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深虑论》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62711070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方孝孺《深虑论》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方孝孺《深虑论》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方孝孺《深虑论》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方孝孺《深虑论》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方孝孺《深虑论》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方孝孺《深虑论》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孝孺《深虑论》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方孝孺深虑论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深虑论是明代方孝孺创作的一篇史论。作者列举历代兴亡的 史实,指出历代君王仅仅片面地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而忽略了另外一 些被掩盖的问题,但却将原因归结为非人智能所虑及的天意。 论证“祸 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目的在于给明代统治者 提供历史教训,使之“深虑”长治久安的道理,并采取相应的办法。深虑论 明 方孝孺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 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 岂其虑之未周欤? 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 耳

2、,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住可以世守,而 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 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 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 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 亡也,皆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 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 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夷狄。 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 盖世之才, 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 乱亡者,何哉?盖智可

3、以谋人, 而不可以谋天。 良医之子,多死于病 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乃工于谋人, 而拙于谋天也。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用, 非法术乏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矢眷其德, 若慈母乏保赤子而不恶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 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 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 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4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祸常发于所忽之中忽:疏忽B. 汉惩秦之孤立惩:惩罚C. 思之详而备之审矣审:周密D. 岂工于活人工:善于5下列加点

4、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 分)()A. 九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而卒亡秦之社稷B. 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变封建而为郡县C. 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D. 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6.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 作者认为灾祸常常在疏忽之际发生,变乱常常在不值得疑虑 的事上突起B. 作者认为大凡智力所能考虑到的,都是人事发展理应出现的 情况,如超出智力所达到的范围,那就是上天的安排了。C. 作者认为智力谋划的只能是人事方面的因素,却无法预测天 道的安排。D. 作者认为仅凭个人的智谋来包揽天下的事务,可能会使国家 陷入危亡。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

5、汉语。 (10 分)。(1)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 不疑。( 3 分)译文(2)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 (3 分)译文:(3)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 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 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4 分)参考答案:4. B【解析】惩:借鉴。5. C【解析】C.他们的。A.却;于是。B.认为;成为。D.代 词,他们;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6. D【解析】“可能会”理解有误,不是可能,而是一定, 注意原文中的两个“必”字。作者认为仅凭个人智慧要想使国家一定 不会危亡,道理上也是一定讲不过去的。7 . (1)筹划国家大事

6、的人,常注重艰难危险的一面,而忽略平 常容易的一面,防范随时会出现的可怕事件,而遗漏不值得疑虑的事 件。(2)大凡智力谋划的只是人事的因素,却无法预测天道的安排。 (3)古代的圣人,知道国家将来的变化,不是人的智谋能考虑周全的, 也不是法术能控制的,不敢滥用阴谋诡计,因而只是积累真诚,用大 德来感动天心。【参考译文】 筹划国家大事的人,常注重艰难危险的一面,而忽略平常容易的 一面,防范随时会出现的可怕事件, 而遗漏不值得疑虑的事件。 然而, 灾祸常常在疏忽之际发生,变乱常常在不值得疑虑的事上突起。难道 是考虑得不周到吗?大凡智力所能考虑到的,都是人事发展理应出现 的情况,而超出智力所能达到的范

7、围,那是天道的安排呀!秦始皇剿灭诸侯, 统一天下后,认为周朝的灭亡在于诸侯的强大, 于是改封建制为郡县制。满以为这样一来就会根除战争动乱,天子的 尊位可以代代安享,却不知汉高祖在乡野间崛起,最终颠覆了秦朝的 江山。汉王室鉴于秦朝的孤立无辅,大肆分封兄弟、子侄为诸侯,自 以为凭着同胞骨肉的亲情,可以共辅江山,不生变乱,然而吴王刘濞 等七国还是萌生了弑君篡位的阴谋野心。汉武帝、汉宣帝之后,逐渐 分割诸侯王的土地,削弱他们的势力,这样便以为平安无事了,没想 到外戚王莽最终夺取了汉家的皇位。 光武帝刘秀借鉴了西汉 (哀、平) 的教训,曹魏借鉴了系汉的教训,西晋借鉴了曹魏的教训,各自借鉴 其前代的教训而

8、进行防备。 可他们灭亡的根由, 都在防备的范围之外。唐太宗听传言说:将有带“武”字的人杀戮唐室子孙,便将可疑之人找出来统统杀掉。可武则天每天侍奉在他身边,却怎么也没想到 她。宋太祖看到五代的节度可以制伏他们的君王, 便收回他们的兵权, 使其力量削弱,容易对付,哪料想子孙后代竞在敌国的困扰下逐步衰 亡。这些人都有着超人的智慧,盖世的才华,对国家乱亡的诱因,他 们可谓考虑得细致,防范得周密了,然而,思虑的重心在这边,灾祸 却在那边产生,最终免不了灭亡,为什么呢?大凡智力谋划的只是人 事的因素,却无法预测天道的安排。良医的儿子难免会病死,良巫的 儿子难免死于神鬼,难道是善于救助别人而不善于救自己的子女吗? 这是善于谋划人事而不善于谋利天道啊!古代的圣人,知道国家将来的变化,不是人的智谋能考虑周全的, 也不是法术能控制的,不敢滥用阴谋诡计,因而只是积累真诚,用大 德来感动天心;使上天顾念他(对百姓)的恩德,像慈母保护初生婴 儿那样不忍心舍弃。尽管他的子孙有愚笨不贤良足以使国家灭亡的, 而上天却不忍心迅速灭其家国,这才是思虑得深远呀!假如不能用大 德赢得天心,仅凭着微不足道的智谋,包揽天下的事务,想使国家没 有危亡,这从道理上是一定讲不过去的,难道天意会如此安排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