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青铜王国--滇国参考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62762260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后的青铜王国--滇国参考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最后的青铜王国--滇国参考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最后的青铜王国--滇国参考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最后的青铜王国--滇国参考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最后的青铜王国--滇国参考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后的青铜王国--滇国参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后的青铜王国--滇国参考(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后的青铜王国-滇国一、滇国的历史概述 “滇”是我国西南边疆古代民族建立的古王国,主要分布在以滇池地区为中心的云南省中部和东部地区。考古资料证明,滇国出现的时间至迟不晚于战国初期,战国末至西汉初为全盛时期,西汉中期后开始走下坡路,西汉末至东汉初被中原王朝的郡县制所代替,从此在史书中神秘消失。由于几乎没有文字,所以滇国怎样建立和消亡就成了一个未解之密。根据考古资料和史书记载来推测,滇国存在的时间大约有500年左右,为公元前5世纪中至公元1世纪初。 二、滇国青铜文化的发现与发掘 关于滇国青铜文化的正式发掘工作,是在1951年云南省博物馆建立后开始进行的。1955年1960年,首先在晋宁石寨山进行过

2、四次发掘,共清理墓葬50座,出土文物4800余件。其中6号墓发现蛇钮金印一枚,篆文“滇王之印”。这一发现证实了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关于滇王降汉后,汉武帝“賜滇王王印”令其“復長其民”的记载正确。由此,在地下沉睡了两千多年的古滇国开始被人们发现与发掘。 古滇国在滇池地区青铜文化的分布以滇池为中心,在昆明、晋宁、江川、呈贡等20多个县市的40多个地点共发现万余件青铜器。 “滇王之印”的发现,确认6号墓为一代滇王之墓。石寨山古墓群是滇国上层贵族墓地。墓内出上的青铜鼓、贮贝器、葫芦笙、枕、伞盖、啄、狼牙棒、各种扣饰等文物,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可以判断系少数民族先民的文化遗物。 1996年,又在

3、晋宁石寨山滇工族墓群发掘古墓葬36座,出土了一批青铜器,如贮贝器、铜跪俑、装饰动物的青铜兵器等,其风格与20世纪50至60年代发掘的器物完全一致,这36座古墓也应属滇国贵族墓葬。 1972年发掘的江川李家山古墓群,大大地丰富了滇池地区出土的青铜器,加深了我们对滇池地区青铜文化的认识。共发掘27座占墓,出上各类文物1300多件,其中青铜器1000余件。1991年12月至1992年4月又在江川李家山进行了第一次发掘,共发掘58座墓葬,出土金、铜、铁、玉、玛瑙等各类文物2066件。青铜器的种类与江川李家山第一次发掘及晋宁石寨山出上文物类似,如铜鼓、贮贝器、俑、编钟、狼牙棒、镂空锤、凿、镢、扣饰等具有

4、浓郁的滇国气息的文物在本次出土文物中常见。1994年又发现一座古墓,至此,总共在江川李家山发掘古墓86座。 除晋宁石寨山和江川李家山以外,滇池地区青铜文化重要的墓葬还有呈贡天子庙古墓群。1975年发掘9座,1979年12 月到1980年元月发掘44座,1992年6月清理23座,均为竖穴土坑墓。其中最重要的是41号墓,出土各类器物310余件。青铜兵器156件,种类有戈、矛、剑、啄、斧、镞、链、锤等。其中有一件“隼嘴式双钺形戈”以及3件提筒,其器形为云南首次发现。该墓墓主椁板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占人类研究所用放射性C14测定后的年代为距今229070年。 1964年发掘的安宁太极山古墓群,也是

5、滇池地区青铜文化墓葬较集中的地点,共发现17座墓。1993年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发现墓葬40座,出上文物181件。出土文物风格与石寨山一致,墓内随葬器物远远不如石寨山的丰富和豪华,墓主应是中小贵族。墓群的时代划分为早晚两期,均在西汉时期。 1974年和1979年分别两次发掘的呈贡石碑村古墓群,收获甚丰,得到一批重要资料。1975年在昆明大团山,1977年在昆明上马村发掘一批竖穴土坑墓,也属该地区青铜文化墓葬群。1985年初,在东川市西北边12公里处的普车河发掘39座古墓,出土文物180余件,青铜器种类有戈、矛、剑、链、斧、削、镰、扣饰等,风格与石寨山、李家山相同,可确认属滇池地区青铜文化。 19

6、77年至1982年对曲靖珠街八塔台占墓群进行了7次发掘,在7米多高的巨大封上堆上,古代墓葬层层叠压,最下层,也是最重要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竖穴土坑墓,共128座,出土青铜器、陶器、玉石器等文物共200多件,较重要的有铜鼓、釜、扣饰、矛、戈、剑及陶鼎等器物。从八塔台器物群观察,其风格也接近石寨山,应属滇池地区文化范畴。八塔台发现的喇叭形茎一字格青铜剑、无胡两穿青铜戈、靴形铜斧、卷石纹剑首的铜柄铁剑等,在贵州赫章可乐、威宁中水均有同类器物发现。因此.八塔台上坑墓又与古夜郎文化有一定的联系。类似的墓还有1997年至1998年发掘的曲靖横大路,封土堆高达8.1米。清理土坑墓188座,随葬品有陶器、青铜器

7、、石器、木器等,共计700多件。时代与八塔台相同。 1992年以来.在宣威市来宾镇朱屯小学和苏家坡村发现青铜直援无胡戈、一字格剑、铜锄等石寨山、李家山典型器物,时代属战国西汉。因此,滇池地区青铜文化之东北界己到宣威市。 最近几年最重要的发现是羊甫头墓地的发掘,昆明羊甫头墓地而积约4万平方米,1998年至1999年对该墓地进行了发掘,共发掘西汉至东汉时期墓葬524座,出上各种文物4000多件。墓葬均为竖穴土坑墓,分为大、中、小二种类型。大、中型墓葬葬具多为一椁一棺。葬式有五种:合葬、解肢葬、叠葬、仰身直肢葬、侧身曲肢葬。大型墓中发现人殉现象,如M 113腰坑中用人头骨殉葬。随葬品一般为1 -60

8、件,量多达391件(套)。有的分层埋葬,有一层、二层或四层的埋葬。随葬品以青铜器为主,陶器、漆木器次之,还有少量金、银器、玉石器,种类有兵器、生产工具、纺织工具、生活用具、乐器等。陶器及保存完整的漆木器出上,则是其它墓地所罕见。漆器包括各种兵器的木柄和木雕漆器,木雕漆器在人而形或动物形头部后均雕一祖形器,极具特色。羊甫头墓地是最近几年滇文化最重要的发现,出上文物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2000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根据器物群和C14年代依据,可以将滇池地区青铜文化分为四期,时代从春秋战国至东汉初期。 三、滇国青铜器的分类 目前云南各地共出土滇国青铜器10000余件,大致可分五大类共80余

9、种。 (一)生产工具类(包括农业和手工业工具等):铜锄、铜锛、铜爪镰、铜铲、铜斧、铜凿、铜削、铜刀、铜针、铜锥、鱼钩、纺轮、以及蛇头形镂空铜器等等。 (二)生活用具类:铜壶、铜洗、铜罐、铜碗、铜盘、铜杯、铜勺、铜炉、铜奁、铜案、铜盒、铜尊、铜釜、铜针筒、铜线盒、绕线板、铜伞盖、执伞俑、铜灯、铜枕、铜镜、贮贝器、带钩,印章、钱币等等。 (三)兵器类:铜剑、铜矛、铜戈、铜链、铜啄、铜斧、铜镞、铜链、铜锤、狼牙棒、镂空锤、铜叉、铜戚、铜钺、铜弩机、铜箭箙、铜剑鞘、铜头盔和各式铜甲等。 (四)乐器类:铜鼓、铜钟、铜锣、铜铃、铜曲柄和直柄葫芦笙等等。 (五)装饰品类:各种形式浮雕扣饰、各种杖头铜饰、铜镯

10、、铜簪、铜珠饰以及铜孔雀、鸳鸯、马、鹿等各种动物形象的装饰品。 四、滇国青铜器反映的滇人习俗 1,祭柱习俗。古代滇人祭祀场所多立有铜柱,铜柱不仅是祭祀的神坛,也是神灵的象征。如晋宁石寨山和江川李家山出上的贮贝器盖上都有“杀人祭柱”的场面。铜柱立于祭祀场所的正中,柱高约等于两人之身高,直径与人的腰围相近。柱下有一圆座,柱中段盘绕二蛇,蛇口中衔一人头,柱顶端立一虎。参与祭祀者多围绕铜柱,有的献供品,有的跪于柱旁作祈祷状。旁侧有一坐肩舆的主祭人,其旁立一被捆绑的裸体待杀之人。又如呈贡天子庙41号墓出上的杀牛祭柱铜扣饰,右侧一柱,柱头火炬形,蜷卧一犬。中间一牛似刚被牵至柱下,八人在牛身前后左侧正忙于拴

11、系。这种祭柱习俗在石南延续了很长时间,到南诏时期演变成崇拜铁柱。南诏图传画卷上的“铁柱记”绘九大首领跪拜祭铁柱,柱顶上立一鸟。文字卷上有“此吾家中之主鸟”语,这是南诏王室的图腾鸟,这根铁柱是图腾柱。铁柱实物至今留存,乃有名的“南诏铁柱”,在今弥渡县太花乡铁柱庙内。每逢农历正月十五日,附近的彝族、白族都要结伴携酒,到铁柱庙里祭祖。 2、居“干栏式”建筑。我国西南地区的占代民族多习惯住干栏式房屋。古滇国干栏式房屋大多见于铜铸房屋模型。江川李家山和呈贡天子庙古墓出土的房屋模型,从外形上均具备“上设茅屋,下豢牛豕”的干栏式特征。呈贡天子庙出土的房屋模型扣饰,为单体建筑样式:双层,有楼、柱、梯,显得上广

12、下窄,两侧山墙上似有鼓形悬挂物,后墙上洞开一窗。又如石寨山3号墓出土的房屋模型,分上、下两层,上层正中靠后方有一长方形房子,房顶以细长辊形物交叉排列,前面及左右有墙壁,下层正面有一梯,梯上有一人,可踏此梯爬到上层右端有一牛,左端有一马一猪,一马拴于柱上,旁有一人席地而坐,似为管理牲畜的人。从自然条件来说,“干栏”式房屋毫无疑问是为了适应南方湿热的地理环境而产生的。李京云南志略载:金齿百夷风土下湿上热,多起竹楼,居濒江,一日十浴。”至今云南傣族、佤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仍在使用。 3、打秋习俗。打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娱乐形式。在滇国青铜器上即有此类图像出现。表明早在滇国时期,西南少数民族己开始此项娱

13、乐活动。如江川李家山墓地24号墓出上的一件铜鼓,鼓侧近圈足处有一幅图画为打秋千场面。此图的中心立一柱,顶端另有一竖轴,轴上设置可转动的圆盘,圆盘周沿系绳四条,每条绳的末端另系一环,四个戴羽冠之人各挽一环做旋转跳跃状。以上图像很显然是一种转秋。我国南方少数民族至今仍有打秋千的习俗。据说可以消灾免难,四季平安,而且打秋千的地方往往也是男女青年社交活动的场所。按黔书说:春日立木于野,曰鬼竿,男女旋跃而择偶。”至今云南的哈尼族,彝族、傈僳族、普米族等少数民族都有节庆时荡秋千的习俗。 4、儋耳习俗。据华阳国志南中志和后汉书西南夷传说,石南古代有“儋耳蛮”,“其渠帅自谓王者,耳皆下肩三寸,庶人则至肩而己”

14、。说文曰: 儋,垂耳也。”这表明石南古代少数民族有喜欢佩带大耳环的习俗。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均发现过用玉石磨制的大耳环。晋宁石寨山出土纳贡贮贝器上有的少数民族的耳环下垂至肩部。江川李家山出土二骑士铜鼓上的骑士及四舞俑铜鼓的舞蹈者,其耳环也皆下垂至肩部。现代布朗族妇女两耳均戴大耳环,几乎垂于两肩。福贡的怒族妇女一般耳戴大铜环。大铜环直径二寸左右,达于肩头。 5、斗牛习俗。斗牛也是滇国居民中常见的习俗。晋宁石寨山出上的斗牛铜扣饰,表现的就是一场滇国斗牛活动即将开始的场面。此铜扣饰整体为一露天的台阶式建筑,分上下层看台。上层踞坐11人,均作延颈观望状。下层中间有一单扇门,门外有一人用一短棍驱赶一牛

15、进入斗牛场,大门两侧各有5人目观斗牛进场,这显然是一个斗牛活动即将开始的场面。滇国斗牛是牛与牛斗,这一习俗至今在我国西南彝族和苗族地区流行,成为节庆活动时重要的娱乐节目。如苗族踩花山节时,都要进行斗牛比赛。届时,各苗家山寨人民穿上节日盛装,唱着山歌,牵着条条斗牛蜂拥而来。斗牛开始,人们把参赛的斗牛一齐放进斗牛场,顿时,几十头斗牛狂怒着,寻找对手,互相顶斗,直到剩下最后一头。优胜者山主人牵到花杆前,绕杆一周,然后披红挂彩,人们也向牛主人敬酒,表彰他辛勤饲牛的功劳。 6、跣足习俗。古代滇人多跣足,这是由于滇人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环境决定的。从滇国青铜器的人物图像看,当时民族无论男女老幼,无论身份高低均不穿鞋,即使在战场上指挥作战的将帅和庄严隆重的祭祀场合的主祭人都光着脚,尤其是一些滇国贵妇,衣着华丽无比,全身佩带珠宝,然而两只大脚仍然露在外。从出土的滇国青铜器图像看,极少有穿鞋者,穿鞋者从长相、服饰看均不是滇国主体民族。跣足习俗一直影响到唐宋及至今日。正如蛮书蛮夷风俗记载:“俗皆跣足,虽清平官、大军将亦不为耻。”按:南诏清平官如唐之宰相,大军将即节度使一类的高级官员。李京云南志略载“罗罗男女无贵贱皆披毡跣足”。按:罗罗即彝族的一支系。蒲蛮,在澜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