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品德有效教育方法.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62681793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求品德有效教育方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探求品德有效教育方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探求品德有效教育方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探求品德有效教育方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探求品德有效教育方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探求品德有效教育方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求品德有效教育方法.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探求品德有效教育方法新课程品德与社会有一些突出的特点:一是以育人为本,重在儿童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康的社会性发展的培养,目的是把儿童培养成为热爱生活、乐于探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性发展的好学生;二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密切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努力克服成人化倾向;三是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学生的体验、参与和实践,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培养道德情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避免简单说教;四是突出综合性,强调活动性。在教学中,我们面对的是鲜活生动的主体,是一个个自由生长的生命,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探求提高学生品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让有效品德教学扬

2、帆起航,让品德教育力量真正走进儿童的心灵。下面说说我在这方面的几点做法: 一、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教育事业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关系。学生称老师为“恩师”,把对自己帮助最大的老师誉为“良师益友”。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尊重学生的人格,是处理师生关系的基本原则,而师生关系本身就具有教育意义,同时它也是教育活动得以良好实施的前提和保证。然而,我们常常会对这样的情况熟视无睹: 在楼梯口、操场上、教室旁,几乎随时随地会见到系着红领巾的小学生向经过的老师敬礼致敬,说“老师好”。老师呢,点头致意者有之,视若无睹者有之,面无表情者有之,扬长而去者也有之。留给学生的是一脸惊讶,满腹不解。我们经常哀叹

3、,低年级的学生比高年级的学生懂礼貌,小学生比中学生懂礼貌,到了大学,扬长而去者与满脸惊讶者甚至会产生角色调换。然而哀叹之余,我们是否想到,一个我们认为是教育细节上的疏漏“向学生友好的回礼”,竟会造成学生对所学知识道理产生怀疑,乃至导致多年教育成果的崩溃。同时,这个在我们认为是细节的问题,恰恰反映出一些为人师者内心深处并不曾将自己与学生的人格放在平等的地位。 怎样才是良好的师生关系呢?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第三条“热爱学生”的要求是:“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平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

4、、主动、健康发展。”这些规范充分体现了新型的师生关系-角色差异与人格平等:一方面,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教师教书育人,严格管理。学生认真学习,掌握知识,二者必须完成不同的职责;另一方面,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又是平等的,必须互相尊重,也就是说,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师生之间的角色差异与人格平等的统一。这就要求教师以渊博的知识教授学生,以高尚的品格感染、陶冶学生。也就是说,要把教书和育人统一起来。 如何营造平等的师生关系呢? 具体到新课程品德与社会教学,在师生关系上的一个重要理念表现为民主参与。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

5、实践实现的。在这样的课程中,教师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同时,民主参与理念还要求学生不再是教育教学管理过程的旁观者,而是实际的参与者,不再是教育过程中的配角而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角。这就要求师生关系转变为一种民主平等的对话关系。当然,在这种融洽鲜活的关系中的教育,必然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因此也必然是事半功倍的。 二、教育内容贴近学生生活 品德来源于社会生活,是“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教育。品德的内化不是凭空实现的,要以一定的内容作为载体。实践证明:教学内容越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道德观念越易被学生认同、接受。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我们要真正做

6、到不脱离课标,不拘泥教材,让德育走进社会生活,让社会生活走进课堂。教育内容的选择应注意五点: (一)与国家和本地区的实际相结合,充分体现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现实性与社会性。例如围绕热点时事新闻,进行专题讨论。在这项专题讨论活动中,我选择了大家共同关注的“海峡两岸和平发展”和“面临甲流”两个问题,作为教学内容。果然,由于这两个话题是当前社会生活的焦点,学生谈兴高涨,各抒己见。我又将学生分为两组展开辩论,允许不同看法的存在,增强了学生分析时事的能力。而作业则是就这两个问题与父母展开讨论,是课堂得到了延伸。 (二)增加符合学生特点、来自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因为德育不仅仅在课堂上,它蕴藏在学生多彩多姿的生

7、活中。有这样一件事令我不能忘怀。学生李沛东交给我一元钱,说是捡到的,而他已是那天早上第四位捡到一元钱的学生了。第二节课,李沛东胃疼,几经询问,果然是将父母给的早餐钱“拾金不昧”了,其它几个,见李沛东“招供”,也跟着“坦白从宽”。这件事刨根究底,应怪我上课时单纯的表扬拾金不昧的具体例子,忽视了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留下了“后遗症”。我意识到,这是活生生的教育内容。便写下一则启示:跟获得表扬相比,永远是你的诚实与健康更为重要。” (三)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把教材看作一种资源,“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本学期的一节品德与社会课,上课五分钟了,学生王浩还没有出现。原因似乎简单的可笑:即将上课,班长请大

8、家进教室,王浩不进,一位学生顺口说:“不进算了,少了你,咱班早得纪律红旗了!”王浩一怒便跑下楼去。面对这一突发状况,找回丁王浩后,我调整了原定的教学计划。将品德与社会中“尊重是最好的礼物”这一课提前,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充分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所提供的各种手段,把生活搬进课堂。例如,在品德与社会“温暖的家”一单元时中,我拍摄了学生家庭生活的小片断,将学生的切身生活作为教学内容搬进了课堂,增加了教育的真实感、亲近感,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将学生的“知”转化为“行”,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的种种迹象,增补认知或行为实践的练习。而我们品德与社会的教育目的归根结底是行为的改善

9、而非推理的改善。只有在笑中才会学会笑,在哭中才会学会哭,只有通过实际的富有道德意义的生活体验才能学会如何过一种道德的生活。还是在有关“甲流”的讨论后,学生办了“抗甲流”板报,注意自己的健康,因为他们懂得了,自己的健康,就是对社会负责的一种表现,就是对“抗甲流”无言的支持。 三、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实践告诉我,通过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愉悦儿童身心,放飞儿童情思,使学生在自然和谐中潜移默化地提高道德认识,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以上认识的指导下,我通过围绕学生展开活动,从这几方面进行“活动教学”的探讨。(一)注重指导,使活动能顺利操作。

10、 对学生的指导,要从活动方法、活动要求、活动过程的组织等方面进行,使学生先学会操作,再从操作的过程中学会知识,逐步形成能力。“小组学习”是我们常用的活动形式,通过这种形式,学生们学会了合作探讨,培养了一种集体精神。但是,如果教师在活动的过程中,不巡视、不深入、不启发,只是在等待一段时间后要求结果,那么,这种活动就流于形式了。所以,活动前要有明确的要求,活动中要善于发现问题,有选择地加入到小组学习中,收集学生活动的情况,对于不会的、偏离方向的,及时启发引导.学生的活动中,老师不是旁观者,或者说不介入,而应该从另一个角度参加到活动中去,做好指导。 (二)创设活动,使活动形式与实际情况相联系。 学生

11、的实际情况包括他们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兴趣偏好等等,在教学中,我创设活动时,是从这几方面着手进行的: 1、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活动形式。 不同的教学内容决定不同的教学形式。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学生有切身体会的内容,适宜表演活动。一些社会事例,则更多的侧重于搜集采访和交流活动。例如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中“乡村新发现”学习单元,在该单元的教学中,我采取了“采访搜集+交流”的活动形式,大大的开阔了的学生的视野。 2、根据知识形成阶段设计活动。 学生的品德形成是螺旋上升的,学生的知识形成有其阶段性的不同。应根据学生知识形成阶段设计活动。例如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期与下期中都有对家庭生活关注的内容,上期的要求是

12、体会父母工作的艰辛和不易,下期则侧重于学生对家庭生活的参与和对父母家人爱的表达。因此,上期适宜开展观察和交流活动,而下期开展实践汇报活动更为合适。 3、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设计活动。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多具直观性,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以有趣、有情的活动贯穿教学过程,是有效的组织方法,如游戏活动、动手操作、小竞赛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学生逐步提出较高的要求,加强意志、情感、动机等的培养,不仅给学生提供外显的直观活动,更要注意思维层次方面的活动的开展,如开展尝试活动、整理活动、探究活动、辨析活动、自学活动等。 (三)反馈信息,及时整理活动安排。 在活动教学的探究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就是活动的过程中

13、,也会反映出意料之外的情况。及时调整,是积极的应变方式。 分析活动过程中的问题,我常反省其中的原因。如果是多数学生的共同问题,那一定是我的教学组织中有什么失误,如果是个别学生的情况,我要从其活动过程中分析是其方法的问题,还是哪个环节的问题。而且,我希望在活动的过程中及时暴露问题,能交给学生们自己去解决是最好的途径。 (四)训练习惯,使活动具有实效性。 活动教学中,大量活动的使用,对学生的要求首先就在于行为习惯的训练上。 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动手、动口的广阔空间,为他们施展才能提供了机会,如果不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训练,也许学具就成为玩具,合作学习就变成自顾自的诉说,表演,甚至会损坏东西,互相责怪。 在学生探讨活动中,我要求学生不仅听老师的讲解,更要学会听取同学的意见,从中找到与自己想法一致与不一致的地方进行比较,发现同学的闪光点,弥补同学的不足,同时,也完善自己的想法。按这样的要求探讨活动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总之,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要切实做到“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教育内容贴近生活,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在生活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品德,从而由认识生活到学会生活,由学会生活到热爱生活,这样才能使思想品德教育真正成为一切学生喜欢的、真实有效的社会生活课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