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词鉴赏》(周兴陆)第一讲、诗以言志.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62697162 上传时间:2022-10-0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周兴陆)第一讲、诗以言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周兴陆)第一讲、诗以言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周兴陆)第一讲、诗以言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周兴陆)第一讲、诗以言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周兴陆)第一讲、诗以言志.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周兴陆)第一讲、诗以言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诗词鉴赏》(周兴陆)第一讲、诗以言志.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诗以言志如果要比较中国古代诗歌与西洋诗歌的基本差异的话,那么最概括地说,中国古代诗歌没有西方发达的史诗和叙事诗,而是以抒情诗为主,抒情诗在中国古代占绝对优势,即使是叙事诗也染上大量抒情成分。从文化分工上说,古代史官文化很发达,在春秋时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外界自然变异、社会人事、政治生活都由史官作详细的记载;而诗歌,从传说中尧时的击壤歌“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起,就表现出咏叹人生、讴歌生命情怀的取向。这种主体性指向,在最早的诗学命题“诗言志”中就已鲜明昭揭了。今文尚书尧典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言志的“志”,即思想怀抱,指主体的内心世

2、界。“诗言志”,过去被称为“千古诗教之源”(刘毓崧杜观察古谣谚序),朱自清诗言志辨称之为“中国诗论的开山纲领”。在宇宙的道、外界的事、内在的志三者中,“诗言志”指向人类主体内在的情志,它指引着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不断地向人类心灵深处开掘,探索和表现人类丰富复杂的内心情感世界。到了西晋,陆机文赋提出:“诗缘情而绮靡。”更强调诗歌的抒情性和审美特征。“缘情”说把汉人附加在“情”上的种种限制撇在一边,肯定诗歌的抒情性特征,甚至侧重于抒写悲怨之情、个人的切己之情,扩大了诗歌表现人心、人性的广度、深度,是有意义的。若联系先秦整个诗歌活动来来看,“诗言志”的“志”,还是偏向于社会性的情感,即个人关乎社会的

3、情感。即使是纯粹的私情,也是合乎理性,与当时的社会礼法并不相违背的。唐代孔颖达视情志为一,清代纪昀则尚“言志”而斥“缘情”,各有所偏。鉴于后文“咏物诗”、“山水诗”、“爱情诗”等专讲所论,都是情志不分的,甚至偏于“缘情”的,这一讲还是依从宋明以降关于“诗言志”的理解,着重谈表现思想抱负、人生志向的诗歌。左传鲁定公四年载,吴伐楚,逐楚王于草莽中,楚大夫申包胥到秦国请求兵援,立于庭墙痛哭不绝,绝食七天,终于感动了秦哀公,“秦哀公为之赋无衣,(申包胥)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泽:汗衣。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

4、无衣?与子同裳 裳:陈子展诗经直解释为“戎服”(后文引陈子展语,均据此书)。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11无衣诗旨,汉代毛诗解释为刺秦君好战,滥用兵。但是,从诗意和语气看,都没有讽刺的意思。汉人解诗是靠不住的。宋代谢枋得云:“无衣一诗,毅然以天下大义为己任,其心忠而诚,其气刚而大,其词壮而直千载而下,闻其风,莫不兴起。”说得比较贴切。无衣表现的是秦国愿与楚国同仇敌忾、共同战斗的意志。这属于言志的“志”。左传闵公二年记载,卫懿公好鹤,鹤甚至乘大夫之车。这年,狄人伐卫。战争爆发时,卫国士兵抱怨懿公无道,不予抵抗,于是打了败仗。懿公死于兵乱。他的妹妹远嫁许国的许穆公,称许穆夫人。许穆夫人怜悯宗国

5、颠覆,于是不顾许国大夫的阻拦,奔赴卫国,吊唁卫侯,作了载驰。诗鄘风载驰载驰载驱,归唁卫侯唁:吊失国曰唁,有慰问意。驱马悠悠,言至于漕 言,语气词,无实义。漕,卫国的东邑。大夫跋涉 大夫跋涉,一云,卫大夫来告难于许。一云,许大夫之吊卫者。今从后说。,我心则忧。第一章,许穆妇人感慨:情况紧急,道路漫长,故加快车马,去慰问卫后。虽然按礼义可以派许国大夫跋涉而去吊慰,但还是不足以释解我心中的忧愁。既不我嘉,不能旋反 嘉、臧,都是“善”的意思,这里解作“以为善”。反,返回。视尔不臧,我思不远 嘉、臧:以为善,嘉许。远:忘。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尔不臧,我思不閟 閟:朱熹云:闭也,止也,言思之不止也。第二

6、章,许穆夫人心中想,许人不嘉许我此行,又没有良策,那么,我忧国的思虑怎能抛弃!陟彼阿丘,言采其蝱 蝱,贝母也,主疗郁结之疾(朱熹)。女子善怀,亦各有行 善怀:多忧思想也(朱熹); 好动感情(陈子展)。 行,道,道理。许人尤之 尤:责备,非难。,众稚且狂。第三章,似以第三者口吻写许穆夫人与许国大夫之间的冲突。采蝱,喻忧愁之极,许穆夫人说,作为女子,好动感情,但是此行并非意气用事,也各有自己的道理主张,而许国大夫则非难她、责备她,显得又幼稚,又疯狂。我行其野,芃芃其麦 芃芃,茂盛的样子。控于大邦 控:持而告之也。,谁因谁极? 因:依靠。极:至。大夫君子,无我有尤 尤,过错、责怪。百尔所思,不如我所

7、之。第四章,许穆夫人感慨许国之弱小,不能拯救自己的宗国,想控告于大邦,但是又有哪国可以依靠呢?许国的大夫众人还在责备我。“不管你们有什么想法,都不如我现在急忙奔赴卫国的不错。”这首诗抒写了许穆夫人对陷于危难中的宗国的忧思和热爱,也表现了这位女子深明大义和刚毅果断的性格。许穆夫人作为许国君的夫人,除非父母去世才可以奔丧归国,一般是不允许出境的,所以许国大夫非难她。但是宗国破灭,义当往唁,许穆夫人此举“虽不合于常经,亦天理人情之正”(王先谦语)。此诗表现的忧国之思和爱国之情,也是“诗言志”的“志”。东晋的陶渊明,古称“隐逸诗人之宗”(钟嵘诗品)。在文化心灵史上,他是一种超然脱俗的隐逸人格的象征。他

8、的大量田园诗歌是“爱丘山”本性的自然流露。梁代萧统赞陶渊明“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陶渊明集序),就是指他高远超俗、本真醇厚的人格。他的田园诗,就是这种人格的写照。除了我们熟悉的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等外,试看: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陶渊明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首二句述孔子语。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三、四句,谓孔子遗训难以

9、企及,不过可以立志长期亲事农耕。五、六句,“欢”与“解颜”,承“长勤”,抒写农耕之乐。陶渊明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末云:“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尚友春秋时的长沮、桀溺,以隐居为心,故而不觉得躬耕的劳苦,反而获得恢复本性的愉悦。在这种心境下,看到的平野景象,也是一片欣欣向荣。七、八句写这种景象,“交”,遇也。在冗杂的官场遇不到这远风,只有在“平畴”才能亲自感受徐徐清风。“亦”字传神,心物交汇,诗人回归自然,象佳禾得良时那样,都是顺应本性的自然。九、十句,写不去计量收成,姑且享受这农事的欣喜。“行者无问津”,用论语中的典故。微子篇: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

10、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对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陶渊明“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其十六),他熟悉儒家学说,诗文中引用论语达37处,儒家的“安平乐道”是他一生的得力处。这首诗自谦不能企及孔子的遗训,其实与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相比,陶渊明更为实际,更为平民化。陶渊明并非生来就是一个平淡人。他在杂诗其五中表白:“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早年他也有志向,有抱负,希望建立功业,但是在晋、宋易代的复杂政治环境中,他“有志不获骋”(杂诗其二),于是选择避世归隐。但是即使归隐以后,他的心境也并非一味平静。朱熹说:“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

11、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朱子语类卷一百四十)咏荆轲陶渊明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嬴,秦国。秦王嬴姓。招集百夫良 百夫良,侠士中最雄峻者。,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已 君子死知己,史记刺客列传:豫让曰:“士为知己者死。”,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发指危冠,猛气充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渐离”二句,淮南子泰族训:“高渐离、宋意为击筑而歌于易水之上。”筑,古代的一种乐器。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商音”二句,商音悲壮,羽音慷慨。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登车何时

12、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荆轲刺秦王事,史记刺客列传、战国策都有详细的记载。荆轲在中国文化史上一直是豪侠的化身,许多失路的英雄只能揽荆轲以入梦,多在诗歌中咏叹他的传奇故事来曲折言志。在陶渊明之前,阮瑀咏史其二就是咏荆轲的,诗曰:“燕丹养勇士,荆轲为上宾。图擢尽匕首,长驱西入秦。素车驾白马,相送易水津。渐离击筑歌,悲声感路人。举坐同咨嗟,叹气若青云。”陶渊明此诗则更为著名。关于这首诗,元代刘履云:“此靖节愤宋武(刘裕)弑夺之变,思欲为晋求得如荆轲者往报焉,故为是咏。”(选诗补注卷五)可备一说。即使撇开史事,这首

13、诗也是陶渊明“猛志固长在”的证明。首四句简笔叙述事情缘起,用“百夫良”和“岁暮”烘托荆轲奇士之难求。后面大段的繁笔渲染,既正面写荆轲报知遇之恩,提剑登车、义无反顾的英雄豪侠形象,又侧面写四座宾客和高渐离、宋意的慷慨悲歌,来烘托此行的豪壮,还用“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两句写苍茫萧瑟的秋景,以渲染悲壮的气氛。“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急管繁弦,惊动心魄。最后故事的结果,诗人只用“惜哉”二字轻轻略过,即使奇功不成,英雄已没,但是豪侠之气千载之后犹然回荡。清人蒋熏评曰:“摹写荆轲出燕入秦,悲壮淋漓,知浔阳之隐,未尝无意奇功,奈不逢会耳,先生心事逼真如此。”这就是陶渊明的“猛

14、志”。古诗自谢灵运以后,声色大开,多铺写“物色”。“情必极貎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到了杜甫诗中,“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仁厚情怀和“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宏大抱负提升了他诗歌的思想境界,使杜甫诗歌超越一般的感物兴情,表现一己穷达得失的狭小局面,而抒写家国之忧、黎民之苦。宋人黄彻(巩石)溪诗话说“老杜似孟子”,就是指杜甫诗中的情志怀抱。杜甫早年曾裘马轻狂,浪游齐赵。天宝六载(746),朝廷诏征天下士人,有一艺者,皆得进京就选。但是相国李林甫却玩了一个花招,所有赴考布衣,一概不予录取,上表贺“野无遗贤”。杜甫也在摒弃

15、之列。于是杜甫逗留长安,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穷愁失志,牢骚满腹,写了一首诗奉赠给时任尚书左丞的韦济。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杜甫纨绔不饿死 纨绔:贵戚子弟服,代指富豪人家子弟。,儒冠多误身。丈人试静听 丈人,对长者的尊称,这里是称韦济,时任尚书左丞。,贱子请具陈。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观国宾:易:“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这里指杜甫早年由故乡贡举上京。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 旧唐书本传:“甫少贫不自振,客齐赵间,李邕奇其才,先往见之。”,王翰愿卜邻 王翰,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属山西)人,张说辅政时召为秘书正字。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要路津,显要的官职。古诗: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起首二句,劈空骂来。要对知心人说话时,心头的怒火就再也压抑不住了。长安城的贵族,从不考虑生计问题,而自己今日的落魄,正是儒冠所误,朝廷已经塞死了读书人出路。接下来,满心满腹的话,要对韦济细细道来。先从自己的才志说起:“读书破万卷”数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