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概说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62744144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尚书》概说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尚书》概说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尚书》概说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尚书》概说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尚书》概说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尚书》概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尚书》概说(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尚书概说赵金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博士后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五经当中的尚书。一、尚书的内涵与名称中国古代具有很悠久的历史传统,我们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远远早于其他文明,这是其他国家所无法比拟的,而我国的历史典籍当中有五经(诗、书、礼、乐、春秋),而在这五经当中有两部是跟历史有关系的,这两部就是尚书跟春秋。汉书艺文志在介绍我国古代等历史传统时这么讲,“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古代的这些王者他们每一代都有史官,“君举必书”,国君有什么样的行动,他们一定会记录下来,“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就记录下君主的行为,为了什么?为了谨慎君主的言行,为后代留下法度

2、和典范。紧接着“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君主的身边有两位史官,一位记录君主的言语,而一位记载君主的行为,也就是记言和记事,而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历代的帝和王都有这样,都有两位史官记录他们的言行,而记言是今天我们要讲的尚书,我刚才讲中国古代具有很悠久的历史传统。但这里也要交待一点,我们古代所说的史官,尤其是古之两史并不等于我们今天所一般认为的历史学家。为什么这么讲?我们可以看古代的史官他记的是君主的行为,其目的是慎言行,昭法式,也就跟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历史学家所要做的考证事情,记录事情是不太一样的,他有很强的道德目的和道德性在其中,所以尚书这部书既是部历史著作而又是一部德行道德著作。那

3、么尚书为什么叫做“尚书”?我们来介绍一下尚书的名称问题。其实如果我们先看先秦的经籍,不管是经书还是子书,并我们正我们今天所说五经当中的尚书为尚书的,他们怎么称呼,一般直接说书曰,或者直接引用尚书当中的某一篇的篇名,比如说康诰曰。当然墨子的明鬼一篇也提到了“尚书”一词,但它的意思是“上古之书”,是一个泛称,并不是专指五经当中的“尚书”。最早用“尚书”这一词来指称五经当中的“尚书”是汉代人伏生,也就是我们下面要讲到的传尚书的伏生。他就说:“口以传授,裁二十余篇,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尚书这个书离汉代已经很久远了,它记载的事情是上古时候的事情,所以将它称之为尚书,以后无论是马融还是释名都将“尚书

4、”解释为“上古之书”,从后代以后,之前泛指上古之书的“尚书”这一名称慢慢地变成了五经当中书经的专称。的确,对于汉代人来说,尚书所记载的事情的确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它从尧舜一直记载到秦穆公,这离我们也就更加地遥远,它主要记载的是尧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历史事件。二、尚书的基本内容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尚书的基本内容,我们刚才说到伏生主要记载尧舜到秦穆公时期的历史事件,那尚书是我们了解古代历史最重要的文献,我们今天要看尧舜时候的情景怎么样,夏商周情况怎么样,那最重要的文献、最原始的文献就是尚书,它比史记具有更加重要的史源作用。宋代学者林之奇有一部著作尚书全解,他介绍了尚书的内容,他是这么说的,“书之为

5、体”,书经尚书的体裁虽尽于典、谟、训、诰、誓、命之六者,即尚书的文体尽于六种文体,典、谟、训、诰、誓、命,“然以篇名求之”,但我们去看尚书的篇名,“则不皆系以此六者之名”,很多篇章并没有叫做XX典、XX谟、XX训、XX诰之类的,比如我们在尚书当中看到有一篇专门讲古代地理的叫做禹贡,它就叫做贡,还有五子之歌、武成等,它都没有用典、谟、训、诰、誓、命来命名,但是林之奇接着讲,“虽不皆系于六者之名,然其体则无以出于六者之外也”,虽然他没有用这样的名称来命名,但是我们去看它的文体和具体内容则没有超出典、谟、训、诰、誓、命六者之外的。我们古代有一部蒙学读物,今天有很多家长带着小孩子读,叫做三字经,三字经

6、在介绍尚书的时候有这么12个字,“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就在于三字经的作者看来,书经的奥义、奥秘也就充分地体现在典谟、训诰和誓命当中。 下面就让我们分别介绍一下尚书的这六种文体,并且分别举出一篇来看一下尚书的相关内容。首先我们来看“典”,什么叫“典”?“典”是记载重要史事的文章,它记载重要的历史事件。尚书的第一篇叫尧典,也就是记载帝尧的事情,它记载了帝尧时期的情况,把帝尧的品德、政绩都充分地说明了出来,而且记述了当时的一些社会制度以及社会状况,比如我们国家的边境,当时认识到的地理边界在什么地方,尧有哪些品德值得我们注意,尚书的序当中在介绍尧典的时候这么讲,昔在帝尧,在帝尧那个时候聪

7、明文思,帝尧也什么样的品格?耳聪目明,治理天下十分有计谋,光宅天下,天下都布满了帝尧的光辉,老百姓都充分地干涉到帝尧的作用和他的功绩。“将逊于位,让于虞舜”,帝尧这个时候要逊位(让位),在夏商周三代以后,中国历史变成了“家天下”,即父辞子继,而在尧舜的时候情况是禅让制,尧他年龄大要把君位禅让给舜,史官根据尧将要禅让于舜这一情况作了尧典这一篇,这一篇是了解古代制度当中很重要的一篇文章。我们下边看“谟”。谟是记录什么?谟所记录的是丞相对君主的进言。臣子有什么话要对君主讲,那谟就记录下来。比如谟当中有一篇叫做皋陶谟,皋陶是舜时候的大臣,他的具体职责是掌管刑法狱讼,皋陶是中国古代的第一位司法部长,我们

8、今天传说当中的很多的刑狱的事都跟皋陶有关系,皋陶谟这一篇就主要记载了舜和大臣讨论政治事件,讨论政事,而皋陶向舜帝陈述自己的想法,那么皋陶谟就记载了这一内容。下面我们再看“训”。我们这儿要说明的是今文尚书是没有训这一题材的,而古文尚书有一篇叫做伊训,至于什么叫做今文,什么叫做古文,我们下边会具体地详细介绍,而伊训这一篇它记载的是大臣伊尹告诫新君太甲之语。伊尹我们大家都很熟悉,他辅佐商汤、伐桀、夏桀,最后建立成汤,建立商朝,而商汤去世之后太甲要继位,伊尹这时候就用成汤的德行去劝诫训导刚刚继位的君主,就劝诫那要以商汤为榜样,而以夏桀的灭亡为教训,要加强德政,从谏如流。伊训这一篇主要就侧重于加强德政,

9、从谏如流,以及夏桀的灭亡教训这几点内容展开。“典”、“谟”、“训”,下面就是“诰”。我们可以“谟”、“训”就是臣下对君主的进言,即下对上,而“诰”是什么?诰则反过来,它主要是君主对臣民的告示、告诫以及劝勉,尚书当中有一篇叫做大诰,大诰这一篇相传是周公所作,周公是儒家所崇尚的圣王之一,我们一直有“周孔”这一个称号,孔子做梦都梦见别的人,他所梦见的就是周公,周公奠定了整个周代的制度,奠定了周代的基础,而武王伐纣之后不久就去世了,继位的臣王非常年幼,这时候周公就出来摄政,代理臣王管理天下,而这时候武王的另外两位弟弟管叔和蔡叔叛乱,周公就平定了管蔡叛乱,稳定了周朝的天下,这时候他向各诸侯国的国君以及官

10、员们强调平定叛乱,进行东征的意义,这是为了平定管叔和蔡叔的叛乱,诸侯国和大臣们有很多不理解周公的做法,尤其是周公所要对待的人自己的兄弟,管叔和蔡叔,那周公就要对此进行专门的说明。他说明之后也希望各诸侯国国君以及官员们能够同心同德,顺应天意,并且跟随周公一起平叛、除恶务尽,直到稳定周朝的天下,大诰所记载的就是这么一件事情。下面我们来看“誓”,“誓”很好理解,即君主的宣誓之辞,而这个宣誓并多针对于战争而发,也就是要打仗,要有一张重要的战争,君主在这儿要有一场誓师大会,在誓师大会上,君主作的誓词一般就记录下来叫做XX誓,比如尚书有一篇叫做牧誓,牧野大战,这个我们大家都很熟悉,中学的历史课本上都记载着

11、这个事情,也就是武王伐纣到了牧野这个地方,马上就要攻克纣王的都城朝歌,牧野离朝歌只有70余里,武王在这个时候,在灭商前就做了誓师之辞要督导和告诫大家我们要一起灭掉商纣,奠定我们新的德政,奠定我们新的执政天下,这是牧誓。那“命”同样是君主对臣下的诏命。比如尚书当中有一篇叫做顾命,我们今天还有一个词叫做顾命大臣,也就是辅佐新君特别重要的大臣叫做顾命大臣,而尚书就有一篇叫做顾命,顾命记载的是周成王将要去世,担心太子(即后来的周康王)不能承担责任,于是命令他手下非常重要的两位大臣召公和毕公率领诸侯辅佐新君,希望大臣们能够帮助太子继承好自己周朝的基业,使太子不至于出什么乱子,而本篇就详细地记载了周成王的

12、丧礼以及周康王登基典礼,这两个典礼的记述也成为后来我们了解古代礼仪的重要细节以及文献。上面我们就看到了尚书当中的六种不同的体裁,这六种体裁是什么,我们再回顾一下,叫做典、谟、训、诰、誓、命。我们刚才也介绍了这六篇的基本内容,它记载了很多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历史事件,很多我们熟悉的事件都可以从尚书当中发现。三、“三代”之治:黄金时代今天我们读尚书更重视的是其中记述的历史事实,我们看上古到底发生了哪些事情。但对于古人来说,他们读尚书跟我们今天不太一样,为什么不太一样?就在于在古人看来,尤其是在于古代儒家看来,尚书不是史书而是经书,史书仅仅是记事,而经书背后是有其道德意识和道德信念的。尤其对于尚书来说,

13、它记载的是夏商周三代,尧舜夏商周三代的历史事件,这三代在儒家看来非常地独特。古代儒家也是有他们的共产主义理想的,但是古代儒家的共产主义理想跟我们今天所讲的共产主义不太一样,我们今天所讲的共产主义是历史将来将要发生的一个人类的最高阶段,是指向未来的。但在古代儒家看来,他们的共产主义曾经在历史当中实现过,那个美好的时代在历史当中确确实实地有过、发生过,那这个美好的时代是尧舜以及夏商周三代,这是儒家他们所讲的黄金时代,而从东周之后,即历史进入春秋之后我们就已经远离了那个黄金时代,我们的生活就没有像三代那样美好了,在儒家看来三代是一个典范,而尚书就是对这一典范时代的记述。我们可以看后来历代儒家,不管是

14、汉儒还是宋代的儒者,他们劝诫君主和君王,说你要做一个好君主的时候都要做尧舜一样的君主,你要把我们的朝代努力地变成“新三代”,他们讲我们要回复三代,及回到三代那样一个黄金时代,三代这样一个黄金时代在他们看来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他们不以生产力水平,我们讲共产主义,往往强调共产主义的生产力水平有多么地高,而儒家在讲三代的时候,他们不太在乎生产力水平,他们在乎三代的风俗、道德水平和人心状况,而在他们看来,三代为什么会有这么好的风俗,人民的道德水平为什么都这么高?这就跟三代的君主有关,跟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有关,特别是跟三代君主的心术,及他们的道德水平、道德目的、道德想法有着直接的关系。三代良好的风俗所依赖

15、的也就“二帝三王之心”,二帝指的是尧舜,三王指的是夏商周三代的圣贤君王,而二帝三王之心是指这些君王他们的道德修养,他们的心术和目的。古人,尤其是古代儒家读尚书的时候也就讲究要探求二帝三王之心,这是他们读尚书的主要目的,他们读尚书不仅仅是要了解历史事件。我们在这儿举一个例子来看古人,尤其是儒家是怎么对待尚书的,尚书大禹谟有16字心传,这16个字在后代儒家,尤其是宋明儒家看来特别地重要,他们认为这16个字,尧帝传给了舜帝,尧禅让给舜的时候讲述了这一番道路,而舜在16字新传给禹的时候同样讲了这样一番道理,以后虽然成汤跟禹比较遥远,但他也同样继承了这16个字的精神,文王和武王(周文王和周武王)虽然离商代的成汤比较久远,但他们同样传承了这16个字的精神,由于这种传递并不是通过语言,而是通过内心的体悟、体察,所以他们管这16个字叫做“16字心传”,这“16字心传”具体是什么?讲的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第一个“危”对应的人心是“危险”的“危”,我们每个人内心当中的人心是很危险的,那人心是什么,它为什么危险?人心指的是我们的生理欲望、情感欲望等欲望类的一些想法,道心指的是道德意志、道德本领、道德意念,道德性的东西叫做道心,而道心是很精惟的,我们不易体察的,对于我们每一个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