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三言》中的伦理故事.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62729425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三言》中的伦理故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浅析《三言》中的伦理故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浅析《三言》中的伦理故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析《三言》中的伦理故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三言》中的伦理故事.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浅析三言中的伦理故事 一、“伦理”的涵义关于“伦”,孟子滕文公上:“教人以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公孙丑下:“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与之相近的还有“伦常”一词,通常是指中国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中国封建社会认为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伦是不可改变的常道。伦理故事一直都是许多文学作品的一大主题,成为许多文人学者借以表达主体意识的一种手段与方式。明代著名通俗文学家冯梦龙编纂的三言(话本小说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总称)中,伦理故事同样占了很大一部分篇幅。 二、三言中伦理故事的分类若将三言中的这些伦理故事加以具体分析,则可以归为以下两个大

2、类: (一)提倡忠孝 1、忠君忠国。“忠”历来为儒家传统所标榜与提倡。自古以来,明君贤臣相得益彰,则国泰民安;奸臣当道则“残害忠良,误国误民。”三言中就记载了许多这一类型的故事。如喻世明言游酆都胡母迪吟诗。该篇写宋朝奸臣秦桧为了一己私利而置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于不顾,公然卖国和番,残害忠良,将衷心救国的岳飞父子杀害。晚年又谋篡大位试图诬陷赵鼎等五十三名忠臣,结果一命呜呼。只得在阴间“遍历诸狱,受诸苦楚”,变为异类。“除是天地重复混沌,方得开除耳。”意即永世不得翻身。同时,胡母迪还在阴间看到了“奸国党恶,欺君罔上,蠹国害民”的奸臣宦官死后受到恶报,变为牲畜。而那些“忠良之臣,节义之士,在阳则流芳史册

3、,在阴则享受天乐。”此外,如喻世明言闹阴司司马貌断狱、喻世明言木棉庵郑臣虎报冤都是以祸国殃民的奸臣最终受到惩罚作结,劝诫那些为官为臣者要忠于国家和人民。2、忠于爱情。在三言中,冯梦龙将“忠”的概念扩大化,不仅包括忠君忠国,还要忠于爱情。冯梦龙对忠于爱情的玉堂春、王景隆大加赞扬,给他们安排了妻妾相安,官运亨通,子孙繁盛的圆满结局。(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而对负心汉周廷章则让其被乱棍打死,以惩罚他对爱情的不忠。(警世通言王娇栾百年长恨)这一切都在告诫人们对待爱情要从一而终。3、提倡孝悌。孝悌是传统封建社会非常看重的一种品质。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

4、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认为父慈子孝,兄弟友爱是仁的根本。三言中有许多劝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作品。最有代表性的当数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讲述“孝廉许家”分产成弟名,三孝廉均得高官显位的故事。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喻世明言滕大尹鬼断家私,太守之子倪善继对病中的父亲从不过问,死后也无半点哀痛之情,一心只想与幼弟和庶母争夺家产,最终分文未得,落得个“不孝不悌”的罪名,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二)赞扬仁义三言中这一类型的故事可谓数不胜数。有写朋友之义的:佐伯桃与羊角哀只是偶然相逢而结为兄弟,但在面临绝境时佐伯桃宁肯自己挨饿挨冻也要把生的希望留给对方。(喻世明言羊角哀舍命全

5、交);有写知音之义的:俞伯牙因钟子期已经不在,“欲觅知音难上难”,于是留下了摔琴谢知音的佳话。(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值得注意的是三言中还描述了不少小商人、小生产者之间的仁义之举。醒世恒言施润泽滩阙遇友就是典型代表。以己推人、拾金不昧的施复和知恩图报的朱恩,两个形象塑造的极为成功,体现了明中叶以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带来的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同时,冯梦龙对那些违背仁义的行为也进行了深刻的揭露与批判。警世通言桂员外穷途忏悔,写发迹后的桂富五对恩人施济妻儿的求救无动于衷,导致施妻平氏呕气而死。冯梦龙对这种忘恩负义的行为极为痛恨,于是安排了桂员外全家变狗的结局以示对其的惩罚。三、三言中伦理故事的表

6、现方式及其原因通过以上对三言中伦理故事内容的具体分析,我们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这些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概括为四个字即:因果报应。在三言120篇作品中有不少篇章都写到了因果报应这一现象。这些因果报应之事,有的单独成为一个篇章,有的穿插于其他故事之中。这其中的许多因果报应故事主题意在表现伦理道德。换言之,三言中的许多伦理故事是以因果报应作为一种载体与艺术表现方式,来实现其本身的价值与意义的。对这一点我们通过对冯梦龙三言写作背景与编纂意图的分析能够得以更深的理解。明代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城市经济的日益繁荣,明初极端的君主专制制度及严峻的政治形势开始出现缓解。社会风气也由“敦厚俭朴” 转向“

7、浮薄奢侈”,社会道德堕落,官场风气腐败。与此同时,市民阶层也存在着严重的非道德化倾向,不少人为追求财、色、名、利、欲而践踏既定的社会道德。冯梦龙自幼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秉承了儒家传统的伦理思想。他亲眼目睹晚明社会的黑暗现实,因此他想改变这些社会风气,便以通俗小说这一容易为广市民阶层所接受的形式为思想武器,劝善惩恶,试图起到改造社会,治平天下的作用。三部小说集的命名上“喻世”“警世”“醒世”蕴含的教化作用不言而喻。另外,警世通言序:“余阅之,大抵如僧家因果说法度世之语,譬如村醪市脯,所济者众。”也是一证。此外,笑花主人曾在今古奇观序中说:“喻世、警世、醒世三言,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可谓钦异拨新,洞心骇目而曲终奏雅,归于厚俗。”由此,三言对于“厚俗”和人心归正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当然,一味强调因果报应的合理之处也不恰当,它确实也存在一些消极的因素。如“万般皆由命,半点不由人”的宿命论思想以及封建纲常观念等等。但是我们若能充分考虑社会时代背景对作者的影响,对此或许会给与更多的理解与宽容。总之,我们认为,以冯梦龙劝善惩恶,净化社会风气的意图而言,三言中的伦理故事及其表现方式还是有其积极意义与价值,有其可取之处的。参考文献1 冯梦龙编著 梁成等校点 M.济南:齐鲁书社,1993.2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