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新的源泉与动力》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62743653 上传时间:2022-09-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创新的源泉与动力》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文化创新的源泉与动力》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文化创新的源泉与动力》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文化创新的源泉与动力》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文化创新的源泉与动力》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化创新的源泉与动力》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创新的源泉与动力》教学设计.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的教学设计课题: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科目 政治教学对象高二课时 1课时提供者杨龑单位河津中学一、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识记文化发展的实质和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理解文化创新的巨大作用,理解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的关系。 能力目标 1、结合文化的交流、传播和继承、发展,感悟文化发展实质在于创新的能力。 2、结合人类社会实践不断发展的历史,分析文化不断发展、创新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初步确立文化创新的思想意识,投身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2、具有善于学习各民族文化长处的思想意识。 二、教学内容及模块整体分析第一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共设三目: 第一目 “不尽的源

2、泉,不竭的动力”,通过活动导入,引出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开启下文。接着,阐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第二目 “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义”,主要阐述文化创新的作用。文化创新源于社会实践,反过来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到:思想理论、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创新,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实践,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层意思是从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上讲的。 第三目 “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主要引导学生了解文化创新的方法。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因此,要进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创造,只有投身于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事实证明,任何有生命力的文化作品,无不是源自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 三、学情分析在当今信息社会和网络世界,学生的信息来源渠道是多元的,眼界开阔,知识面广,对文化生活这本教材有很多感性认识;我们90后的学生思想是非常活跃的,具有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本节课就是依据这一学情而设计。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和兴趣,带着学生走进生活,师生合作探究。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感知、思考。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手段的应用,让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投入、参与、

4、体验;通过解析、延伸、补充,让教材中的例子、图片更加生动。五、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六、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西部歌王王洛宾一生中无数次参加各地巡回演出,并经常深入民间采风,他所创作的在那遥远的地方马车夫达坂城的姑娘康定情歌等大批的歌曲,既优美、舒展,富有民族风味,又有许多创新内容,因而深受群众喜爱。材料告诉我们什么?他把传统的民歌加以创新、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问题情景1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8页课堂探究,思考讨论) 问题探究1 1、采风活动与文化创新有什么关系?采风活动对于文化创作可以起到哪些作用? 2、文化发展的实质是什么?为什么要进

5、行文化创新? 3、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有什么作用?(生讨论回答) (1)采风活动实际上是一种实践活动。中国世纪大采风活动多年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支持,江泽民同志曾两次写信关心鼓励采风活动这一善举,说“采风活动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只要我们真正投身人民群众,坚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深入体验当代中国发展和进步的历史进程,就一定能不断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希望你们再接再厉,把采风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这样,有助于文化创新。 (2)中国世纪大采风活动以“三贴近”精神为指导思想,倡导全国的媒体和宣传机构,号召全国的作家、诗人、电视人、摄影家、书画家、新闻工作者和经济科

6、学界的专家学者,加盟大采风活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创作出反映世纪中国时代强音的优秀作品;弘扬经济建设中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优秀单位,总结宣传他们的感人事迹和先进经验;交流探讨地方经济发展、实践全民奔小康的成功之路的有效途径;协助地方单位解决需要解决的部分实际困难。 板书:一、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 板书:文化发展的实质 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文化不是任何学者凭空发明创造出来的,而是文化实践经验的概括。苏轼在石钟山记一文中就士大夫没有正确认识到“钟声”产

7、生的原因时提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苏轼的这一分析,也说明了这个道理。 板书: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实践,作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比如,人要建造楼房,首先要在脑海里勾画出图纸,然后依照图纸进行施工。设计师在构思图纸的时候,要结合现实的情况、生活的实践,但设计的图纸也不能千篇一律,这就需要创新。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问题情景2 (师引导学生分析探讨教材第49页话题) 问题材料一:鲁迅在狂人日记中猛

8、烈抨击“吃人”的封建礼教,力图通过自己的呐喊,唤醒民众,“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勇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 马克西姆高尔基是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的奠基者和重要代表。他早期的作品多描绘俄国沙皇制度下人民的痛苦和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20世纪初,俄国革命形势的发展使他将文学的笔锋转向革命,创作了母亲等作品。他在自己的作品海燕中借海燕之口表达对社会变革充满激情的呼唤:“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问题材料二:2005年6月10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文联召开座谈会,纪念伟大的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诞辰10

9、0周年。冼星海是我国现代革命音乐的先驱。1938年,冼星海从巴黎音乐学院毕业后,回到祖国便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在抗日救国的斗争中,他创作了救国军歌到敌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大量具有战斗性和感染力的群众歌曲,开创了中国现代革命音乐的新局面。 问题探究2 1、你读过鲁迅和高尔基的哪些作品?读后有何感受? 2、鲁迅和高尔基的文化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不同? 3、材料二说明了什么?(师引导学生分析探讨教材第49页话题) 生1:我读过鲁迅和高尔基的很多作品。比如鲁迅的呐喊朝花夕拾阿正传且介亭杂文集等;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鹰之歌、长篇小说母亲和剧本敌人等。这些作品创作风格不同,反映的主

10、题也不一样,但都有较高的思想性和很强的艺术性。 生2:两位文学大师,鲁迅先生的作品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挣扎,而高尔基的作品则反映了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精神和人们对社会变革的期待。之所以不同,就是因为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和时代背景不同。这也说明社会实践对文化创作有不同的影响,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冼星海在抗日救国的斗争中,创作了大量具有战斗性和感染力的群众歌曲,开创了中国现代革命音乐的新局面,同样说明了文化创作和文化创新离不开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柳公权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与唐代另一位书法家颜真卿并称“颜柳”。他在博采众

11、长的基础上创造了浑厚中见锋利、严谨中见开阔的著名的“柳体”。“柳体”的出现,丰富了中国的书法艺术,为中国的书法艺术增添了新的气息和活力。 问题探究31、你还能举出文化创新对于繁荣和发展民族文化的例子吗? 2、在日常生活中,为了繁荣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学生讨论探究) 生1: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将我国古老的民间神话传说和西方的音乐有机结合起来,使之焕发新的生机,并且向世界证明了不同民族的文化是可以相通的、相互交流的。 生2:为了繁荣和发展我们的民族文化,我们既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要推陈出新、博采众长,在实践中加以创新。 (教师点拨)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柳公权在博采众

12、长的基础上创造的“柳体”丰富了中国的书法艺术,为中国书法艺术增添了新的气息和活力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文化创新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失去了创新能力的文化,是没有发展前途的。不断繁荣和发展的民族文化之路,必然是不断前行的文化创新之旅。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创造力的重要保证 。 七、教学评价设计该教学设计最大的特点是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学生通过课堂探究,相互交流、相互讨论等方式来解决自己生活中的问题。在活跃、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习知识,感悟文化,体验生活。既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充分调动了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较好地体现新课改理念。八、板书设计(一)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 3.、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二)巨大的作用,深刻的影响 1.、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三)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 1.、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文化创造的主体 2.、当代中国文化创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