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堂教学难点突破策略探究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62738219 上传时间:2024-01-1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课堂教学难点突破策略探究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初中课堂教学难点突破策略探究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初中课堂教学难点突破策略探究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初中课堂教学难点突破策略探究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初中课堂教学难点突破策略探究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课堂教学难点突破策略探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课堂教学难点突破策略探究(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课堂教学难点突破策略探究 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课堂教学的改革,而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师理念转变的关键是n堂教学难点突破的策略和方法。如何体现和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的新课程理念呢?笔者以复分解反应教学为例,阐明课堂教学难点的瓶颈是如何突破的 复分解反应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难点。以复分解反应为载体的中考试题灵活多变,形式多样,特别是物质制取、鉴别、除杂等内容更是最近几年中考的热门试题,考生失分率极高。为了提高考生的解题能力,突破学生学习酸、碱、盐等内容的难点,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相互过渡,为高中阶段进一步学习离子反应作好铺垫,教师在实验教学和

2、概念教学中应加强注重宏观和微观的紧密联系,让学生透过微观本质再次认识宏观现象,为概念教学的合理构建提供新的视角。本文中,笔者重点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剖析了复分解反应的难点 1 先修路再搭桥,为突破复分解反应教学的难点作好铺垫 1.1 知识回顾 复习部分酸、碱、盐的溶解性。将人教版初中化学“附录I”中的表格内容进行修改,并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表中的内容,见表1 1.2 整理归纳 归纳总结酸、碱、盐溶解性规律顺口溜 (1)K+、Na+、NH4+、NO3-盐,全部溶解不困难 (2)盐酸盐(指氯化物)除银、亚汞 (3)硫酸盐除钡、铅都可溶 (4)碳酸盐可溶的只有K+、Na+、NH4+ (5)溶碱只有K+、N

3、a+、Ba2+、Ca2+ 设计理念:教材处理,体现组织迁移策略。对教材进行适当处理,设计先行组织者,促进保持与迁移是对教学难点突破的一种重要方法 1.3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讨论完成表2中的问题 设计理念:分解细化教学难点,引领学生突破教学难点的策略。让学生感受微粒观,给出酸、碱、盐溶液,从宏观溶质、溶剂,到微观分子、离子进行分析,让学生知道酸、碱、盐溶液是由水分子和离子构成的 2 宏观感知生成沉淀(气体或水)是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2.1 分组实验 用化学实验对“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进行科学合作探究 2.2 创设情境 一位学生在准备酸、碱、盐反应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实验室的氯化钠用完了,如何通

4、过化学反应来制取氯化钠呢?另一位学生设计了如下制取氯化钠的方案进行探究活动,请讨论后实验 2.3 提出问题 制取氯化钠,酸、碱、盐发生反应应具备哪些条件? 2.4 猜想与假设 酸、碱、盐的溶液混合后,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变少了或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降低了,就发生反应了;酸、碱、盐的溶液混合后,肉眼能看到新物质生成(比如有沉淀或气体),反应才发生 2.5 科学探究 探究方案I见表3。由甲组同学课堂合作完成。探究方案II见表4。由乙组同学课堂合作完成 设计理念:采用“宏观微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再由化学方程式分析实验现象,让学生宏观感知可能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

5、才可以发生。将分组实验设计为科学探究性实验,目的是让学生知道不是所有酸、碱、盐溶液都能反应,科学探究性实验与验证性实验是有本质区别的 2.6 理论分析 在这两组方案中,方案I和方案II通过证明溶液中某些离子数目明显减少来证明已经发生了反应。在试剂1、试剂3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改变试剂2、试剂4中的阳离子来探究反应能否发生,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2.7 课堂活动 教师:分析下列化学方程式有何特点? (1)2Na+1OH-1+Cu+2SO-24=Cu+1(OH-1)2+Na+12SO-24 (2)Na+12SO-24+Ba+2Cl-12=Ba+2SO-24+2Na+1Cl-1 学生:相同点是反应物和生

6、成物都是化合物;阴阳离子互相交换;化合价不变 设计理念:在化学方程式中标出反应物和生成物阴阳离子的化合价,是强调复分解反应概念内涵的核心本质,即参与反应的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且是“等价交换”。说明复分解反应一定是非氧化还原反应,同时复分解反应更多的是“互相交换离子”(水合离子),故其反应的实质又是“在水溶液中”发生的“离子反应” 2.8 得出结论 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复分解反应 当两种任意化合物混合时,或许能发生复分解反应,或许不能;或许有新物质生成,或许没有。所以,任意两种化合物混合时,其互相交换成分得到的是可能生成物。当可能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有气体或有

7、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 3 从微观粒子视角认识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念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像、类比、动画模拟等方式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从微观粒子视角认识复分解反应的实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和微观思维能力。微观思维能力作为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是需要教师长期创设情境、细致辅导下逐渐累积形成的。为此,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以下教学片段,让学生从离子角度理解复分解反应 3.1 知识回顾 氯化氢气体、氢氧化钠固体、氯化钠固体不导电。盐酸、氢

8、氧化钠溶液、氯化钠溶液能导电 3.2 理论分析 由图1可知(动画模拟):氯化氢气体溶于水:HClH+Cl-;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NaOHNa+OH-;氯化钠固体溶于水:NaClNa+Cl-。溶液导电是由于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酸、碱、盐溶液是由水分子和离子组成的。 3.3 探索发现、归纳分析 (1)溲趸钠溶液与盐酸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2所示(动画模拟) 该反应的实质是:H+OH-H2O,反应能进行的原因是溶液中H+和OH-的数目减少,即自由移动的粒子数目减少生成了水 (2)硫酸钠溶液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3所示(动画模拟) 该反应的实质是:Ba2+SO42-BaSO4,反应能

9、进行的原因是溶液中Ba2+和SO42-的数目减少,即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减少生成了沉淀硫酸钡 3.4 实验结论 复分解反应能发生的本质原因是: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的数目减少,或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的浓度降低,或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结合生成水、气体、沉淀 3.5 揭示本质 酸、碱、盐之间并不是都能发生复分解反应。大多数酸、碱、盐在溶液中以离子的形式存在,所以,只有当混合溶液中的离子等价互相交换,结合生成沉淀或气体或弱电解质(水)时,复分解反应才可以发生 由此看出,复分解反应的实质从宏观上看是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结合生成水或气体或沉淀的过程,从微观上看是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的数目减少,离子的浓度降低

10、生成水或气体或沉淀的过程 设计理念:离子间的相互作用是高中化学的教学难点。采用“微观宏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透过微观本质认识宏观现象:原来溶液中的阴阳离子数目减少和浓度的降低的原因是“特殊离子对”生成了“沉淀或气体或水”的缘故,而其他未参与反应离子,仍然以离子形式存于溶液中。引导学生分析反应物的构成微粒和微粒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建立化学反应的微粒观思维,更好地认识微观世界 3.6 反应类型 生成物满足的条件是有水或气体或沉淀生成 (1)酸+碱性氧化物=盐+水 (2)酸+碱=盐+水 (3)酸+盐=新盐+新酸 (4)+盐=新碱+新盐(反应物皆可溶) (5)盐+盐=两种新盐(反应物皆可溶) 反应规律顺口溜:有酸无绝对(绝对沉淀AgCl和BaSO4),无酸双可溶,生成水淀气,反应皆满足 3.7 形成网络 人教版初中化学附录I部分酸、碱、盐的溶解性表(室温)构建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特殊离子对”网络图,如图4所示 当酸、碱、盐溶液中同时出现以上“特殊离子对”组合时,则反应就可以发生。根据“特殊离子对”的微观反应规律,不但能较好地突破复分解反应的难点问题,更能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飞跃。从微粒变化视角,审视在酸、碱、盐教学中复分解反应的教学价值,拓展学生对复分解反应的理解,促进学生微粒观的完善与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