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快乐课堂(论文)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62749294 上传时间:2023-08-0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快乐课堂(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快乐课堂(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快乐课堂(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快乐课堂(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快乐课堂(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快乐课堂(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快乐课堂(论文)(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快乐课堂人们常说“亲其师信其道”,快乐课堂的营造,是以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感觉学习数学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从而愿意并且喜欢学数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快乐情境的创设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快乐课堂具有重要意义。在课堂上教师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学困生更倾注以爱心和耐心,使他深刻地感受到老师的厚爱和关注,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

2、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凡是教材内容适合用故事童话串起来讲解的,教师就尽力把孩子带入欢乐的数学童话、故事中去;凡是能让学生用实物和学具操作的,教师一定要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凡是能用儿歌给学生概括总结的教学规律,教师就尽力为学生编写他们喜欢的儿歌;凡是能以游戏形式呈现的教学内容,教师就尽力创设游戏的情境,让学生像置身于游乐园一样尽情探索,快乐学习。如何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快乐课堂呢?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天生爱玩、好动,充满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是营造快乐课堂的有效途径。课堂上设

3、计学生喜欢的情境教学,坚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感兴趣的事物为背景,为学生创设机会,让学生切身体会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和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让学习的过程变得无比好玩、有趣,让学生像置身于游乐园一样尽情探索,快乐学习。教学中尽可能地运用生动活泼、贴近学生生活的方法,通过趣味性、新颖性、好奇性、参与性、挑战性的导入,寻求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找准教学知识的切入点,把学生的数学学习情绪、注意力和思维活动调

4、控到最佳状态,诱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从而使学生愿意接近数学。如:我在教小学三年级上册什么是周长,为了让学生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我创设了以下情境:秋天到了,小蚂蚁正在外面寻找过冬的粮食,这时一片叶子落下来挡住了蚂蚁的去路,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小蚂蚁,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课件以动画形式演示蚂蚁围着树叶走了一圈,以此导入“什么是周长”。 四年级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我用了学生平时喜闻乐见的扑克牌游戏来引入教学,通过给扑克牌排序的活动,寻找到学习的素材,从“J、Q、K、A”分别表示一些数引入教学,不仅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收到一举多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五年

5、级分数的意义,我自始至终用游戏形式进行,用故事情节串联,把学生喜闻乐见的西游记中的人物引入课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愿学、乐学。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课堂是学生焕发活力的地方,所以,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着力创设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积极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感悟知识、经历过程、领会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活动,使他们能够在活动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联系学生实际,设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趣,学生喜闻乐见,且富有探

6、索性与思考性的问题,学生可根据不同的感受,不同的理解参与其中,对于同一个活动,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不同的答案,每个学生可以从自己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和探究,有效地实现学习的个性化。人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依靠动手操作。动手操作是手、眼、脑、口等多种器官共同参与的活动形式,是把学生学习的知识“外化”为感性知识,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促进学习能力的培养。如:教学认识角与直角,在新授后的练习,我发现学生对数角的个数有些迷惘,遂产生了动手摆角的思路。第一步,用两支铅笔摆成一个角,对学生来说,并无困难,因为经过之前的学习

7、,都已认识:一个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在这里,通过摆三个大小不同的角,使学生明白: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的开口度有关,两条边张开的口越大,角就越大,反之,则越小。第二步:用两支铅笔摆两个角。在游戏过程中,确实有一部分同学被难住了。这是对学生思维的一次挑战,两个角应该是两个顶点四条边。而现在手中只有两支笔,如何解决顶点与边的问题呢?受练习的启发,学生知道了:顶点和边有时是可以共用的,思维的闸门一经打开,所有的难题迎刃而解,学生们摆出了各种各样的角。第三步,要求摆出四个角的时候,有的学生一下子就摆出来了。在摆出四个角的基础上,我又组织学生进行了观察思考,进一步明确: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张开度的关

8、系,所有的直角是一样大小的。最后用三支铅笔摆角,作为拓展内容,有一定难度。因此,我让学生借助集体的力量,通过四人小组合作,共同探讨。这个过程其实是比较复杂的,我引导学生从最少的一个角开始,加上一支笔,变成几个角;最后是在四个角的基础上加上一支笔,能出现几个角。把摆好的角,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出来,互相交流、探讨。这一环节的操作,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数角的方法按角数、按边数,同时也渗透了数学的思想:边越多,角也越多。实践证明,动手拼角的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在感知理解的程度上,也比教师单纯地讲要好得多,因为只有学生亲自构建起来的知识,才会学得更有趣,印象更深刻。三、创设教学

9、情境,鼓励学生合作交流。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让课堂活跃起来,真正体现“以人为本”,让学生充分体验交流与合作。数学教学要尊重学生已有经验,将丰富的现实情境引入课堂,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解题策略,促进同伴间的合作与交流,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善于形象思维,有的学生长于计算,有的学生擅长逻辑推理,各人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和适应性。另外,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和一定的文化感受,从而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多地经历数学交流的活动,使他们能够在活动中感受别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以改变自己在认知方式上的单

10、一性,促进其全面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构建轻松和谐、适于交流合作、共同探究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会听、会想、会说、会比较、会发现规律,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创设情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体会知识,验证知识。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听取别人的意见,合理地补充调整自己的观点,达到比较完整的认知状态。重视设计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交流交流各自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所获得的结果等等,在解决问题活动的过程中发展“思考与交流”的能力。合作交流可以开拓学生思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给每个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激发

11、他们的学习兴趣,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达到互相练习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还可以使学生养成互相帮助、合作探究问题的良好习惯,既能获得探求知识的方法,又能培养互助合作的精神。开展课堂讨论比较受学生的欢迎,讨论时,教师提问要恰当,内容要准确,要适合学生普遍的能力水平。每个学生都有潜能,但学生的能力高低不等,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使他们的内在潜能得到发展。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敢于求异,从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敢于发表不同意见,说出自己独特见解的同学给予支持和鼓励。即使有学生想错了,也继续循循善诱,启发牵引,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例如在已学

12、习“数图形中的学问”和“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六年级学生探究“握手的学问”,在引入了学习内容后,问学生“两位同学见面,每两人之间握一次手,一共握了几次手?有的同学回答:“1次”。但也有个别同学认为是两次,于是老师让同桌两位同学互相握一次手,他们都开心的握手,课堂气氛马上热烈起来。于是老师再提出另一个问题:“四位同学见面,每两人之间握一次手,一共握了几次手?”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有的说3次,有的说4次,有的说6次,也有的说12次。在同学们争论不休的时候,老师让他们前后四人为一组,按要求握握手,看看到底有几次,同学们都兴奋地握手,经过实践,大部分同学都明白了一共要握6次手,老师还让两组同

13、学一边演示握手的过程,一边讲解,加深了同学们的认识。最后老师向学生们提出了另一个问题:“同学们,如果我们班30个同学,每两人之间握一次手,还是不是用刚才的方法来算出一共握几次手呢?”有的学生回答“是”,有的学生则说:“这样太麻烦了,我想应该有规律吧?让我们来研究一下,看到底有什么奥妙?”老师高兴的说:“对,研究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许多伟大的数学家都是通过这种途径总结出如此多的数学定理和解题方法。今天,就让我们也来当一回数学家,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进行研究吧。”学生的参与热情给激发出来了,他们小组合作,讨论“握手的学问”中有什么规律。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他们总结出了两个结论,老师分别让两组同学发

14、表他们的见解。一组同学说:“通过实验,我们发现2人见面,只握手一次;3人见面握手1+2=3次,4人见面握手1+2+3=6次;5人见面握手1+2+3+4=10次,所以我们班30位同学见面,应握手1+2+3+29=435次。老师,我们还发现如果有n个人见面应握手1+2+3+(n-1)次呢。”另一组同学说:“2人见面只握手一次;3人见面,每人都要和另外2个握手,所以应32=6次,但不重复,所以要把62=3次;4人见面应握手432=6次;5人见面应握手542=10次;6人见面应握手652=15次;所以全班50人见面应握手30292=435次;若n个人见面应握手n(n1)2次。”话音刚落,另一组同学站起

15、来说:“老师,我们还可以用图表的形式,把这一规律表达出来呢。”于是,老师又让他们边在黑板演示,边总结规律;另一位同学则提出:“用图表可以表示这规律,但如果数字比较大时,还是用字母公式表示规律比较合理。”他们的回答赢来同学们如雷般的掌声。老师因势利导,让他们找出实际生活中,还有没有与握手类似的现象。他们有的说“两人下棋比赛也和它一样”;有的说“两支球队比赛也是这种情况”在学生列举了大量的例子后,老师接着问:“同学们,如果我们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忘记了公式怎么办?”他们都异口同声地回答:“我们可以列举一些简单的例子来推导出解题规律。”老师高兴地说:“看来你们都具备了当数学家的条件了,老师为你们而感到骄

16、傲。”同学们尝到成功的喜悦,学习的热情更加高涨。整个活动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生生互动、师生互动,通过眼看、手动、口说、脑想等多种感官的参与,学生既为自己的发现感到骄傲,又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在教学中,经常给学生提供合作与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习别人的方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养成与别人合作与交流的习惯,只有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才会有创新,有创新才会有惊喜。四、创设教学情境,激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小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依据教材的特点给学生创设快乐的学习情境,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从而愿意并且喜欢学数学,当学生掌握了快乐的学习方法,他们就能从枯燥的学习生活中脱离出来,获得真正学习的欢愉。在教学中创设快乐情境,满足学生好动的乐趣。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