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形的性质4 (2).docx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62743109 上传时间:2023-11-24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26.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菱形的性质4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菱形的性质4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菱形的性质4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菱形的性质4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菱形的性质4 (2).docx(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8.2.2菱形第1课时菱形(1) 长林中学陈勇知识与技能1.理解菱形的定义2.探索并掌握菱形所具有的特殊性质,会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运算3能推导出菱形的面积等于它的两条对角线长的积的一半的性质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以及应用数学的意识.2.通过运用菱形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和演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由菱形的定义,能从数学的角度去探究菱形的特殊性质,并能运用菱形的性质进行有关的证明和计算,发展应用意识.2.通过菱形性质的探索学习,体会它的内在美和应用美。重点菱形的概念及性质难点菱形性质的灵活应用一、创设情境

2、,导入新课活动:(四人一个小组)将一张硬纸片对折后再对折,然后剪成一个三角形,打开观察并讨论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为什么?(学生独立操作,教师演示)生:是平行四边形,因为它的对角线是互相平分的师:再观察一下,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邻边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生:是相等的,因为它们是重合的师(板书):菱形的定义:我们把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强调菱形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平行四边形;二是有一组邻边相等)二、探索研究,归纳性质活动:菱形具有什么性质呢?你能发现吗?1折叠:上下对折,左右对折,你有什么发现?2旋转结合学生探索、讨论、交流的情况,必要时教师对知识做适当梳理,板书菱形的性质菱形

3、的性质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菱形的性质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菱形是轴对称图形,两条对角线所在的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师:这些性质我们是通过折叠、旋转观察得到的如何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证明它呢?已知:如图,在菱形ABCD中,AC,BD相交于O.求证:ACBD,AC平分BAD和BCD.证明:ABAD,BOOD,ACBD,AC平分BAD(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同理:AC平分BCD,BD平分ABC和ADC.三、继续探索,深化提高师:菱形的对角线将菱形分成几个三角形?它们都是什么三角形?有什么关系?生:是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师:如果已知菱形的对角线的长度,能求出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吗?生

4、:可以求出师:进而就可以求出菱形的面积试说明菱形的面积等于它的两条对角线线长的积的一半已知:在菱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O点求证:在菱形ABCD中,S四边形ABCDACBD.证明:在菱形ABCD中,AC,BD是对角线,ACBD,OBODBD,S四边形ABCDSABCSACDACOBACODAC(OBOD)ACBD.即菱形的面积等于它的两条对角线长的积的一半师: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所以它的面积公式有两个菱形的面积底高;菱形的面积ab(a,b是两条对角线的长度)四、例题讲解【例1】菱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AC,BD的长度分别为4 cm,3 cm,求菱形ABCD的面积和周长分析:用勾

5、股定理可求得边长,进而求得周长解:如图,由题可知AO2,BO,AB,菱形ABCD的周长为410(cm),面积为436(cm2)【例2】教材第56页例3五、课堂练习1菱形的两条对角线的长分别为6 cm和8 cm,那么菱形的面积是_【答案】24 cm22一菱形的周长为52 cm,其中一条对角线长10 cm,则其另一条对角线的长为_【答案】24 cm3如图,已知菱形ABCD的边长为2 cm,BAD120,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试求这个菱形的两条对角线AC与BD的长【答案】AC2 cm,BD2 cm.六、课堂小结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回顾,并交流自己在本节课的感受,与同伴共同总结,完善知识结构根据新课标理念的要求,教学的安排体现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本节课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索完成,使学生觉得自己的探索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也是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从而培养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也激发他们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同时对自己探索出来的结论,也会记忆得更加深刻,理解也更加到位,这样的一种教学方式,更加有助于学生完善学习过程,而学生的探究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都将获得极大地提高本节课采用的图片,体现出“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从人的需求中产生,最终服务于生活”的出发点,引导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