱我们的国家的美好情感。所以,教师要运用好阅读材料,落实好三维目标的实现。 思考四:体现教师指导的有效性,听到学生成长的拔节声。有五位参赛教师选择了诗歌的欣赏课,但是有的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却缺少有效的指导,主要表现在总结出阅读欣赏的方法太泛。如:在春夜喜雨一诗的欣赏中,教师最后总结“想象意境体会情感大声吟诵”三法。不能说这不是欣赏的方法,它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但具体到某一首诗还应该有具体的欣赏方法,将概括的方法和具体的方法相结合,课堂上学生将更受益,教学将更有味。教师只要读读教材中的赏析内容,就不难理解编者的意图,其中暗示了“抓诗眼”“先整体把握后分句细解”的方法。题目是春夜喜雨全诗

11、没有一个喜字,但却处处体现出诗人的欣喜之情,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样具体的方法对于学生才应该是有效的,可学可用的。如果教学时能根据诗歌的特点抓住“魂”“眼”这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内容引导学生品析。课堂上才真正体现出语文味儿! 又如:一位老师在以“与春同行古诗赏析”为主题进行指导时,运用了“化我为物”的方法引领学生体验春的美好,这就将教法与学法相统一,渗透了对古诗进行欣赏的具体方法,很值得我们借鉴。 再如:另一位老师以“走进宋词元曲”为主题进行指导时,在课堂上通过“感官调动,走入诗境”“诗配画美诵读”“配乐吟唱纵谈感受”“同一派别比较诵读”等教学方式,给学生一顿比较丰盛的精神大餐。 这样

12、的教学虽然走下了课堂,却走进了学生的心里。 思考五:展示课不等同于队会欣赏,应该体现语文味。有句话说,“水尝无华,相荡乃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在课堂上也是如此,有互动才会有碰撞,有碰撞才会有提升。 虽然是综合性学习的展示课,但是不能在课堂上只有展示。因为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即便是个体在进行展示,也要达到“以点带面共同参与共同成长”的目的。所以,在展示课上,“互动性”应该引起老师们的关注。 如:轻扣诗歌的大门一位老师的展示课教学,学生分了“诗声朗朗组”和“诗歌飞扬组”“古诗剧组”“诗配画组”进行汇报,这些小组的准备特别新颖,富有吸引力!却只是学生个人的才艺表演,而没有引起共鸣。其实

13、,教师可以在一些环节上安排集体参与,就可以增强互动性了。可以引导学生或进行评价,或谈谈创作感受,或谈谈收获,甚至可以让同学进行提问。这些形式都可以形成互动的情形和氛围。“诗歌赏析组”学生只是推荐了诗集,其实改改形式即可,只要教师有这样的意识,语文综合性学习姓“语文”课上,让学生可以评评推荐得怎么样?如何可以推荐得更吸引人?在学生互评互荐的氛围中,让课堂上充盈着语文味。还有许多的问题,心中还没有更深入的思考,但是反思还远没有结束。我认为,最值得反思的还应是我们教师自己的文学修养、语文素养、跨学科的相关知识还需要拓展、加强、丰富;我们教师自己独立解读教材的能力还需要加强;我们教师对于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目的还需要明确;教师对自己要发挥怎样的作用,如何发挥到恰到好处,既不越俎代庖,又不是放任自流,需要思考。 可以说,我们已经轻轻掀开了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面纱,但是我们的研究还会继续,综合性学习教学中有许多“微格的研究”,还等待着老师们在自己的实际教学中得以丰富,得到演绎。我们将在“走一步”的兴奋中,期待“再走一步”的快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