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腹诊介绍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62723277 上传时间:2023-09-2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63.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腹诊介绍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医腹诊介绍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医腹诊介绍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医腹诊介绍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医腹诊介绍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腹诊介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腹诊介绍(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腹诊介绍腹诊是中医传统诊法之一,是“望、闻、问、切”四诊在胸腹部 的综合运用。本文腹诊的概念、腹诊的源流、腹诊内容、腹诊的应用 以及腹诊的现代研究等方面进行阐述,使腹诊得到更广泛地应用,以 促进其发展。中医腹诊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中医诊察疾病 的一种重要方法,同时也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手段。然而,自宋代 以来,中医腹诊在临床中的应用少之又少,几近于失传的状态,虽近 几十年有崛起之势,然而与日本汉方医的“察病必须候腹”相比,仍 是相形见绌。笔者通过对腹诊的源流、基本内容和方法、临床应用、 现代研究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求对中医腹诊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推进中医腹诊的传承与发展。

2、1腹诊的基本概念关于腹诊基本概念,有 2 种主要观点,一种是指胸腹部的按诊, 属于中医切诊的范畴,即狭义的腹诊;另一种是中医的望、闻、问、切 四诊在胸腹部的综合运用,即广义的腹诊。日本汉方界学者更倾向于 后者,他们不仅切按胸腹部,还注意观察胸腹部的形态、闻胸腹部的 声音及气味等。更有学者认为腹诊是以上 2 种观点的综合,即四诊合 参并以按诊为主的腹部诊察方法。亦有人认为腹诊应是对腹部症状、 体征及证候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医者通过望诊和问诊获得患者腹部出 现的各种症状的信息,再通过闻诊和切诊得到相关的体征信息,最后 再与病因病机相结合,得出相关的证候的这一过程,称为腹诊。2腹诊的源流 中医腹诊源远

3、流长,腹诊的相关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如 素问至真要大论有云:“诸胀腹大,皆属于热”,灵枢水胀 云“肤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腹色不变,此其候也”。难经 对于黄帝内经中“腹诊”的内容进行传承和发展,如十六难 云:“假令得肝脉,其外征善洁,面青善怒,其内证脐左有动气,按之 牢若痛,其病四肢满闭,淋溲便难,转筋,有是者肝也,无是者非 也”汉代伤寒杂病论其全书有关腹诊条文达141条之多,把腹 诊进行分部,把胸腹部大致分为胸、肋、心下、腹、脐、少腹等六个 区域;将症状和体征按照严重程度进行分级,列出少腹满、少腹满按之 痛、少腹满如敦状等较为客观的描述 ;将腹诊作为一种诊断方法,同时 作为一种鉴别诊断的方

4、法,提高辨病辨证的准确率 ;并且将腹诊与理法 方药相结合以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这是历代任何医著都不可比拟的。 隋代诸病源候论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诊断学专著,对腹诊的论述 更加详尽,增添了腹诊的八种诊察手法,包括抑按、起按、揣摸、推 移、切按、动摇、转侧、持之;补充了腹诊的诊察内容,包括辨腹痛、 辨腹胀、辨腹水与辨腹块等,其中又将腹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及有 无放射细分,与现代医学中腹部诊法的内容更加贴近。宋代成无己的 伤寒明理论也有腹诊内容的记载。清代戴天章的广瘟疫论等 著作亦涉及腹诊的相关内容。清代俞根初云:“若欲知其脏腑何如,则 莫如按胸腹,名曰腹诊”,此时“腹诊”之名方才确定。3腹诊的内容腹

5、诊的内容依据不同的分类方法,有不同的侧重点。依据诊察方 法,腹诊的内容可分为胸腹部的望诊、闻诊、问诊以及切诊。胸腹部 望诊主要包括形态与颜色两方面。前者主要是观察胸腹部是否膨隆、 凹陷,心尖搏动是否应衣,腹壁有无青筋暴露等异常情况 ;望胸腹部的 颜色,如胸腹部皮肤是否光亮,有无呈黄色、白色,有无瘀斑瘀点, 以分析病机及鉴别疾病。腹部闻诊包括听声音与嗅气味两方面 ;前者包 括肠鸣音是否正常及有无异常声音;后者包括有无特殊气味。腹部问诊 主要是询问病位、性质及症状等,包括询问腹部的寒热、疼痛、胀满 等,以了解病情、诊断疾病。腹部切诊,是指通过触摸、按压及叩击 腹部,以了解其寒热、疼痛、腹部血脉的搏

6、动、有无肿块等情况。腹 部的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相结合,以获取更多更准确的信息,为 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依据,对于辨病与辨证具有重要意义。另 一方面,按照部位可以分为胸腹诊、虚里诊、脐诊及腹部穴位诊四个 方面。胸腹诊是指对胸腹部整体的形态、颜色、寒热、紧张度以及胀 满、疼痛、痞硬、急结等情况的诊察,是腹诊的主要内容,收集的信 息比较全面。虚里诊是指对虚里这一部位的情况进行诊察,包括这一部位的搏动、色泽、音量、至数等方面的诊察。脐 诊是对脐部的情况进行诊察,包括脐的形态、脐周动气的诊察。腹部 穴位诊是对腹部特定穴位的诊察,是经络学说在腹诊中的应用,因为 募穴乃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愉穴,所

7、以腹部穴位诊主要以募穴为 主,以判断相应经脉的脏腑病理变化。4腹诊的应用中医腹诊作为一种重要的诊察疾病的手段,对于判别体质状况, 分析病因病机,判断病性之寒热虚实,确定疾病在表在里、在气在血 在脏在腑,诊断和鉴别诊断疾病,辨别证候指导遣方用药,评判疗效 及判断疾病的预后转归等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4.1 审病因 临床可以通过腹诊察明病邪,为辨病辨证提供依据。如金医要 略云:病人胸满,唇痿舌青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 患者自觉腹部胀满,但是观察其腹部外形,并没有胀满的征象,这是 因为瘀血停留于血脉,导致气机运行不畅,患者觉得胀满,而不是因 为饮食停滞,水饮留于肠胃所致。脐周圉痛右甬下煽痛,

8、用俸恶 M-或脏寒。凱、壕-?大黄附子汤4.2 察病位临床可以通过腹诊,审察疾病的病位灵枢胀论篇讲五脏六腑 皆能生“胀”。如“肝胀者,肋下满而痛引少腹”“胆胀者,肋下痛 胀,口中苦,善太息。”肝与胆互为表里,生理关系密切,病理上相 互影响,虽然在临床上难以将二者完全分开,但可运用腹诊来协助诊 断,明确病位。桂姜枣草黄辛附汤“龜心下有块,那知覆杯, 按之坚硬却循晉,短者 坚而不凰,但似心下痞 硬。按之癮,且心下自 烁甚则痛彻心背,其 轻者;此心下痛翩有期 无,常有疑似证者r易因心飞结聚而见腹时满 ,胁下水吗,微恶寒,:务泠,译节疼痛,脉沉 涩等郁结之证!丛戏脅4.3辨病性临床可以通过腹诊,辨病病

9、性的寒热虚实。如金匮要略腹满寒 疝宿食病篇提出:“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 实证腹满多由饮食积滞于胃中,或燥屎积于肠道引起,故多痛而拒按 ; 虚证腹满多由为脾胃虚寒所致,故按之不痛,甚或有时喜按。并且根 据病性,提出了实证腹满应当采用下法。当归四逆汤.腹皮拘挛,左脇旁天播痛者,右侧小腹脛间噪紺耽细无力者。気严腹譜按之有4.4鉴别诊断临床可以应用腹诊对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如灵枢水胀篇指出 水与肤胀、鼓胀、肠覃、石水的鉴别方法“水”的特征是“以手按其 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肤胀”的特征是“腹大,身尽肿,皮 厚,按其腹,而不起,腹色不变”;“鼓胀”的特征是“腹胀,身皆大, 大

10、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伤寒论中痞证、胸胁苦满证、 结胸证易混淆,临证之时,医者可通过胸腹部的触诊来鉴别,提高诊 断的准确率,以指导治疗。4.5 指导治疗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云:“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刘保和将难经腹诊理论应 用于经方,根据不同病位,采用不同方药,如脐上压痛采用旋覆花汤 加减,脐左压痛采用四逆散加减,取得一定的疗效。4.6 观察疗效、判断预后转归 临床可以运用腹诊观察疗效、来判断疾病预后转归。通过腹部症 状体征的严重程度来观察疗热金匮要略黄疸病篇在论述女劳疸发 展为黑疸证中云:“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塘,此为女劳之病, 非水也。

11、腹满者难治”。女劳疸发展成为水胀腹满,属脾肾两败之 征,肾不主水,脾失运化与统摄,真水日渐亏虚,而邪水有余,真气 不摄而虚散为满,肾脾失守,可知预后不佳。5日本汉方医的腹诊研究 中医自唐代传入日本以后,腹诊也逐渐在日本得到推广和应用,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多种流派,并以“难经派”和“伤寒派”两派为主。日本汉方医各家腹诊手法有所不同,大致上可分伏手压技法和三指深按法。汉方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瘀血腹证、胸肋、苦满、 心下支结等腹证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了腹力与胃角高度的相关性, 以及振水音产生的机理。汉方医还把腹诊引入了针灸的诊疗中,通过 腹部接触针观察腹部的变化,根据不同的变化诊断出是积还是聚,然

12、 后再进行选穴治疗。治疗后,再次进行腹诊,以评价疗效。6中医、汉方医、现代医学腹诊的比较中医、汉方医及现代医学的腹诊均有所不同,各有所长。中医和 汉方医腹诊的范围更广泛,涵盖了现代解剖学所指的腹部位置及西医 诊断学上所讲的腹诊的范围。包括:胸区、心区、左胁部、右胁部、左 胁下、右胁下、脐部、小腹、左少腹、右少腹、心下十一个区域。中 医腹诊在临床上尚未得到广泛的应用,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中医 腹诊在传承过程中受到阻碍,另一方面可能忽略了腹部局部诊法与四 诊的联系,实际上腹诊是四诊在腹部局部的综合运用。汉方医的腹诊 作为主要的诊法之一,临床应用广泛,包括腹部视诊与触诊两方面, 并依据相关的脏器将

13、腹部分成特定的区域,比如肺区、肝区、脾区、 肾区等,以此来指导针灸选穴等治疗。现代医学的腹诊则侧重于腹部 触诊法,主要通过触诊来了解腹腔脏器内形态功能的变化,注重的是 腹部症状、体征与现代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的联系。7讨论腹诊有客观性、重复性强的特点,是“司外揣内”的基本诊病方 法,可弥补中医传统四诊之不足。通过腹诊,可以较为直接、迅速、 客观的获得很多疾病的情况。中医腹诊在分析病机、辨病辨证、指导 治疗、判断预后转归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际上,不少经方的 准确辨证应用,须参照相应的腹诊方可实现。然而,中医腹诊仍存在 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其一,腹诊方法被忽视。这种忽视主要受到中国 古代封建

14、思想的影响,患者不便解衣露体,男女授受不亲,自宋代以 后,腹诊逐渐被忽略,严重阻碍了其发展与应用。随着现代医学的发 展,各种检查手段不断完善,中医的腹诊方法更加得不到医者的重视。 腹诊作为中医学的宝贵遗产,其实用性和可行性值得我们重视、继承、 并发扬之。其二,腹诊方法有待完善。中医腹诊方法与现代医学腹部 检查方法并不完全相同,二者不可相混淆。传统腹诊年代久远,不完 全适用于现代临床疾病的诊疗,应当与时俱进。如在日本,汉方医家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实验研究,并借助现代科学仪器进行腹诊的客 观化研究,同行的腹诊法可供我们参考、研究、学习,取其精华、去 其糟粕,以丰富传统中医腹诊。其三,腹诊结果会因年龄、体位的不 同而有所差异,临证之时须注意三因制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