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62744683 上传时间:2023-10-0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1.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学校的教学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种环境,这个环境很重要 如梅里尔说“学习者”是从自己的经验中建构自己意义的人,我们 大家都是学习者,但是只有那些能使自己忍受精心策划教学情境 的人才才是学生。其实我们现在的所谓的学生都是在一定定型的 教学模式下接受教学,因此缺少创新,思想呆滞,因此不是真正 的学生,也没有真正学到知识和去应用它。学习环境的理论基 础介绍了一些学习理论新的一些进展,这些理论有望成为以学 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的设计基础,这种环境将给养一种新型的 学习。这些研究者认为“学习不是传输的过程,也不是批判的过 程。学习是需要意志的、有意图的、积极的、自觉的、建构的实 践”因此

2、理论不再是空洞而抽象的,而是具体而可感的。这也是 我觉得本书写得深入我心。同时看完这本书后看到了一些新的理 论和新的概念,这些理论和概念在深度和广度有个很大的提升。 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下面分章来谈谈我对本书的感受。一、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很久就听说现在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来进行,这个 以学生为中心在现实中确实很难实现,而在本章中,引入 了贯一学习环境,该环境把与建构主义认识相关的基础, 假设和方法结合起来,并设计了这种学习环境的原则。贯 一设计要求考虑每一个基础,使各个基础之间的协调性能 达到最优程度。贯一设计的实践有几个基本条件(1)设计 必须根植于普遍接受的理论框架,只有核心一致学习环

3、境 才能得到延伸;(2)方法必须与研究的结果一致。(3)贯 一设计及其框架在后继的应用中要得到反复的验证。而许 多教学环境设计都是不能达到贯一设计的基本条件,或者 就是按照某个理论直接设计,根本不会考虑实施的效果和 学习者真正想要学习的东西。不过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和 贯一设计主要的认知基础和假设还是一样的。但是建构主 义认识论还是很少在课堂里面进行实践的。在学习者为中 心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者积极建构意义。自己选择和追求 自身的兴趣的机会,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承担更大责任。 这让我想到老师那天对我所说要看个人的兴趣,然后形成 自己的方向,不能急于求成。这点感受颇深。还有一点就 是“情境化思维与真实

4、情境”它强调知识 、思维和学习的境 脉是相互紧密联系的。虽然所有的学习都是基于境脉的, 但是不是所有的境脉都同样支持知识的应用。学生不是利 用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标准方程去解决问题,而是去创造 独特的方法来解决多个观点和方法的复杂问题。这个也是 现在教学老师和学生都要努力的,现在学生不懂的知识就 是想老师直接给个答案,然后按照统一的标准来解决问题, 所以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发展,教学 也没有达到真正的目 的。所以真如本章所说,必须不断努力,既要使设计实践 更贯一性,还要和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相联系。二、从实习场到实践共同体这对我说是一个新的概念。首先实习场的设计要求(1) 进行专业领域的相关实践。学

5、习这必须是经过专业知识的 实践而不是在学校听一些理论的知识。提倡从做中学,现 在我们的教学绝大多数是课本理论知识,真正实践的很少。 (2)思维和技能对的指导和建模。教师的角色不仅是作为 内容上的专家,而且是一个学习问题解决的专家。要对学 生有一个很好的引导,我觉得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 挑战。(3)反思的机会。在实习场中反思是中心的地位, 它给个体反思,我在做什么,我为什么要这样做,作为一 个积极、严格的和分析的过程,反思和重要,而我们自己 的学习中,很少有反思。因为觉得就是教学计划要求,要 得学分,所以要学。(4)工作是合作性和社会性的。现在 越来越强调合作学习,一个人的力量是抵不过团体的

6、,完 成一项任务需要很多交流和不同人才的合作。(5)学习的 情境脉络具有激励性。学习环境中,不能让学生只去探索 自己的生活中出现的问题,需要把学生引入共同体和共同 体探索的问题中。要吸引学生去学习去挑战。接着实践共 同体:共同体并不是一起出现,有一个明确界定身份的小 组,或者存在可以看见的社会界限。它意味着对一个活动 系统的参与,在这个活动系统中,对于他们在干什么,这 在他们的生活中意味着什么,对他们的共同体意味着什么, 参与者有着共同的理解。也就是共同体是有共同的文化历 史传统,包括共享的目标、理解和实践;个体成为相互依 赖的一个部分;能进行共同体的再生产,再生产是伴随着 新成员跟其他老手而

7、进行的。这两个概念我觉得好拗口, 虽然理解字面意思,但是我自己不懂怎么样概述到我自己 的学习中去。三、理论与实践境脉中的情境认知情境认知是一个研究方法,跨越了许多学科和目标, 涉及对于知识和行动的社会的、行为的、心理的、神经的 观点。行为主义把学习主要是看作反应的获得和强化。信 息加工论主要是意义的建构和形成。而情境的认知试图纠 正认知的符号计算方法的一些不足,集中于有意识的推理 和思维,把个人认知放在更大的物理和社会的情境脉络中, 包含了文化性建构的工具和意义。作为社会活动的意义建 构,思维和意义建构也来自情境认知理论的社会文化阵营, 情境在历史脉络中才有意义。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和参与者 不再

8、是最佳的学习理论,而是重视具体情境的约束和给养。 理论也是由助于界定情境的,具体条件所要求的解决办法, 是在专业实践过程中的情境化的,它不是通过抽象的理论、 研究和概括形成的。所以学习环境的设计要考虑实践境脉 中的情境认知而不是纯理论性的东西,怎么样实现情境化 脉络这就需要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设计的情境观要让学生形成有价值的实践。我认为这是最为关键的一点。活动理论是一个不断演化的活动系统,活动理论提供 了一个有力的框架,可以用于分析活动系统以设计SCLE。SCLE的要素包括问题/项目空间也就是(1 )问题情境 脉络、任何问题的物理的、社会文化的和组织的情境脉络, 都有助于对项目进行限制和

9、界定;( 2)问题提出,问题提 出的目的是为了模拟情境脉络中遇到的问题就像我们在做 每件事情时候都应考虑做的时候会出现什么突发情况、( 3) 问题操纵空间。学生自己不能掌握问题,所以操纵问题中 的现象并观测操纵结果是十分重要的。应用活动系统理论 设计SCLEs的过程包括(1 )明确活动系统的意图(2 )分 析活动系统的成分( 3)分析活动的子系统( 4)分析子系 统的活动结构。( 5)分析活动系统中的矛盾。这样学生就 处在真实的学习活动中。但是在大多数课堂中,真实的学 习结果与社会预期和师生的努力是不符的,我们不善于发 现和解决问题,有时候是厌烦学习,这样SCLEs应用起来 也是没有效果的,所

10、以教学设计者或是教师需要判断,那 些是会促进或是阻碍教育活动系统的发展,学习者是不是 能在SCLEs中受益。这也是需要努力的。五、分布式认知:特征与设计分布式认知要求在系统的各要素之间共享认知活动。学生和教师间的权力平衡朝着有利于学生一方面转变。与 分布式认知观意合的理论观点是情境论和生态心理学框架 它强调将设计者的分析单位,从参与在头脑中进行认知的 个人转向考虑在社会和物质境脉中参与认知活动的个人。 从生态心理学的观点看,物理支持者各具体类型的同这些 客体之间的交互作用。在教育中,教师感兴趣的 往往不仅 是客体的物质给养,还包括具体种类智能制品的认知给养。 新的、高度交互的、高度网络化的媒介

11、,推动人们探讨一 种有意义交互和远程协作反应灵敏的框架。分布式认知观 将社会物质境脉引入理论的思考中,这是与建构主义 的不同。这章出现了智能制品和技术给养两个新词,分布 式认知观重要的是它是一个真实世界而不是设计的世界中 的人和制品之间的分布。它结合了生态心理学的观点,强 调了设计者具体支持形式的认知学习的重要性。这也是它 的精华之处。六、从感知行动系统看学习的生态心理观做中学是一个社会过程,在过程中,意义是协商生产 的,目标源于社会过程,成功也是在情境脉络中获得的。 从生态心理学家的观点看,分析单位是行动者环境交 互。如果个体没有给予充分的机会进行动机,对于环境给 养的探测就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12、,教学设计是一个创设环境 的过程,这个环境要给养有意义的真实活动。创设促成朝 向这些目标前进的学习环境。因为动机不是个人头脑内部 的激发行为的力量,而是行动者环境交互作用的一个 属性。当前的情境的给养和采取的目的越符合,个人就越 能达到最佳的学习。以这种方式进行教学是一项大的工程, 以这种解放的思想来教学无疑是教育的重大改变。七 、社会共享认知:系统设计和合作研究的组织 从对第五维度核心原则外显的、正式的、反思的陈述 中,已经遇到并解决了多重情境脉络的现实问题。分工和 共享,都有助于增强改变相对境脉。社会共享认知重要的 一点就是活动内容的多样性,就是不同地方对于参与各方 (实施者、研究者、孩子、大学生、社区站点所有者、)的 多样化处理。在致力于设计文化多样性活动系统的过程中, 一个目标就是:始终如一的投资,知识、创造性和责任的共 享和为了未来的规划。对于可持续研究者来说,要分析信 息,理解他人的经验,并对自己的选择进行反思。这就最 美的认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